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毛发、皮肤以及眼睛的颜色都是由于黑色素的存在才表现出来的。黑色素也分为两种:真黑素和棕黑素。当真黑素表达时,颜色表现为黑色系:包括黑色、巧克力色和肉桂色等。我们将控制黑色系毛发的基因称之为棕色基因,棕色基因又可分为巧克力色基因和肉桂色基因两种。当棕黑素表达时,颜色表现为橘红色,但我们经常用红色(red)这个词来表示。如下图:


野生型真黑素基因表达时每根毛上的真黑色素大量表达,猫的体色呈现出黑色。但是当真黑素基因发生突变时,真黑色素的表达量变低,根据突变的位点不同,真黑色素减少的程度也不同,于是就有了巧克力色和肉桂色的差异。通常,我们把野生型黑色等位基因简称为B,将巧克力色等位基因称为b,将肉桂色等位基因称为b1,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B>b>b1。也就是说当B存在时,b和b1均不表达。当b存在时b1也不表达。因为猫是二倍体生物,体内除性染色体外,所有的基因都有两份,所以:
一只黑色的猫其基因型可能是:B/B,B/b,B/b1。前一种称为纯合体,无论其配偶基因型如何,其后代只能是黑色;后两种称为巧克力基因及肉桂色基因携带者,根据其配偶的基因型不同,其后代表型也不同。
一只巧克力色的猫其基因型可能是:b/b,b/b1。前一种称为纯合体,后一种称为肉桂色基因携带者,根据其配偶的基因型不同,其后代表型也不同。
一只肉桂色的猫其基因型只能是b1/b1。
下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黑色、巧克力色和肉桂色

巧克力色和肉桂色在不同品系中叫法不同,如有的品系中将巧克力色称为栗色,将肉桂色称为红色(阿比西尼亚猫)。


野生型真黑素基因表达时每根毛上的真黑色素大量表达,猫的体色呈现出黑色。但是当真黑素基因发生突变时,真黑色素的表达量变低,根据突变的位点不同,真黑色素减少的程度也不同,于是就有了巧克力色和肉桂色的差异。通常,我们把野生型黑色等位基因简称为B,将巧克力色等位基因称为b,将肉桂色等位基因称为b1,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B>b>b1。也就是说当B存在时,b和b1均不表达。当b存在时b1也不表达。因为猫是二倍体生物,体内除性染色体外,所有的基因都有两份,所以:
一只黑色的猫其基因型可能是:B/B,B/b,B/b1。前一种称为纯合体,无论其配偶基因型如何,其后代只能是黑色;后两种称为巧克力基因及肉桂色基因携带者,根据其配偶的基因型不同,其后代表型也不同。
一只巧克力色的猫其基因型可能是:b/b,b/b1。前一种称为纯合体,后一种称为肉桂色基因携带者,根据其配偶的基因型不同,其后代表型也不同。
一只肉桂色的猫其基因型只能是b1/b1。
下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黑色、巧克力色和肉桂色

巧克力色和肉桂色在不同品系中叫法不同,如有的品系中将巧克力色称为栗色,将肉桂色称为红色(阿比西尼亚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