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笑的其实不是什么“夏洛”“王多鱼”。
而是来自你和那个自己都有点瞧不上的自己尴尬对视时的自嘲。
以及和平凡的自己和解后的相视一笑。
这也是沈腾作为一个电影演员好笑的原因。
小品或许包袱抖得好就有掌声。
但电影要让观众真正能代入那个可怜、可爱又可笑的人物。
往前翻看沈腾的人生,还真的就是个没什么值得拿出大吹大捧的“小人物”。
顺当又幸运。
但他性格里,有种老艺术家的较真,把住了他“不作为”的路子。
“我一直都没有那么大的抱负,不想拍一辈子烂片。其实,到人生最后一刻的时候,你是能数得过来你拍了几样东西的,你何必为了那点事、为了让生活再富裕点,不惜代价地再接一些没有营养的片子?我觉得真的是没有必要。”
比如一档央视综艺,《开门大吉》。
规则很简答,听15秒伴奏,猜歌名。
一般嘉宾,都会很配合地听完,然后走到舞台中间跟主持人互动。
轮到沈腾,偏不。
连续三次不到10秒就听出来了,也不管电视机前、现场的人是不是也听出来。
懒得走过场。

为了配合节目效果,一般答对,都会来点欢快的音乐,嘉宾配合着做点动作,跟主持人互动。
可沈腾呢,不动,还很诚恳地解释,(才答对一题)不至于。

主持人心里苦:这届嘉宾难带啊
去参加一档读自己差评的节目也是,全程都较劲。
非要跟抖机灵的网友掰扯清楚,片子的上映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人家说段子,他拆段子。
人家吐槽,他摔提词板。

但你看,他和观众的“拌嘴”,其实都是在不动声色地逗观众——
他表现的,不就是普通人那点,容易被戳破又爱端着的自尊心。
除了搞怪耍贱,沈腾也一直在求变。
3年前的《欢乐喜剧人》就是一个明证。
他和他的团队拿出的作品,尝试了多种题材。
从曾经打直拳式的搞笑,加入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为喜掺上点悲的底色。
有表现战争题材的《热带惊雷》,有表现生死抉择的《一念天堂》,有表现小人物冷漠的《小偷在哪儿》,有表现儿童走失的《爸爸爸爸爸爸》……
形式多变,有起死回生的奇幻设定、手动放慢的幕布、戏中戏、无声电影……
节目半决赛时,他丢掉了团队擅长的语言包袱,穿西装、带帽子,贴假胡子。
在公交车上模仿“卓别林”的默片形式,还原了一场公交车上的偷窃。
因为一开始总撩女士裙子,车里人都不待见他。
小偷行窃,他冒着危险高呼。
可惜,大家纷纷视而不见。

而在他被小偷刺伤,拿回所有人被偷的钱包时,乘客一股脑全下车,只剩他和小偷。
比唤醒人之善更难的,是试图抹掉一群人围观的冷漠。
小品的最后,小偷为他刺伤的大腿绑上了绷带。
他冲着镜头,眼睛里是无助和迷茫。
这一刻,离春晚舞台,那个会配合角色需要,抖腿变声的小品演员,已经过去了10年。
3年又过去,银幕上又多了一双,在暴富和爱里选完后空虚、不甘的迷茫眼神。
但沈腾不会变。
因为拄在心里的那根杖,没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