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的缘起 1916年:北京基督教汇文大学和通州华北协和大学依照纽约托事部议决联合“在北京创设基督教联合大学一所”。 1918年:纽约托事部决定聘请司徒雷登为合并后的大学校长。 1919年:司徒雷登抵达北京履职,与同人制订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确立校名为“燕京大学”。 1920年:华北协和神学院和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设立男、女两部,分别设在北京东南的盔甲厂和东城灯市口的佟府夹道。
燕京大学是北平四所基督教教会学校合并以后的产物,当时,纽约托事部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聘请了司徒雷登担任新大学的校长。事实证明,司徒雷登是这所学校最好的校长人选。 当上校长的司徒雷登首先面临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的问题。当时的燕大,男女分校,分别在北京东南的盔甲厂和东城灯市口的佟府夹道两个狭窄的校舍里,学生人数很少,所以,建立新校区迫在眉睫。司徒雷登往返于中美,寻求捐款,并且骑着车走遍北平郊区,最后在西郊的海淀找到了一处好地方。他聘请山东齐鲁大学的哈利·鲁斯(Harry W. Luce)做燕大副校长,专门赴美国筹款,最后,得到了美国洛克菲乐基金会和铝业大王霍尔的遗产基金会的资助。
哈利·鲁斯,中文名路思义,司徒雷登称赞他是“正在为一个完全不知名甚至连修建校舍都还没有地皮的机构卖力”。为了纪念他对燕大的贡献,燕大校园里建立了这个亭子。 在取得地皮和款项后,司徒雷登邀请到了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 Murphy)作为校园的总设计师。 亨利·墨菲的设计理念是把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和西方工程技术完美结合。他之前已经设计了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经过他在北京的仔细观察和探索,最终完成了包括贝公楼、穆楼等中西合璧式建筑在内的88个建筑,围绕这未名湖做了整体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