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内服膏剂又常称为“煎”,如《金匾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等。称为 “煎 ”的方常把膏进一步加工成丸剂服用 , 如《金匾要略》中的鳖甲煎丸 , 《中藏经》的地黄煎、左慈真人千金地黄煎 , 《千金方》中的众多煎方等均是。早期称为 “膏”或 “煎”的内服方 ,主要用来治病而不是滋补的。至六朝隋唐时期的《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文献中才见到一些滋润补益类膏方。大约在临床上逐渐认识到滋补类方药制作成膏剂服用有一定优越性 , 以后用于滋补的膏剂方就逐渐多了起来。但用作冬令进补的 “膏滋方 ”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制剂形态 ,也不仅仅是滋补而已。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膏方大全》 中说“膏方者 , 盖煎熬药汁成脂液 , 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 , 故俗称膏滋药。”故“膏滋”或 “膏方”,在江浙一带是一个已约定俗成的有特定概念的名词 , 具有医学上的特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