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茨伯爵吧 关注:5贴子:329
  • 3回复贴,共1

你没有工作是谁的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所有的经济错觉中,“机器必然导致失业”的论调最阴魂不散。
在工业革命的萌芽期,新织袜机刚投入使用就遭到了手工工人的破坏(有一次暴动,被毁掉的机器超过1000台),厂房被烧毁,发明人受到威胁而被迫逃命。直到军队出动,暴乱的领导分子,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处以绞刑,秩序才得以恢复。
工人抵制机器的行动似乎合乎常理。然而,坚信机器会永远取代人力的想法却是错的,因为到了19世纪末,英格兰针织袜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比19世纪初反而增长了至少100倍。而棉纺织业的从业人数,则在棉纺织机发明后的27年间,从7900人增加到32万人,增长了44倍。
到了大萧条时期,为抵制机器抢夺工作,凭空“制造工作机会”的工会行动不计其数。例如,纽约电气工会拒绝安装纽约州以外的企业生产的电气设备,除非那些设备在安装现场拆解后再重新组装。休斯敦管工工会要求,预制管道一端的螺纹必须先被锯掉,然后再重新切削螺纹,才同意安装。
各地油漆工会纷纷限制使用喷枪,只准用效率低下的油漆刷。还有卡车司机工会要求,进入市区的每一辆卡车,除了原来开车的司机,必须多雇用一名当地的司机。
即便在今天,反对省力机械的论调仍出现在权威论著中。一位颇受尊崇且后来荣获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反对经济欠发达国家采用省力机械,理由竟是机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按此逻辑得到的结论就是:要想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让所有劳工尽可能地从事缺乏效率和收益的工作。
这类论调,不仅与技术的发展相悖,更颠覆了人类文明的观念。每一天,大大小小的雇主,总在设法通过节约劳动力来提高经济效益。头脑灵活的工人,会想办法以最少的付出完成指派的工作。雄心勃勃的人,总在坚持不懈地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严守逻辑上的一致性,那么恐惧科技进步的人必须摒弃所有这些进步和智巧。比方说从芝加哥运货到纽约,要是能够大量雇用人力,何必还要用火车,让人扛起货物背过去得了。
类似这样的错误理论,在逻辑上从来都站不住脚,但仍有很多人执迷不悟,可见其危害之大。因此,我们需要尝试探讨:技术改良和省力机械的采用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假设有位制衣商了解到,有种机器可以用以往一半的人力生产大衣。于是,他购置了这种机器,并且裁掉了一半的员工。初看起来,这是就业机会的明显损失。然而,机器本身需要劳工去生产,由此带来原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从而部分冲抵损失的工作机会。
等到机器挣够了本钱,制衣商就可以获得比从前更多的利润。这位制衣商有三种途径用掉超额利润:
(1)购置更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大衣;
(2)投资到其他行业;
(3)花掉。
无论用于哪个方面,都会增加就业机会。
换句话说,这位制衣商从制衣工人直接工资那里节省下来的每一块钱,必须以间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新机器的生产工人,或者支付给他所投资的其他行业的工人,或者支付给为他盖新房、造新车的工人,或者通过为太太添置珠宝皮草,支付给相关行业的工人。不管支付给什么人,他所间接提供的工作机会,将和他削减的直接工作机会一样多。
事情不会就此打住。如果这位制衣商在业界拥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他会扩张营运规模,逼迫竞争者们添置机器。于是,机器生产工人将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随着竞争加剧和产品增多,也会开始压低大衣的价格。那些新添置机器的制衣商无法享有以前那么高的利润,率先使用新机器的制衣商获利率也开始下滑,仍未使用机器的制衣商可能根本无法获利。
整个业界原先节省下来的成本,开始向大衣的购买者转移。大衣越便宜,买得起的人就越多,消费者总体花在购买大衣上的总金额会比以前多,那么整个制衣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甚至可能多于使用机器之前。从历史来看,在制袜业和其他纺织品业中所发生的情形正是如此。
新的就业机会还以其他的方式产生。假设大衣的价格从150美元降为100美元,且总销量跟以前相比持平,其结果就是,消费者和以前一样都有了一件新大衣,而不一样的是,每位消费者节省下了50美元。他可以把这50美元花到其他地方,从而增加了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
总之,整体而言,机器、技术进步、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
当然,人类的发明和发现并不限于“劳力节约型”机器。有的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改良产品性能,如精密仪器、尼龙、合成树脂、胶合板、各种塑料。至于其他的如电话和飞机这样的发明创造,它们所执行的作业是直接人力无法执行的。更有一些发明创造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产品和服务,如光机、收音机、电视机、空调、电脑。
说机器使得就业人数出现了激增,在绝对数字的意义上也是对的。当今的全球人口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形成规模前的4倍。如果没有近现代机器,这个世界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我们之中四分之三的人能有工作可做,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都要拜机器所赐。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04 10:4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