魏忠贤吧 关注:2,534贴子:42,242
  • 9回复贴,共1

少立了一个小目标:聊聊董卓的失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距史料记载,董卓死后,当时的长安人民载歌载舞,已示欢庆。这会让我们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董卓如此不得人心,所以败亡是在所难免的。但事实上,这个逻辑并不成立。
其时,曹操也是篡党亡国之徒,如果他在许昌被人刺杀了,只怕许昌也会陷入歌舞的海洋,毕竟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
同样,在曹操夺取汉中后,刘备如果在成都被刺死,成都人民也会欢歌笑语,庆祝这个外来的侵略者终于授首。
历来史书对董卓残暴的描述处处可见,对此,在下并不打算翻案,而是想分析,董卓的败亡,到底是不是因为其残暴所导致?
很显然,并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残暴的人并不少见。曹操所屠之城就不止一处,行为举止和董卓相比也没见得有多大差距,但曹操所建立的基业,远不是董卓所能比的。
所以,对百姓残暴,可能是董卓败亡的原因之一,但绝不会是主要原因。
那么,董卓究竟为何失败?
原因在于他自己。
梳理史料,我们能从董卓残暴的表象之下,发现他更多的问题,不光是经验、眼界的不足,更有能力上的欠缺。
首 先,董太师居然有一个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景。
历史上常说“董卓乱政”,但从来没有说“董卓篡位”的,原因固然是因为董卓还没有走到篡位那一步就已经身亡。但这种表达方式上的差别,还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董卓不思进取的个人心态。
到了长安以后,都已经搅乱了时局,董卓却依然还抱着他拥兵自重的陈旧思维。他筑了一个大堡(郿坞),里面囤满了粮食,号称可用三十年。对此,他得意洋洋的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已经劫持了皇帝,赶跑了大臣,把天下搞到一团糟了,董卓竟然还幻想着有一天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别人会和他相安无事,让他在郿坞内安度晚年。
他难道不知道,他干得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勾当吗?
其 次,团队成员严重缺乏认同感。
到了长安以后,董卓手下有三种人:
自己的原班人马,如李傕、郭汜辈;
控制汉廷以后,表示会向他效忠的,以吕布为代表;
还有就是其他中央官吏,以太尉马日磾、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为首。
这三种人对董卓的团队认同度,是完全不相同的。第一种,绝对忠诚;第二种,相对忠诚;第三种,貌合神离。
这种时候,董卓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抓班子建设。只有团队人心齐了,业务才好往下开展。但翻开史料你会发现,董卓压根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自以为手中有兵权在握,有恃无恐,毫无远虑。
时间一长,自然是人心涣散,各安鬼胎。
第 三,一个没有目标的团队,注定要失败。
进京以前,董卓久怀异志,蛰伏伺机。大约是因为前期工作做得足够好,董卓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中央权力。但是,此后呢?未来时局会如何发展?对此,董卓没有丝毫看法。
如果说之前没有预想到可能会发生讨董联军这种事尚情有可原的话,那迁都长安以后,打什么旗、走什么路,未来究竟要何去何从,都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了。
但董太师没有,他幻想的是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老同志多的地方,永远是暮气沉沉的,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个等着退休的领导。上面如此安于现状,下面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招兵买马、开拓业务的进取精神。
董卓手下,其实是有很多能人的,诸如贾诩、吕布、张辽、高顺等,当时都在董卓阵营里。但是正如上面的分析,董卓既没有把这些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甚至于都没有把这些人的才能发掘出来。
原因何在?不是因为董卓识人能力不高,而是因为整个团队并没有具体的业务可以开展。
不打仗,如高顺、张辽般的勇将,就无法展现自己的军事能力;
而董卓对未来又没有什么规划,每天无非就是应付些日常行政,自然也就不需要像贾诩一样的策士来出谋划策。
天下猛将吕布,被董卓用来当警卫员。吕布实在闲着无聊,只好找董卓身边的小姐姐来玩玩了。
所谓工作能力,没有工作,哪来能力?能力都是靠工作锻炼出来的,有能力也是要靠工作才能体现的。董太师以养老为人生目标,导致了整个团队丧失进取心,员工每天只能是应付一下日常的杂务。
董卓之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吕布被王允引诱而反水。但实际上,是因为这个团队根本就没有适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种能力。
董卓在争天下的过程中最终落败,他的能力不足,是全方位的。
而董卓乱政,就好像一把巨大的推手,让大汉朝这艘四百年的巨轮在风雨飘摇之中终于触礁沉没。
此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8-08 22:41回复
    这个观点赞同。历史上凡用上童谣的地方就要引人怀疑一下了。童谣是最不可信任的东西。多数涉及某个朝臣。


    IP属地:上海2楼2018-08-14 15:33
    回复
      呵呵,赞同!


      IP属地:浙江3楼2018-08-14 19:09
      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8-15 20:06
        回复
          说的好。


          IP属地:江苏5楼2018-08-18 10:54
          回复
            董卓失败会不会有阶层的关系呢?董卓是行伍出身 一下子凌驾在士族头上 虽然他用官位去拉拢朝中士人但是那些人应该从心眼里就瞧不起他 还有会不会和他过早的打压皇权也有关系 毕竟汉朝独尊儒术 人们的思想还是忠君爱国为主 至于董卓死后为什么百姓会高兴 可能并不是董卓有多残暴 应该是他手下的西凉兵在洛阳横行霸道造成的 个人观点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8-08-21 09:34
            回复
              @萝莉控LH 董卓时期的大背景应该是典型的皇权vs相权。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8-21 11:46
              回复
                开国皇帝夺取天下, 并不是皇帝他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皇帝和他的战友这一群人共同的功劳, 因此, 这一群人成为国家机器的最高决策者, 而不是皇帝一个人。
                  皇帝和他的战友们属于合伙人关系, 胜利果实, 大家当然都有份, 各自按股分成, 都占有一定的不同比例的份额, 合伙人根据功劳的大小, 担任不同级别的官员。
                  皇帝与官员共同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在官员里面, 又有级别大小之分, 最大的是相, 居百官之首, 相的权利仅次于皇的权利。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 都必然导致三种结果: 增值、保本、亏损。
                  正常人的行为选择与动机, 从主观上讲, 都是要使自己增值, 或是退而求其次保本, 最不愿意接受的是损。
                  因此, 老百姓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便想做官。做官的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便想做相。而做相的, 也同样有着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做相的如果再继续增值, 就意味着: 做皇的正在亏损。
                  所以, 皇权与相权之间, 必有矛盾, 有矛盾就必有斗争, 而斗争的结果: 要么是相权窃取了皇权, 要么就是皇权侵害了相权。究竟何方可以胜出? 万古不变的规律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无论你是谁。至于封建礼教忠孝节义嘛, 嘿嘿, 很难约束得了的。
                  不是说没有忠心的人, 而是这一方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实在是不太靠谱。只有实力, 才是唯一可信的凭据。
                  丞相一职, 秦时由一人担任, 有时也由左右两丞相担任, 权利是相当大的。汉时, 皇帝在与丞相的博弈中, 抓住机会分两步将相权彻底整垮。
                  首先是瓦解。皇帝将原本集中的相权, 拆开分成了若干股, 由三公九卿各持股若干份, 将丞相的权利分散,由多人担任, 使之再无法与皇权抗衡。
                  其次是架空。皇帝又私设一个“内朝”, 选用自己最亲信的人,组成宫中决策机构。“内朝”对“外朝”发号施令, “外朝”即三公九卿, 仅剩个名分, 已无决策权, 只能做些传达、执行之类的事。从此, 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利被皇帝剥夺了, 本属合伙的权利, 最终落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 。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8-21 1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