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宋大年老师授权发布,如无授权不得转载
悲哉,颜回!
晚年的孔子回到了鲁国,全心全意地扑在了教育上。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的贤者有七十二人之多,如子贡、颜回、冉有、子路等等,都是非常突出者。在这七十二位贤者中孔子最喜欢的就是颜回了。
颜回终其一生都意志坚定地追随着孔子。孔子早年间在鲁国讲学时,曾经与被称为“闻人”的少正卯争夺弟子。少正卯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讲学也讲得十分有趣,致使孔子的学生大规模流失。当时有“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之说,唯有颜回从未离开,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不仅如此,在孔子最艰难的时候,颜回毫不动摇地信奉着孔子的思想。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遇险,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孔子问大家: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不够完备的原因,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主张。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都不满意。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论述很高兴,认为颜回才是最理解自己的人。
颜回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悟性很高。在《列子·仲尼》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在家中闲坐,子贡进来侍候,见他面带愁容,子贡不敢询问,出来告诉颜回,颜回便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听到了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所以就没有忧愁。’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孔子说:“你的理解有些狭隘了,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还有另一面。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并非古人的原意。没有乐,没有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颜回拱手拜曰:“学生知道了!”于是刻苦学习终身不断。这个故事的记载,想必是列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使用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才是治国之道吧!如果民众的觉悟低,积极治理会事与愿违;如果民众的觉悟高,积极治理又会成为画蛇添足,有害而无益。
颜回的品德十分高尚,并且始终如一。相传颜回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期间绝粮七日,子贡费尽周折才买回一石米。这点粮食虽然不够,但也聊胜于无。颜回在破屋的墙下做饭,看到墙上的灰尘掉进饭中,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远远望见,很生气,误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请问‘仁人’也能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不会的,改变节操那还叫‘仁人’吗?”子贡说:“像颜回这样不顾大家而偷饭吃,不也改变了节操吗?”孔子说:“我相信颜回的品格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此中必定有缘故。”于是,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了祖先,大概是要佑助于我。你把做好的饭呈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孔子说:“不行啊,饭食已经不洁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啊,那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了。
颜回还是安贫乐道的代表。有一次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来!你的家庭如此贫困,你为何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不愿意做官。我在城外有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使我穿丝麻;我喜欢弹琴,这足以自娱;跟随先生学习,这足以使我感到快乐。所以我不愿意做官。”孔子闻之动容说:“你的愿望太好了,我很欣慰!”
如此大贤,可惜天不假年。公元前481年,年仅40岁的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子
颜回字子渊,道德充茂,去夫子一间耳①。孔子氏之门人,盖未有不知乐者,况子渊乎?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知乐之致也。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②?”回曰:“乐天知命故不忧③,回所以乐也。”孔子曰:“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⑤。”颜回拜手⑥曰:“回亦得之矣!”弦歌诵书终身不辍。(以上文字节选自《琴史·卷一》)
① 一间:谓相距极近。间,间隙。
② 若奚:为何。
③ 乐天知命故不忧: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所以就没有优愁。
④ 有忧之大也: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
⑤ 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
⑥ 拜手:古代学生敬师之礼。师坐北朝南,学生向北叩拜。拜手,两膝跪地,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也叫“空首”,为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