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战结束后,楚成王本可成为第二个霸主,可是天下诸侯乃至楚成王本人却仍尊已死的齐桓公为霸主,期间自齐桓公死后,各国诸侯仍遵行齐桓公的政策长达十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很简单,那就是齐桓公不是一支贪吃蛇。齐桓公称霸期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存邢、卫而救鲁、燕,且平晋国骊姬之乱。齐桓公这一系列的征伐都不是为了争夺他国领土,而是扎扎实实的在为华夏大地解决诸侯国混战的局面。
楚成王争霸,不断地掠夺他国领土,他是一个十足的贪吃蛇,而齐桓公不图私利,甚至还赏赐领土给别国。晋文公称霸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威,让天下诸侯臣服在晋国的脚下,而齐桓公不仅能让诸侯臣服,甚至还帮助诸侯国匡正混乱的局面。
毛主席曾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称霸时定立的政策,一直都是利民的好政策,所以齐桓公死后,天下诸侯仍尊崇齐桓公长达十年,直到齐孝公十年,晋文公称霸,齐国才正式退出霸主的舞台。
齐桓公的霸业之所以让世人耿耿于怀,主要是因为齐桓公切实的解决了当时周天子无法解决的问题,齐桓公称霸不图私利不做贪吃蛇,只吞并东夷之地的殷商时期所封的诸侯国,而对周朝所封的诸侯国实行“存亡继绝”的政策,邢国和卫国被蛮夷所灭,齐桓公就在齐国的领地帮助邢国和卫国重新复国,鲁国和晋国发生动乱,齐桓公就派大臣帮助鲁国和晋国平定了庆父之乱和骊姬之乱,并且按照周礼的规定拥立了鲁僖公和晋惠公。
齐桓公又为了杜绝蛮夷的侵略,不光只是征伐这么简单,齐桓公不断在华夏诸侯国各地建立防御堡垒,《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为了防御戎狄筑建了许多防御措施,《国语·齐语》载: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齐桓公死后,他的继任者齐孝公,数次主持诸侯会盟,数次攻伐异国,虽然劳而无功,但却从无败绩。
齐孝公二年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鲁人、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齐孝公三年
秋,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於是卫方病邢。
齐孝公四年
春,狄侵卫。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地,安徽太和西鹿城地)。
齐孝公六年
春,齐侯伐宋,围缗(宋邑,山东金乡东北二十里),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齐孝公九年
夏,齐孝公伐鲁国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
齐孝公十年
晋文公、齐孝公在敛盂结盟。
综上描述,齐国自齐桓公死后,齐国的国力仍然还很强大,在齐桓公的余威下,齐国勉强维持了十年的盟主地位,这期间也有楚成王、鲁僖公、陈穆公等诸侯由于尊崇齐桓公的德望,所以齐孝公勉强做了十年的傀儡盟主,如果不是齐国诸公子争位,即使齐国无法称霸,恐怕齐国还能勉强维持一百多年的稳定。
齐桓公去世一百多年之后,楚灵王和楚国臣民依然无法忘记齐桓公的召陵之威,意图以齐桓公的召陵之师为模范,举行诸侯会盟与晋国争霸,由此可知齐桓公的霸业之盛。
齐桓公的霸业之所以如此鼎盛,以至于使得后世霸主都望尘莫及的原因,主要还是齐桓公的互利共赢的战略思想,《国语·齐语》曾言:“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诸侯之处垂橐而入,捆载而归。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七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而相比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人在争霸途中的自私自利,以及一味的崇尚武力征服诸侯国,而不是在政策上使诸侯国在互利共赢中受到恩惠,齐桓公的一生的确正应了孔子对他的评价:“齐桓公正而不谲”,也许就是因为齐桓公的互利共赢的思想,使得天下诸侯在齐桓公死后,仍然尊崇齐桓公的遗德长达十年,即使宋楚之战时,楚成王打败了宋襄公,但楚成王依然还是尊齐桓公为霸主,个中原因不是能用齐国后期的衰败所能掩盖的。
所以说,我们不能只看到齐国衰败了,就片面的认为齐桓公不够强大,正如孔子所言“富不过三代”,齐国自齐前庄公吕购中兴开始,历经齐僖公开霸,齐襄公争霸,再到齐桓公称霸,刚好是“富不过三代”,正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用这句话评价齐国的霸业崩溃是当之无愧的。齐桓公和齐孝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业虽然彻底崩溃了,但齐国却一直是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拦路虎,数次被晋国纠合十二国联军围攻,由于以晋国一国之力是不敢与齐国硬拼的原因,因此齐国也被《左传》《国语》《史记》一致评价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
其实这很简单,那就是齐桓公不是一支贪吃蛇。齐桓公称霸期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存邢、卫而救鲁、燕,且平晋国骊姬之乱。齐桓公这一系列的征伐都不是为了争夺他国领土,而是扎扎实实的在为华夏大地解决诸侯国混战的局面。
楚成王争霸,不断地掠夺他国领土,他是一个十足的贪吃蛇,而齐桓公不图私利,甚至还赏赐领土给别国。晋文公称霸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威,让天下诸侯臣服在晋国的脚下,而齐桓公不仅能让诸侯臣服,甚至还帮助诸侯国匡正混乱的局面。
毛主席曾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称霸时定立的政策,一直都是利民的好政策,所以齐桓公死后,天下诸侯仍尊崇齐桓公长达十年,直到齐孝公十年,晋文公称霸,齐国才正式退出霸主的舞台。
齐桓公的霸业之所以让世人耿耿于怀,主要是因为齐桓公切实的解决了当时周天子无法解决的问题,齐桓公称霸不图私利不做贪吃蛇,只吞并东夷之地的殷商时期所封的诸侯国,而对周朝所封的诸侯国实行“存亡继绝”的政策,邢国和卫国被蛮夷所灭,齐桓公就在齐国的领地帮助邢国和卫国重新复国,鲁国和晋国发生动乱,齐桓公就派大臣帮助鲁国和晋国平定了庆父之乱和骊姬之乱,并且按照周礼的规定拥立了鲁僖公和晋惠公。
齐桓公又为了杜绝蛮夷的侵略,不光只是征伐这么简单,齐桓公不断在华夏诸侯国各地建立防御堡垒,《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为了防御戎狄筑建了许多防御措施,《国语·齐语》载: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齐桓公死后,他的继任者齐孝公,数次主持诸侯会盟,数次攻伐异国,虽然劳而无功,但却从无败绩。
齐孝公二年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鲁人、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齐孝公三年
秋,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於是卫方病邢。
齐孝公四年
春,狄侵卫。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地,安徽太和西鹿城地)。
齐孝公六年
春,齐侯伐宋,围缗(宋邑,山东金乡东北二十里),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齐孝公九年
夏,齐孝公伐鲁国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
齐孝公十年
晋文公、齐孝公在敛盂结盟。
综上描述,齐国自齐桓公死后,齐国的国力仍然还很强大,在齐桓公的余威下,齐国勉强维持了十年的盟主地位,这期间也有楚成王、鲁僖公、陈穆公等诸侯由于尊崇齐桓公的德望,所以齐孝公勉强做了十年的傀儡盟主,如果不是齐国诸公子争位,即使齐国无法称霸,恐怕齐国还能勉强维持一百多年的稳定。
齐桓公去世一百多年之后,楚灵王和楚国臣民依然无法忘记齐桓公的召陵之威,意图以齐桓公的召陵之师为模范,举行诸侯会盟与晋国争霸,由此可知齐桓公的霸业之盛。
齐桓公的霸业之所以如此鼎盛,以至于使得后世霸主都望尘莫及的原因,主要还是齐桓公的互利共赢的战略思想,《国语·齐语》曾言:“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诸侯之处垂橐而入,捆载而归。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七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而相比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人在争霸途中的自私自利,以及一味的崇尚武力征服诸侯国,而不是在政策上使诸侯国在互利共赢中受到恩惠,齐桓公的一生的确正应了孔子对他的评价:“齐桓公正而不谲”,也许就是因为齐桓公的互利共赢的思想,使得天下诸侯在齐桓公死后,仍然尊崇齐桓公的遗德长达十年,即使宋楚之战时,楚成王打败了宋襄公,但楚成王依然还是尊齐桓公为霸主,个中原因不是能用齐国后期的衰败所能掩盖的。
所以说,我们不能只看到齐国衰败了,就片面的认为齐桓公不够强大,正如孔子所言“富不过三代”,齐国自齐前庄公吕购中兴开始,历经齐僖公开霸,齐襄公争霸,再到齐桓公称霸,刚好是“富不过三代”,正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用这句话评价齐国的霸业崩溃是当之无愧的。齐桓公和齐孝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业虽然彻底崩溃了,但齐国却一直是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拦路虎,数次被晋国纠合十二国联军围攻,由于以晋国一国之力是不敢与齐国硬拼的原因,因此齐国也被《左传》《国语》《史记》一致评价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