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牛首山抗金了吗
南京人很怪,他们不爱本土名人秦桧,却爱外地名人岳飞。他们爱的标准是,岳飞抗金了,而秦桧不抗金。这样说来,抗金就是好人,就是英雄,不抗金就不是。但是他们想过没有,秦桧既然不抗金,那么在议和之后,金军来过建康(南京)吗?而在岳飞抗金时,金军占据过建康吗?在秦桧不抗金的时候,建康安然无恙,在岳飞抗金的时候,建康彻底陷落,我们搞不清建康民众从谁那里得到好处吗?
在南京有个著名的岳飞抗金故垒遗址,位于253米的牛首山东侧至将军山、韩府山一带。当地人说,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兵分二路渡江,连破建康等重镇。在遭到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后,于建炎四年(1130)北撤,途经镇江,复遭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水军阻击,金兀术率兵逃往黄天荡,退路被封,只好取道建康。岳飞在牛首山到韩府山一带筑垒伏兵,大战金兀术,逼使金兀术退回黄天荡。其实,金军侵入江南,如入无人之境,连破建康等重镇,而恰恰建康是在岳飞手里丢失的,与岳飞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说牛首山故垒完整处底宽2.5米,高1米,垒砌整齐。南宋建炎四年,岳飞在牛首山设伏,岳家军就地取石,垒筑工事,伏击金兵。牛首山大捷后,乘胜追击,将金兵驱逐过江,收复建康。这里就有问题了,高一米的“工事”能起到什么作用?作为步枪、机枪掩体还行,在冷兵器时代则多此一举。我们想想,金军去牛首山干什么?这里荒无人烟,又不通大道,金军会来这个地方吗?三国的马谡跑到山上吃了败仗,岳家军跑到山上就大胜了吗?倒是上个世纪日本人占了南京,在汤山镇有他们的驻军,还有他们的炮兵,他们在牛首山搞演习是有可能的。我们不能见到什么就说与岳飞有关,这是对历史很不负责任的态度。
有个说法是,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军在摧垮了宋军的软弱抵抗后,东路金军由和州(今安徽和县)附近的马家渡顺利渡过长江。我们注意到“顺利”两个字,许多人不知道,马家渡正是岳飞堵截金军过江的地方,也是金军打败岳飞的地方。好啊,至关重要的马家渡你岳飞守不住,导致金军对高宗搞了个“搜山检海”,而你岳飞在无关紧要,并无价值的牛首山却大显神威起来,也太讲不通了吧。
南京人说,由宋高宗亲自委任的建康留守杜充,在听到金兵渡江,宋军溃退的消息后,竟置全城军民于不顾,在当天夜间即率3000人马逃往真州(今江苏仪征)。城内守军群龙无首,陆续撤至东阳镇(今江宁县与句容县交界处)一带。其中,积极抗金的宋将岳飞、刘经所部兵马,在退至东阳镇后不久,又先后撤至广德(今安徽广德县)、宜兴县一带。这里又有问题了,说人家杜充置全城军民于不顾,那么你岳飞呢,顾了吗?对建康尽了自己的责任吗?说杜充跑了,你岳飞没有跑吗?既然群龙无首了,你岳飞首一回不行吗?
南京人说,南京守臣,建康知府陈邦光投降了,将建康拱手送出,而你岳飞保卫了建康吗?既然没有保卫,这与拱手送出有什么区别吗?
南京人说,金军占领建康后,更以破竹之势,连克临安(今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等地,迫使宋高宗等人入海逃遁。那么你岳飞干什么了,你岳飞如果英勇抗金的话,金军何至于“势如破竹”?南京人说,建康沦陷后,金兵主力都已随金兀术继续南下,因此金兵在建康府及其附近的防御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如果南宋政府屯驻在长江沿岸的各支部队能利用金兵的这些疏漏,乘虚而人,克复建康府是指日可待的,然而南宋政府军的高级将官们对此却视而不见。那么要问,岳飞见了吗?岳飞乘虚而入了吗?岳飞为什么不见,为什么他在宜兴见了李娃,却见不到建康的民众呢?
南京人说,在金军北撤之际,“岳家军”捕捉到了战机,于是揭开了历史上岳飞金陵抗金兵、收复建康府的辉煌一幕。哎呀,南京人怎么就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岳家军到建康的时候,金军已经过了长江,已经到了六合,建康已经是一座没有金军的“空城”,怎么就会有辉煌的一幕呢?在那个进入夏季的时候,金军早就满载而归了,岳家军才出现在建康城里,所以我们见不到“激战南京”的片段,也见不到岳飞的杀敌记录。金军不可能搬空建康,岳家军进入建康能没有油水可捞吗?
岳飞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就到了宜兴,至五月才进入建康,半年时间你不“辉煌”,人家一撤,你就辉煌了,什么原因,南京人想不明白吗?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有张俊的“明州之役”,却没有什么岳飞的辉煌和“少有的大仗和硬仗”。你岳飞在马家渡硬一回看看,之前在建康硬一回看看,在浙江硬一回看看,在泰州硬一回看看。我们需要搞清楚,岳飞为什么不肯去浙江,浙江有金军,宜兴没有金军,岳飞专门去没有金军的地方,这样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去打大仗和硬仗吗?
还有个说法是,岳飞在清水亭打仗了,而在历史文献中并无记载。我们想想,岳飞不在楚州和泰州积极抗金,却在牛首山和清水亭积极抗金,是前面的地方重要还是后两个地方重要?在重要的地方见不到岳飞杀敌,在不重要的地方岳飞打大仗和硬仗,会有这种可能性吗?
南京人说,今天,距当年岳家军收复建康府已经800多年了,作为抗击金兵的重要战场之一,南京南郊铁心桥、韩府山、将军山、牛首山等地至今犹保留着不少与抗金活动有密切关系的遗迹。当年这些抗击侵略者的遗迹,今天已成为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显然这个说法也是存在问题的。这些所谓遗迹并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证,你知道是元朝的还是明朝的,还是太平天国的,还是民国时期的?在历史上南京打了很不少的仗,怎么都成了抗金的遗址了?中国历史上王朝之间的战争数不清,怎么就成了“抗击侵略者”的地方?跟所谓爱国主义更挂不上钩。岳飞在建康的真实表现是,他守不住马家渡,即跑去蒋山,再跑去广德,再跑去宜兴,在这里他遇上了一个女人,岳飞才停止了他的脚步,在一个点了花烛的洞房里安家落户了。直到金军北撤过江,岳飞才离开宜兴,到建康城里看看去,主要看看有没有用得着的东西和新娘子喜欢的东西。否则岳飞就会和韩世忠一起在黄天荡大战金军了。
南京的大学很漂亮,南京人对历史的研究水平却不敢恭维,他们连本土的秦桧都不研究,他们对历史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南京人很怪,他们不爱本土名人秦桧,却爱外地名人岳飞。他们爱的标准是,岳飞抗金了,而秦桧不抗金。这样说来,抗金就是好人,就是英雄,不抗金就不是。但是他们想过没有,秦桧既然不抗金,那么在议和之后,金军来过建康(南京)吗?而在岳飞抗金时,金军占据过建康吗?在秦桧不抗金的时候,建康安然无恙,在岳飞抗金的时候,建康彻底陷落,我们搞不清建康民众从谁那里得到好处吗?
在南京有个著名的岳飞抗金故垒遗址,位于253米的牛首山东侧至将军山、韩府山一带。当地人说,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兵分二路渡江,连破建康等重镇。在遭到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后,于建炎四年(1130)北撤,途经镇江,复遭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水军阻击,金兀术率兵逃往黄天荡,退路被封,只好取道建康。岳飞在牛首山到韩府山一带筑垒伏兵,大战金兀术,逼使金兀术退回黄天荡。其实,金军侵入江南,如入无人之境,连破建康等重镇,而恰恰建康是在岳飞手里丢失的,与岳飞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说牛首山故垒完整处底宽2.5米,高1米,垒砌整齐。南宋建炎四年,岳飞在牛首山设伏,岳家军就地取石,垒筑工事,伏击金兵。牛首山大捷后,乘胜追击,将金兵驱逐过江,收复建康。这里就有问题了,高一米的“工事”能起到什么作用?作为步枪、机枪掩体还行,在冷兵器时代则多此一举。我们想想,金军去牛首山干什么?这里荒无人烟,又不通大道,金军会来这个地方吗?三国的马谡跑到山上吃了败仗,岳家军跑到山上就大胜了吗?倒是上个世纪日本人占了南京,在汤山镇有他们的驻军,还有他们的炮兵,他们在牛首山搞演习是有可能的。我们不能见到什么就说与岳飞有关,这是对历史很不负责任的态度。
有个说法是,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军在摧垮了宋军的软弱抵抗后,东路金军由和州(今安徽和县)附近的马家渡顺利渡过长江。我们注意到“顺利”两个字,许多人不知道,马家渡正是岳飞堵截金军过江的地方,也是金军打败岳飞的地方。好啊,至关重要的马家渡你岳飞守不住,导致金军对高宗搞了个“搜山检海”,而你岳飞在无关紧要,并无价值的牛首山却大显神威起来,也太讲不通了吧。
南京人说,由宋高宗亲自委任的建康留守杜充,在听到金兵渡江,宋军溃退的消息后,竟置全城军民于不顾,在当天夜间即率3000人马逃往真州(今江苏仪征)。城内守军群龙无首,陆续撤至东阳镇(今江宁县与句容县交界处)一带。其中,积极抗金的宋将岳飞、刘经所部兵马,在退至东阳镇后不久,又先后撤至广德(今安徽广德县)、宜兴县一带。这里又有问题了,说人家杜充置全城军民于不顾,那么你岳飞呢,顾了吗?对建康尽了自己的责任吗?说杜充跑了,你岳飞没有跑吗?既然群龙无首了,你岳飞首一回不行吗?
南京人说,南京守臣,建康知府陈邦光投降了,将建康拱手送出,而你岳飞保卫了建康吗?既然没有保卫,这与拱手送出有什么区别吗?
南京人说,金军占领建康后,更以破竹之势,连克临安(今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等地,迫使宋高宗等人入海逃遁。那么你岳飞干什么了,你岳飞如果英勇抗金的话,金军何至于“势如破竹”?南京人说,建康沦陷后,金兵主力都已随金兀术继续南下,因此金兵在建康府及其附近的防御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如果南宋政府屯驻在长江沿岸的各支部队能利用金兵的这些疏漏,乘虚而人,克复建康府是指日可待的,然而南宋政府军的高级将官们对此却视而不见。那么要问,岳飞见了吗?岳飞乘虚而入了吗?岳飞为什么不见,为什么他在宜兴见了李娃,却见不到建康的民众呢?
南京人说,在金军北撤之际,“岳家军”捕捉到了战机,于是揭开了历史上岳飞金陵抗金兵、收复建康府的辉煌一幕。哎呀,南京人怎么就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岳家军到建康的时候,金军已经过了长江,已经到了六合,建康已经是一座没有金军的“空城”,怎么就会有辉煌的一幕呢?在那个进入夏季的时候,金军早就满载而归了,岳家军才出现在建康城里,所以我们见不到“激战南京”的片段,也见不到岳飞的杀敌记录。金军不可能搬空建康,岳家军进入建康能没有油水可捞吗?
岳飞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就到了宜兴,至五月才进入建康,半年时间你不“辉煌”,人家一撤,你就辉煌了,什么原因,南京人想不明白吗?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有张俊的“明州之役”,却没有什么岳飞的辉煌和“少有的大仗和硬仗”。你岳飞在马家渡硬一回看看,之前在建康硬一回看看,在浙江硬一回看看,在泰州硬一回看看。我们需要搞清楚,岳飞为什么不肯去浙江,浙江有金军,宜兴没有金军,岳飞专门去没有金军的地方,这样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去打大仗和硬仗吗?
还有个说法是,岳飞在清水亭打仗了,而在历史文献中并无记载。我们想想,岳飞不在楚州和泰州积极抗金,却在牛首山和清水亭积极抗金,是前面的地方重要还是后两个地方重要?在重要的地方见不到岳飞杀敌,在不重要的地方岳飞打大仗和硬仗,会有这种可能性吗?
南京人说,今天,距当年岳家军收复建康府已经800多年了,作为抗击金兵的重要战场之一,南京南郊铁心桥、韩府山、将军山、牛首山等地至今犹保留着不少与抗金活动有密切关系的遗迹。当年这些抗击侵略者的遗迹,今天已成为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显然这个说法也是存在问题的。这些所谓遗迹并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证,你知道是元朝的还是明朝的,还是太平天国的,还是民国时期的?在历史上南京打了很不少的仗,怎么都成了抗金的遗址了?中国历史上王朝之间的战争数不清,怎么就成了“抗击侵略者”的地方?跟所谓爱国主义更挂不上钩。岳飞在建康的真实表现是,他守不住马家渡,即跑去蒋山,再跑去广德,再跑去宜兴,在这里他遇上了一个女人,岳飞才停止了他的脚步,在一个点了花烛的洞房里安家落户了。直到金军北撤过江,岳飞才离开宜兴,到建康城里看看去,主要看看有没有用得着的东西和新娘子喜欢的东西。否则岳飞就会和韩世忠一起在黄天荡大战金军了。
南京的大学很漂亮,南京人对历史的研究水平却不敢恭维,他们连本土的秦桧都不研究,他们对历史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