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余光中
我一直以来的阅读习惯,或者说选择,其实也不完全有什么规律,其中含着兴趣的成份很多。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文学,尤其散文和诗歌,十之九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其中隐含的情感也是极丰富细腻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受感染而伤春悲秋起来,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读尚且怕,更不必说敢自己写了。但那时我上初中,在那个年龄还是会接触不少这类文学的。有几个不但读得入迷,而且还敢于模仿其风格写上几首,其中之一就是余光中。
我和余光中最初的神交,当然是那首《乡愁》,当时也是在一位文学青年的手里借阅来的,在那首诗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在替他述说着一种思乡情怀。再后来,印象颇深的就是《寻李白》。他曾在南京读过书,多年以后故地重游的时候,在《金铃子弟江湖客》中对这一段学生时代的回忆颇为真挚感人。当在十几年前,我也忘记了怎么又读起来他的一些旅行散记。总之,他的文字风格,就像这个人外表给我的感觉一样,平实谦逊中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华彩之美,却无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气,大约语言大师型的学者就应该是他这个样子的吧,从外貌气质到作品精神。
余光中先生带给我的另一个感动就是他的爱国情怀,渗透进他的每一个毛孔里的爱国情怀,他在国外讲学,在院校演讲,无一不流露出自己对祖国,对祖国的文化的推崇,对这“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博大深沉的热爱。
且看这一段:【悠长的岁月,在对岸听到的是不断的运动接运动,继以神州浩劫的十年,庆幸自己是逃过了。但回到了此岸,见后土如此多娇,年轻的一代如此地可爱,正是久晴的秋日,石头城满城的金桂盛开,那样高贵的嗅觉飘扬在空中,该是乡愁最敏的捷径。想长江流域,从南京一直到武汉,从南大的校园一直到华中师大的桂子山,长风千里,吹不断这似无又有欲断且续的一阵阵秋魂桂魄。这么想着,又觉得这些年来,幸免的固然不少,但错过的似乎也很多。想这些年来,我教过的学生遍布了台湾与香港,甚至还包括金发与碧瞳,但是几时啊,我不禁自问,你才把桃李的青苗栽在江南,种在关外?】
我与余光中先生之间,并无像鲁迅与左联五烈士那样,有那么多的故事可讲可写可回忆。对他的了解仅此而已,山寨不出太多的内容,仅于此表达对曾经在我的成长历史中真心认可欣赏过,并且直到今天也不觉得自己当初的认可欣赏是出于幼稚的大师的缅怀之意。对于我来说,他的去世意味着又一位精神导师的离去,唯愿先生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著书立说,四处讲学,传播我中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