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良:“握笔如握枪”
作者:褚振江
气质硬朗,情怀深沉,待人恭谨谦逊。现年63岁的乔良,是知名的军旅作家和军事专家,现任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
成功的人,一定有他成功的脚印,乔良也不例外。在军号声中长大的他,5岁时就能把列兵到元帅的军衔数一遍,能将所有的军号号音辨别清楚。10岁的时候,他就读了《孙子兵法》。“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17岁入伍,在兰州空军的图书馆内,他看遍了文革前后出版的两三百种外国名著。他说:“我对军事的了解是骨子里的了解;对军队的热爱是血液里的热爱。”
乔良是家中的长子,先辈们的教育和军人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兵器的他经常动手用铁丝、铁片打造古代的大刀长矛,在杏核上画些古代战将脸谱。在那个年代,没有变形金刚,没有飞机玩具,但就在那种简单的岁月中,乔良对搜集各种和军事有关的小东西乐此不疲。时值今日,当他面对书房和收藏室中摆满的世界各国的战刀、盔甲等军事收藏品时,情不自禁会回忆起儿时的收藏经历。
乔良记忆深刻的,是14岁时他和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偷书”看的经历。乔良至今都记得“偷”来的17本书的书名,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鲁迅的文字,第一次认识到国外的著作。“那本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选,我看了三四天,激动得全身颤抖,真的是写到了灵魂深处。”他感叹道。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乔良从小最喜欢的读的书是《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情有独钟。他说,“军人,不仅要拥有钢铁般的身躯,还有智慧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代优秀的指挥家。”
少年时的他就模仿古籍版本,自己装订并写一些诗词,诗词的内容也大多是抒怀、励志,文学天赋开始逐渐展露。于是,我们读到了他军事理论著作《超限战》,看到了他在电视上《三十六计》的精辟讲解。
乔良的几部代表性作品都凸显出鲜明的探索理念和形式革新精神,为军旅小说增添了新的审美因素。《大冰河》获全军文艺奖;中篇小说《灵旗》采用了复杂的立体结构,多重时空、多重叙述,体现了形式构成的张力与功能,使作品显得意境朦胧而主旨凝重。长篇小说《末日之门》则以东方视点、寓言方式,把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超前纳入读者的视野,表达了一个中国军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思。
乔良认为“那些真正的文学是可以拉高民族精神的”。特别是对纯文学,他有着自己纯粹的见解与执念。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乔良总会抄写一遍,毫不吝惜时间。米里施坦因的《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丹纳的《艺术哲学》,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还有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他都手抄过。“思考的时间还是太少了,而且我也不打算放弃,在读书与思考中完成与前人掰手腕的冲动。”乔良说。
当年某网站通过投票,选乔良为“中国鹰派第一人”时,他笑着说,如果我是鹰,首先是因为我有鹰眼,其次因为我有鹰爪,而不是徒有一张鹰嘴。有人说,你连硬话、狠话都不敢说,算什么“鹰派”?我的回答是:硬话狠话谁不会说?如果说些廉价的硬话狠话就能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停止对“我的国”的遏止与扼制,那我会天天在网上带领“鹰嘴”们喊口号。
正基于此,乔良曾撰文表示,什么是鹰派?鹰派就是坚定的国家利益派。但坚定不等于无条件甚至没来由的强硬。因为当强硬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时,鹰派的立场是选择理性,而不是坚持选择强硬。所以,鹰派的坚定和强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指归。那些以为只有强硬才是捍卫国家利益的不二法门的人,也许根本就不知国家利益为何物。离开了有利还是有损于国家利益这个标准,一切强硬都毫无意义。
乔良认为,对军人来说,能被称为鹰派,当然是一种褒扬。但“鹰派”之谓,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责任。被冠以鹰派头衔的人,该如何履行这一责任?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国家利益第一。国家利益第一,就是要让国家利益最大化。如果对抗能让国家利益最大化,那就义无反顾地对抗;如果妥协才能达此目的,那就要毫不犹豫地妥协。
“大国政治,不光是对抗,还有妥协,还有交易。交易,要有足够的筹码,更要有足够的智慧。不懂这些,就不配做鹰派。”乔良说,爱国没错,说硬话狠话也没错,但这对于正走在兴盛之路上的中国,还远远不够,眼下“我的国”需要血性,更需要理性。没有血性,“我的国”将没有崛起的动力和激情;没有理性,“我的国”将迷失目标和路径。打不打仗取决于国家利益考量。“当然,如果有人非要把战火烧到你家门口,你除了奋起反击别无别项的话,那时,战争当然就成了你唯一正确的选择。”
“文为兵作,心为战谋。”他显然是一位把工作和思考、写作融为一体的军人。他必须有永不枯竭的思想喷涌,和对国家安全变局的瞬间洞察力。在这个意义上,握笔,如同紧握钢枪,书写,也是一种战斗。
作者:褚振江
气质硬朗,情怀深沉,待人恭谨谦逊。现年63岁的乔良,是知名的军旅作家和军事专家,现任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
成功的人,一定有他成功的脚印,乔良也不例外。在军号声中长大的他,5岁时就能把列兵到元帅的军衔数一遍,能将所有的军号号音辨别清楚。10岁的时候,他就读了《孙子兵法》。“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17岁入伍,在兰州空军的图书馆内,他看遍了文革前后出版的两三百种外国名著。他说:“我对军事的了解是骨子里的了解;对军队的热爱是血液里的热爱。”
乔良是家中的长子,先辈们的教育和军人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兵器的他经常动手用铁丝、铁片打造古代的大刀长矛,在杏核上画些古代战将脸谱。在那个年代,没有变形金刚,没有飞机玩具,但就在那种简单的岁月中,乔良对搜集各种和军事有关的小东西乐此不疲。时值今日,当他面对书房和收藏室中摆满的世界各国的战刀、盔甲等军事收藏品时,情不自禁会回忆起儿时的收藏经历。
乔良记忆深刻的,是14岁时他和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偷书”看的经历。乔良至今都记得“偷”来的17本书的书名,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鲁迅的文字,第一次认识到国外的著作。“那本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选,我看了三四天,激动得全身颤抖,真的是写到了灵魂深处。”他感叹道。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乔良从小最喜欢的读的书是《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情有独钟。他说,“军人,不仅要拥有钢铁般的身躯,还有智慧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代优秀的指挥家。”
少年时的他就模仿古籍版本,自己装订并写一些诗词,诗词的内容也大多是抒怀、励志,文学天赋开始逐渐展露。于是,我们读到了他军事理论著作《超限战》,看到了他在电视上《三十六计》的精辟讲解。
乔良的几部代表性作品都凸显出鲜明的探索理念和形式革新精神,为军旅小说增添了新的审美因素。《大冰河》获全军文艺奖;中篇小说《灵旗》采用了复杂的立体结构,多重时空、多重叙述,体现了形式构成的张力与功能,使作品显得意境朦胧而主旨凝重。长篇小说《末日之门》则以东方视点、寓言方式,把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超前纳入读者的视野,表达了一个中国军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思。
乔良认为“那些真正的文学是可以拉高民族精神的”。特别是对纯文学,他有着自己纯粹的见解与执念。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乔良总会抄写一遍,毫不吝惜时间。米里施坦因的《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丹纳的《艺术哲学》,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还有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他都手抄过。“思考的时间还是太少了,而且我也不打算放弃,在读书与思考中完成与前人掰手腕的冲动。”乔良说。
当年某网站通过投票,选乔良为“中国鹰派第一人”时,他笑着说,如果我是鹰,首先是因为我有鹰眼,其次因为我有鹰爪,而不是徒有一张鹰嘴。有人说,你连硬话、狠话都不敢说,算什么“鹰派”?我的回答是:硬话狠话谁不会说?如果说些廉价的硬话狠话就能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停止对“我的国”的遏止与扼制,那我会天天在网上带领“鹰嘴”们喊口号。
正基于此,乔良曾撰文表示,什么是鹰派?鹰派就是坚定的国家利益派。但坚定不等于无条件甚至没来由的强硬。因为当强硬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时,鹰派的立场是选择理性,而不是坚持选择强硬。所以,鹰派的坚定和强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指归。那些以为只有强硬才是捍卫国家利益的不二法门的人,也许根本就不知国家利益为何物。离开了有利还是有损于国家利益这个标准,一切强硬都毫无意义。
乔良认为,对军人来说,能被称为鹰派,当然是一种褒扬。但“鹰派”之谓,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责任。被冠以鹰派头衔的人,该如何履行这一责任?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国家利益第一。国家利益第一,就是要让国家利益最大化。如果对抗能让国家利益最大化,那就义无反顾地对抗;如果妥协才能达此目的,那就要毫不犹豫地妥协。
“大国政治,不光是对抗,还有妥协,还有交易。交易,要有足够的筹码,更要有足够的智慧。不懂这些,就不配做鹰派。”乔良说,爱国没错,说硬话狠话也没错,但这对于正走在兴盛之路上的中国,还远远不够,眼下“我的国”需要血性,更需要理性。没有血性,“我的国”将没有崛起的动力和激情;没有理性,“我的国”将迷失目标和路径。打不打仗取决于国家利益考量。“当然,如果有人非要把战火烧到你家门口,你除了奋起反击别无别项的话,那时,战争当然就成了你唯一正确的选择。”
“文为兵作,心为战谋。”他显然是一位把工作和思考、写作融为一体的军人。他必须有永不枯竭的思想喷涌,和对国家安全变局的瞬间洞察力。在这个意义上,握笔,如同紧握钢枪,书写,也是一种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