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549贴子:419,016

纵横家代表作——《鬼谷子》中的修身智慧(重整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鬼谷子》一书,为战国道家,纵横家“鬼谷子”王诩的著作,其中分为上下两篇,也可称为内外两篇,其中外篇讲的是言谈论辩之技巧,讲究如何揣摩事物,获取实情,为“以言勾情”之术。内篇为《本经阴符七术》,讲的是精神修炼之法则,如何运用自己的精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达到无往而不利之境。无内篇的精神修炼,则无外篇言谈论辩的巧妙运用,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本经阴符七术》前四篇,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IP属地:广东1楼2018-07-18 15:58回复
    附:本文是作者本人于2015年在鬼谷子吧所发的帖子重新整理而成。全文10871字。


    IP属地:广东2楼2018-07-18 15:59
    回复
      我在多年前就接触了鬼谷子的相关著作,跟很多人一样,在一开始接触时,觉得难理解或者难以把握,不知道它说什么,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去使用。在我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理论,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部入世修炼之经典,也是一部出世修炼之经典。总的来说,学习这本书,可以让你开智慧,可以使心灵强大,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洞察力,对于事业也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IP属地:广东3楼2018-07-18 16:00
      收起回复
        一.盛神法五龙 (原文)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IP属地:广东4楼2018-07-18 16:01
        回复
          盛神法五龙为《本经阴符七术》中的第一术,其主要目的为教人如何使自己的精神饱满充实起来。现代社会中,精神不好的人不少,除了患上了疾病的,大部分人是因为不会使用自己的精神,因七情六欲的膨胀,妄动心思而造成的精神力下降。 如《道德经》第十二章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鬼谷子开篇即言,旺盛精神需要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是需要五脏的精气的支持的,哪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在中医中,心气衰则容易心悸,肾气衰则头脑不灵,肾为水,是主智的,没有五脏中充沛精气的支持,就达不到精神的全面发展。“神为之长”意为人的神(大脑思维)是五脏精气的统帅,充当调配指挥的作用。心为五脏精气的依托之地,“德为之大”,意为人类的行为唯有符合道德才能使人的精神更加广大,而养护精神的办法,是需要回归于道的。


          IP属地:广东5楼2018-07-18 16:01
          收起回复
            那什么是道呢?鬼谷子言:“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意思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创造者,是天地的生成者,道包含了无形的化育之气,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鬼谷子看不见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暂且把它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这个东西,他是神圣和灵明的根源。《道德经》中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鬼谷子言;“一其化端”,那什么是一呢?一则为无极,因为二是极化,从而分出善恶与阴阳,所以鬼谷子说无极化是变化的开端,先有无极再到有极,无极的事物不会衰亡,而出现极化后就容易衰亡,这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鬼谷子作为一个得道者,所描述的道是和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只有一个。《道德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IP属地:广东6楼2018-07-18 16:01
            回复
              《金刚经》中也有对万物本源的描述:“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看得见的相皆是表象而非实相,假如看见所有相都不是表象,那么就能看到唯一的真相,即如来——万物本源。 老子,释迦牟尼是得道者,鬼谷子也是得道之人,什么是得道之人?也就是看见万物本源的人,这个所谓的道,是宇宙本源,是万物衍生的开始。什么是宇宙的终极真相,用元吾氏先生的话来讲,即为:“一个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自由意识(Freewil)/精神(Spirit),有着无穷无尽的自发幻想(Spontaneous Imaginations/Thoughts思想),其景象(Imaginations/表现Expressions)就是无限多样的宇宙和万物及各自的规则和不规则。"人类的语言实在有限,很难描述无限的东西。(语言基于定义,定义的东西也许永远不能准确描述不可定义的东西,只能无限接近。)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用道去描述它,释迦牟尼说是如来,基督教说是上帝,鬼谷子说它是神灵,本质都是一个东西,(这里的上帝和神,不是什么超能力的神,而是对宇宙本源的一个描述)。在本文不作详细表述,在此简要说一说《鬼谷子》中这个道的内涵。


              IP属地:广东8楼2018-07-18 16:03
              回复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为什么精神修炼的开始,要重视品德的修养呢,很简单,一个德底下的人,会自觉或者不自觉中做许多恶事,贪嗔慢痴疑样样具足,自然会降低自己的灵性,“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庄子,所以要修炼到达更高的精神境界,一定要有德。要想进步,先做一个不贪心,不嗔恨,不骄傲的人。所以人要用道德去涵养自身,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把握到规律。守一即守静,心气要安静,才可以参悟无穷的宇宙,进而去体会无穷的道。


                IP属地:广东9楼2018-07-18 16:03
                回复
                  人体的九窍、人体的器官,都是气(此气非空气的气,而是炁,该炁的意思是生命的能量)进进出出的门户,都由心所总管。人的感官接受各种信息,有喜的,有哀的,各种各样都有,但是这些外界的信息应当怎么处理,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心的。心气衰弱时,容易敏感,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以让一个人崩溃。心气强时,做什么都有精神,哪怕困难再大,心中都有希望,可以一往无前。所以鬼谷子认为精神修炼的核心,就在于心,在于人的这个觉知和灵明,远离了心,就失去了根本、人之强大,是因心之强大。


                  IP属地:广东10楼2018-07-18 16:04
                  回复
                    直接从上天获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与上天结成一体而掌握道的人。此为天人合一,是个人与自然相处的大和谐状态。通过专心学习磨炼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就没有真人那么聪明了,假如真人属于天然的宝石,不需要雕刻就完美备至,那么圣人是触类旁通而掌握道的,需要逐渐剥开石头的表皮,才能看见里面的精粹。人类的肉体与性命,是出于天地自然的造化。古代有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等分别,他们都是在修炼中把握了自然造化与规律的人。(有人怀疑古人没那么厉害吧,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命”这在当时已经超越很多人的认知范围了,我们是在显微镜的出现下才发现这个的,还有佛经中言:“人身如房屋,内住无数众生”,现代科学也发现,人的身体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某些益生菌的寄居地)


                    IP属地:广东11楼2018-07-18 16:04
                    回复
                      人类了解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个孔窍。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如果没有道术,一定不会通达,不通达就会产生疑惑和迷茫。通达之后,五脏精气才能得到培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 这就称为"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人用心处理事情,如果不懂得运用自己的精神,不能了解事物,就会使心气受阻,疑惑积累久了,就会形成心结。破除心中疑虑,心就可以通达。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凝聚自己的精神,不要让它散乱,精神散乱了,就不能洞察事物,不能看到真相,那么就无法解除心中的疑惑。


                      IP属地:广东12楼2018-07-18 16:04
                      回复
                        五脏的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就会渐渐产生产生志向、思想、精神,心术和道德,而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养出自己的气,提高自己内在的能量,把气养好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并且永不衰败,就可以向周围输出自己积极正面的精神力,从而影响他人,改变环境。什么事都可以比较容易地办得到,并且长存不散,这便叫做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称为真人。 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他能够坚守专一i,而且养育万物.怀着上天的仁爱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无为之道作为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士人能够通晓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使得自己精神旺盛充沛,从而进一步培养远大的志向。


                        IP属地:广东13楼2018-07-18 16:06
                        回复
                          (二)养志法灵龟
                          (原文)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IP属地:广东14楼2018-07-18 16:06
                          回复
                            该篇讲的是人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志气和志向。为什么人需要培养自己的志向呢?是因为自己达不到长远的目标。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并没有什么大志,而有志向几乎是成就自己的必备因素,人是有欲望的,现代社会信息多且杂,诱惑更多,也在放大人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把它放在心中,想方设法去满足,如此一来,那么人远大的志向就会被短期的欲望所奴役。一个人的欲望多了,那么心的力量就会分散,精神不专注了,人的志气就衰弱,一个人的志气衰弱了,思考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


                            IP属地:广东15楼2018-07-18 16:06
                            回复
                              此处说明了欲望多的坏处。鬼谷子再作出了正面例子,心气专一不乱想那么欲望就不会增多,(说明了胡思乱想会导致更多的欲望),欲望不多那么志气就不会衰退,志气不衰退那么思考问题就能顺达通畅,明白其中的道理。和顺通达那么混乱的思绪想法就不会在胸中造成烦扰(心烦意乱者,大多是因为欲望过多,不能满足,又不能专心一意探讨其中的道理,从而造成更多的烦恼)。所以鬼谷子呼吁人们应该懂得培养自己的志气,同时也可以外用,用来了解他人的志气。把志气养好,那么内心就通达了,知道了解他人的志气如何,那么就可以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才能。知道那个人精神的是旺盛还是衰竭,就可以帮助他培养他的志气,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从而知道他的能力。


                              IP属地:广东16楼2018-07-18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