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书取法于《汤液经》
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较朴实。本来吗,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旧时社会为了写给富贵老爷们看,显得自家儒气,便于售技讨饭,这种可怜像,现在没必要了,因此乃采用辨证施治,作为本著讨论的专题。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验方的最早典籍,不过这亦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样,本是难以数计的民众,于长期不断的疾病斗争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却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薄上。《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谓:“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已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于变化莫测的疾病证候反映上,探求疾病一般的发展规律和治疗准则,并制定出种种必验的治方,若不是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的人体上,历经千百万次的反复试验、观察,反复实践,又如何可能完成这样百试百验的精确结论?故无论伊尹或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奇绩的发明,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的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伟大成果。它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决不是,亦不可能是某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是某一个人便能把它创造出来。《汤液经》的出世即标志了辨证施治的方法长成,但《汤液经》亦不会出于遥远的商代,更与伊尹拉不上关系,至于张仲景,要不外是《汤液经》的杰出传人,《汤液经》已不可得,赖有仲景书,则辨证施治的规律法则和多种多样的证治验方,幸得流传下来,此又不能不说是仲景功也。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今择要介绍于下,以代说明。
杨绍伊在其所著《伊尹汤液经》中写到:“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词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又后详举也。„„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即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见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师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伤寒例》之书外,亦唯《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师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
仲景书古文古奥,本来难读,向来读者又惑于叔和的伪序,大都戴上了《内经》的带色眼镜,因而不可能更客观地看待仲景书,惟其如此,也就不可能通过仲景书,以阐明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和其精神实质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广大劳动群众与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是无人加以否认的吧?惟其是来自于实践,当然必有其客观的形式和真理,形式即以上所说的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真理即以上所说的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但此实践的总结,今只有见之于仲景书,则于辨证施治的研究,若舍仲景书,又于何处求之呢?本著即透视仲景书的证治精神,和结合临证的实践而进行深入探讨。
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较朴实。本来吗,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旧时社会为了写给富贵老爷们看,显得自家儒气,便于售技讨饭,这种可怜像,现在没必要了,因此乃采用辨证施治,作为本著讨论的专题。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验方的最早典籍,不过这亦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样,本是难以数计的民众,于长期不断的疾病斗争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却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薄上。《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谓:“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已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于变化莫测的疾病证候反映上,探求疾病一般的发展规律和治疗准则,并制定出种种必验的治方,若不是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的人体上,历经千百万次的反复试验、观察,反复实践,又如何可能完成这样百试百验的精确结论?故无论伊尹或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奇绩的发明,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的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伟大成果。它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决不是,亦不可能是某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是某一个人便能把它创造出来。《汤液经》的出世即标志了辨证施治的方法长成,但《汤液经》亦不会出于遥远的商代,更与伊尹拉不上关系,至于张仲景,要不外是《汤液经》的杰出传人,《汤液经》已不可得,赖有仲景书,则辨证施治的规律法则和多种多样的证治验方,幸得流传下来,此又不能不说是仲景功也。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今择要介绍于下,以代说明。
杨绍伊在其所著《伊尹汤液经》中写到:“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词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又后详举也。„„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即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见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师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伤寒例》之书外,亦唯《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师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
仲景书古文古奥,本来难读,向来读者又惑于叔和的伪序,大都戴上了《内经》的带色眼镜,因而不可能更客观地看待仲景书,惟其如此,也就不可能通过仲景书,以阐明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和其精神实质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广大劳动群众与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是无人加以否认的吧?惟其是来自于实践,当然必有其客观的形式和真理,形式即以上所说的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真理即以上所说的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但此实践的总结,今只有见之于仲景书,则于辨证施治的研究,若舍仲景书,又于何处求之呢?本著即透视仲景书的证治精神,和结合临证的实践而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