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聆听红色印记|“孤军营”遗址
聆听红色印记|“孤军营”遗址
2018/3/26 13:58:20 来源:上海静安 选稿:丁怡隽
余姚路321弄晋元里(原星家坡路胶州路口转弯处的一块空地)是抗日战争前期爱国将领谢晋元率领的“孤军营”遗址。1937年10月31日至1941年12月28日,谢晋元率领的国民政府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377人羁留于此。这块地方在当时虽是坎坷不平,满地垃圾,抛弃弃婴的荒地,但正是在这里,谢晋元和他的“孤军营”用鲜血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战挽歌。
“孤军营”遗址位置图
“孤军营”的形成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屡攻上海而未能得逞,双方相持两月有余。随后日军大举增兵,抗战形势急转直下,上海行将不守,国民政府决意撤退。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国民党军五二四团中校团副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一营官兵“八百壮士”固守闸北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昼夜,以较少的牺牲,多次打退日军进攻。
“孤军营”举行精神升旗仪式
然而,“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作战,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恐慌。他们担心战事会危及租界安全,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谢晋元接到撤退的命令后,代表全营官兵表示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其所。后被再三电令,谢晋元才率领全营官兵挥泪退入租界。
“孤军营”将士开展手工业生产,制作肥皂,捐款支援抗战
上海人民的精神寄托
谢晋元率领全营官兵退入公共租界后,随即被租界当局缴械,羁禁于星家坡路胶州路转角地带的兵营。所谓兵营,实际上类似于一个俘虏营。兵营占地约46.66亩,四周拉起铁丝网高架,营地用芦席盖起了营房,大门口由万国商团的白俄团丁守卫巡逻,将士们不得外出,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
其时上海已经沦陷,“孤军营”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孤岛,强敌环伺之时代表着中国军人仅存的荣光。当时的上海人民将“孤军营”视为抗战最后的精神堡垒,“孤军营”中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民众的心。许多群众团体通过与租界当局交涉,经常组织人员到“孤军营”进行慰问。
《谢晋元上校罹难》《申报》1941年4月25日报道
孤军驻扎后,谢晋元为了保持官兵斗志,坚持对全体官兵进行严格训练,他一再强调大家要锻炼身体,磨练意志,以图重回前线,杀敌报国。因此,全营官兵仍然过着井然有序的部队生活,每天按教育、生产、体育三项内容安排时间,有条不紊。每天早晨,谢晋元亲自率队出操上课,并坚持进行“精神升旗”仪式,全体官兵面向天空行军礼,表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
在羁留期间,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孤军营”官兵自力更生,于1939年元旦成立合作社,实行生产自助。生产出的鞋子、肥皂、毛巾、藤椅等用品,除自用外,还销往外地,弥补了生活经费的不足。
“孤军营”的结局
谢晋元殉难后,上海广大市民前来吊唁
随着抗战的持续深入,上海形势逐渐变化,日伪活动日益猖獗。他们在对谢晋元威逼利诱企图令其变节失败之后,萌生杀机,随即收买了“孤军营”内部的不肖士兵,于1941年4月24日将谢晋元暗杀。谢晋元殉国后,整个上海为之震惊,前来吊唁的民众达30万之多。国民政府于同年5月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孤军营”遗址旧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包围了“孤军营”,将“八百壮士”全部押往日军基地和南洋充当劳工,“孤军营”不复存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谢晋元和“孤军营”将士,旧址曾被国民政府命名为“晋元公园”,谢晋元将军墓矗立于旧址之上,今余姚路321弄也被命名为“晋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