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凤吧 关注:30贴子:1,773
  • 9回复贴,共1

《久思文存》(子贵母死)(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国家


IP属地:广东1楼2017-10-25 00:06回复
    独立学者


    IP属地:广东2楼2017-10-25 00:06
    回复
      北魏的小太子们是世上最可怜的人,他们刚刚被确认为帝国的继承人,便立即与生母阴阳两隔。他们可以得到整个天下,却没有母爱。
      在那些虎视眈眈的眼神里,他们都只是奇货可居的宝贝。几乎在每个北魏皇帝登基的宫殿下,都埋藏着他母亲的一条命。
      中国历史上这条制度的始作俑者,虽然算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然,最早实行这制度的却是汉武帝刘彻。
      他立幼子刘弗陵为帝,却将满心欢喜的钩弋夫人赐死,为的是防止主少母壮,引起乱权,拓跋珪是跟刘彻学的,才想了这么损的一招。
      其实拓跋珪是个粗人,哪想得到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帮他想出这理由的应是那批刚刚聚集到道武帝身边的汉族士人。
      但这样的制度就有效吗?能防止出现主少母壮和内宫干政的局面吗?不会的,任何一项完美的制度都有它的漏洞,尽管在设计之初显得是多么天衣无缝,但终究会被聪明的人利用。而将这制度玩弄在股掌之中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冯太后。
      献文帝元弘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即位,当时献文帝还非常年幼(元弘的母亲由于“子贵母死”早被赐死),所以文成帝的皇后冯氏被尊为皇太后。
      冯太后执政后,在孤儿寡母的危难关头诛杀了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完全控制了朝政。由于献文帝非冯太后所生,而冯太后又风流成性,把持朝政,于是日渐长大的他与冯太后的矛盾与日俱增。


      IP属地:广东3楼2017-10-25 00:07
      回复
        当时的孝文帝早已想废除这条残酷的宫廷制度,但迫于冯太后的淫威而无可奈何。
        冯太后之所以接连赐死孝文帝的母亲、太子拓跋恂的母亲,主要是将这些储君的抚养权抢在手中,以便自己长期控制朝政。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的制度害死异己,从而专朝达二十五年之久,是对道武帝这位野蛮人的良苦用心的最大讽刺。
        除了风流成性的冯太后外,北魏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胡太后,她执掌朝政达十三年之久,强大的北魏王朝正是在她的手里几乎走到了尽头,而那时英明神武的孝文帝死了还不到三十年。
        这位太后姓胡,是孝文帝的儿媳妇,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与冯太后将“子贵母死”的制度玩弄于股掌之中不同的是,她是向这条严酷制度发起挑战的胜利者,然而她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
        胡太后的姑姑是位精通佛学的尼姑,经常被请入皇宫讲学。这位颇有心计的尼姑趁着讲学,收买了元恪的手下,让他们到处宣扬自己的侄女胡氏的国色天香。
        好色的元恪一听,便将这少女纳入宫中。这位胡家的少女终于迈开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可是如何在后宫如云的佳丽中脱颖而出,登上皇后的宝位呢?英勇无畏的胡家少女此时扔下了最大的赌注——自己的生命。
        她选择了怀孕——因为元恪还没有子嗣。而北魏宫廷百年以来一直悬挂着“子贵母死”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将任何敢越雷池的嫔妃夺去生命。这政策可比计划生育有效多了,一旦怀孕就要把命搭上,这谁还敢生啊?


        IP属地:广东4楼2017-10-25 00:07
        回复
          当时宫里所有的妃子都盼着别人早点怀上太子,而自己再生个王子、公主就安全了。所以北魏皇宫里的流产事件就特别常见,动不动就有妃子流产。
          这样就算元恪的身体再棒,能跟播种机一样到处耕耘,也赶不上妃子的故意流产。一些倒霉的妃子,故意流产的水平比较差,只能把孩子生下来了。这些小皇子刚刚生出来,就频频夭折——心狠手辣的母亲为了保命,也只能忍痛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弄死。因为以后自己虽然能被追封为太后,高高在上,可这供奉的“冷猪肉”的香味毕竟没有活着的诱惑大。
          再加上宣武帝的高皇后又特别强悍,一些妃子进宫后连被临幸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宣武帝尽管夜夜疲于奔命,但始终生不出个儿子来。
          而胡家少女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她全然不顾周围发生的这一幕幕人间惨剧,她怀上了孩子,还挺着肚子在宫里晃来晃去,好像完全把头上悬挂的这把利刃忘了——百年来,没有哪位太子的母亲能幸免于难。于是一些好心的人便开始提醒她,让她尽快流产,保命要紧!可她的回答却是非常地大义凛然:“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意思是说我们怎么能因为自己怕死而让皇帝绝后呢?而且她暗中还经常祈祷:“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一定要生个大儿子,这样就算我死了,也在所不惜——好一个可怕的女人!


          IP属地:广东5楼2017-10-25 00:07
          回复
            胡家少女的儿子终于出生了,她也由于生育的功劳被进为充华嫔,早已疲惫不堪的宣武帝赶紧将这个宝贝儿子藏了起来,交给专人看养,而暂时将“子贵母死”的制度忘在了脑后。胡太后的冒险终于成功了第一步,而转眼第二次杀身之祸又降临了。
            北魏宣武帝在儿子出生的第五年就累垮了,于公元515年离开了人世,而他当时的年龄不过三十三岁,比孔子讲的而立之年才多了三年(北魏的皇帝一般都短命,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人害死)。当时的几位大臣崔光、于忠、王显、侯刚赶紧将小太子从东宫抱到显阳殿。因为在这种赌命的关键时刻,这小屁孩便是最大的筹码。他们知道自己当时抱着的可不是什么凡胎,而是自己的身家性命,是未来能青云直上的保证,是全家人一辈子的荣华富贵。
            其中一个叫王显的大臣心里还藏着点小算盘,说:“明天吧,今天这么匆匆忙忙,皇帝登基的仪式会搞不好的。”
            旁边老谋深算的崔光立马打断他:“天子的位置一天也不能缺,等明天干什么?”
            王显还不愿放弃:“应该先奏明皇后吧?”
            崔光说:“皇帝死,太子立,这是国家的规矩,干嘛还要皇后批准?”
            面对崔光这个知识渊博的老甲鱼,王显丝毫没有办法,只好默认。而旁边的小皇帝被这群人匆匆忙忙地抱来,此时可能正尿湿了裤子,在一旁大哭不止(这眼泪不大像为他爸爸流的)。大家又赶紧忙着哄小孩:别哭别哭了——天下都是你的了,还哭什么?这小孩被一群人七手八脚地穿上帝服即位,而大家都跪在下面喊万岁,场面极其混乱和狼狈。


            IP属地:广东6楼2017-10-25 00:08
            回复
              这时候,宣武帝那位很凶悍的大老婆开始秋后算账,向胡贵嫔举起了屠刀,而一位叫刘腾的太监乘机将这消息告诉了大臣侯刚。侯刚和崔光、于忠一商量,便把胡贵嫔藏了起来,并派兵严加防守。胡贵嫔又躲过了人生的一大劫,而她对这四人也非常感恩戴德。
              几个月后,朝政渐稳,胡贵嫔被尊为皇太妃,而宣武帝那位凶悍的老婆高皇后被强迫剃了发,被送到洛阳的瑶光寺当尼姑伺候佛祖去了——当女人真好,犯了错误还能当尼姑避难,这是北魏的一贯的优待政策。这时的胡贵嫔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十几年后也要如此一身装扮,但那时她的命却保不住了。
              又过了几个月,胡贵嫔的地位终于上升到了至尊无上的地步——皇太后。而从她冒死怀孕到此时登上这帝国的最高宝座,她仅仅花了短短六年的时间。
              皇帝才五岁,在今天正是上学前班大班的年龄,大臣们还得担心他哪天说不定会在自己上奏国事的时候尿湿裤子。但野心勃勃的群臣之间又没有出现像霍光那样能一言九鼎的大人物,于是大臣们便请胡太后临朝称制。胡太后如此处心积虑,九死一生,等着的就是这一天——北魏王朝的政权又第二次落到了女人的手中。而粗人拓跋珪的担忧终于变成现实了,子贵母死的血腥制度被废后,北魏王朝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其实胡太后与她的前辈冯太后(冯太后是孝文帝元宏的祖母,而胡太后是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元恪的皇后,算是冯太后的曾孙媳妇)相比,决断国事的能力并不差,史称其能“亲览万机,手笔断决”,而且她的箭法也十分了得,能射中针孔,可见是能文能武的女中英才。但为何冯太后执政能让北魏国运蒸蒸日上,赢得千秋美名,而胡太后掌朝却让北魏日渐衰亡,后世骂声不绝呢?同是风流成性的女人,为什么做太后的差距会那么大呢?现在我们来看看胡太后的三宗罪:
              其实当时的佛教在中国的南北方都是广为流传的,因为乱世变化太多,大家只能在宗教里取得心灵的片刻安宁。南方当时是梁武帝当政,他对佛教的痴狂是出了名的:竟三次将自己的金贵之躯舍身寺院,让手下的大臣花亿万财富将其赎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南朝佛教的盛况。但时至今日,经过历代兵火的焚毁,这些寺院已经没有多少能保存下来。


              IP属地:广东7楼2017-10-25 00:08
              回复
                公元520年的夏天,胡太后尚在嘉福殿(后宫),还没到前殿上朝。元义便连哄带骗把小皇帝拉到显阳殿,而掌管后宫内务的刘腾乘机关上了永巷门,把太后关在后宫了。元义、刘腾乘势杀掉元怿,又假造了胡太后的旨意,说太后得了病,要还政给小皇帝。
                刘腾亲自掌管着宫门的钥匙,平时连皇帝都不能去拜见自己的母亲。后宫宫门昼夜长闭,内外断绝,每天外面只是给里头送点饭菜而已。而过惯锦衣玉食生活的胡太后服膳俱废,不免饥寒,只能天天叹气:“养虎得噬,就是我的下场啊!” ——元义是她的妹夫,是被她一手提拔起来的。
                元义与刘腾两人狼狈为奸,掌管了整个北魏的朝政。元义掌外,刘腾禁内,政无巨细,全决于二人,一时威震朝野。 后来北魏王朝竟然加封太监刘腾为司空。这待遇实在离谱,要知道明朝的太监再猖狂,他的职务都是挂内侍的衔,从来没有担任朝官的。而刘腾竟直接跑到三公之列去了,可见当时朝政混乱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
                当时的文武百官上任之前都得跑到刘腾家拜访,送点财物,在那里看看他的脸色,听听他的指导。由于去的人太多,很多人彻夜排队还是见不到这位太监的佛面。刘腾又是贪污受贿的主,在交通、农林、贸易、军政各面无所不贪,弄得天下民不聊生。
                而元义和他相比丝毫不差,嗜酒好色,贪财纳贿,对于朝廷官员也随意任夺,将朝纲国纪完全搞乱。而他们全家上下更为贪纵,完全把守了整个朝廷官员的任选,以至于连郡县的小吏都不能由公门选取。上梁不正下梁歪,当时北魏的牧、守、令、长皆是贪污之人。由此百姓困穷,人人思乱。
                到了公元523年,太监刘腾终于死了。当时为他披麻戴孝的人数以千计,而送葬的王公贵戚更是塞路满野。而元义这时也放松了对胡太后的监视,天天在外花天酒地,流连忘返。被关在深宫中的胡太后察知了这一切,经过无数风浪的她知道机会又来了。
                趁着一次与小皇帝、群臣会面的机会,她说:“今天把我们娘俩分开,不让我们往来,那还留着我干吗?我还是出家当尼姑去吧!”小皇帝和群臣一听太后要当尼姑了,赶紧叩头泣涕,殷勤苦请,而胡太后一看有效,更加声色俱厉。于是当晚小皇帝就留在了后宫,毕竟是自己的妈妈亲,两人又开始定计罢免元义。


                IP属地:广东10楼2017-10-25 00:09
                回复
                  小皇帝人小鬼大,天天在元义面前演戏,说母后就要当尼姑了,这下可怎么办,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而愚蠢的元义早已目空一切,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控朝政,就说随她去吧。于是胡太后又多次回到显阳殿听政,慢慢又掌握了朝政。元义后来也被赐死。
                  可惜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胡太后并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为所欲为,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四处招摇。一位北魏王朝的宗室元顺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妇人丧夫的,因自称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文采。太后陛下是母临天下的人,现在都快四十岁了,还打扮得这么艳丽,何以成为后世的榜样?”
                  胡太后一听,只好惭愧地回到宫中,然后又把元顺找来,骂他:“我把你千里迢迢地找来当官,难道就是让你当众侮辱我吗?”元顺回答:“太后陛下不怕天下人耻笑,却怕我一个人耻笑?”一时说得胡太后哑口无言。
                  但胡太后继续着自己的风流事业,又开始宠信一位叫郑俨的面首,而郑俨也被拜官谏议大夫、中书舍人,昼夜待在皇宫伺候太后。只有偶尔到了例行放假的时候,郑俨才能在宫里太监的陪同下,被准许回家看看老婆孩子,料理一下家务事。夫妻俩还没聊上几句,旁边随行的太监便早已急不可耐地催促郑俨回宫——二奶当得如此霸道,天下罕见。
                  而另一位叫徐纥的官员开始巴结郑俨,两人共相表里,势倾内外,号为“徐郑”,军国诏令皆出二人之手,天下政事更加腐败。
                  胡太后还逼幸过一位叫杨华(原名杨白花)的将军。杨华是名将杨大眼之后,长得相貌堂堂。面对这太后射过来的丘比特之箭,杨华很有远见,害怕以后遭受灭族之罪,便带着自己的手下跑到梁朝去了。而多情的胡太后追思不已,创作了一首《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唱,声甚凄断:“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今天读来,那种浓情蜜意依然可以觉出。
                  与胡太后相比,冯太后虽也是多情种子,多次红杏出墙,但这女人很有分寸。在床上她是女人,下了床她便是太后,公私很是分明,即便内宠犯错依然要严厉处罚。史称其“假有宠待,亦无所纵”。而且冯太后非常节约,不好华饰,平时衣食也非常普通,不是什么锦衣玉食。最关键的是冯太后选男人的眼光比较高,找的床上密友李冲是顶尖的治国高手,所以把北魏治理得蒸蒸日上。
                  而胡太后的生活过于穷奢极欲,几乎耗尽国储,手下任用的都是元义、刘腾、徐纥这样的奸佞贪婪之徒,宠信的又是郑俨这样的花花枕头,国家岂有不亡之理?看来,对太后而言,红杏出墙也是一门大学问。
                  就在胡太后和群臣花天酒地、穷奢极欲地生活时,北魏各地反抗的怒火已经像火山一样喷发。


                  IP属地:广东11楼2017-10-25 00:10
                  回复
                    汉族士人给道武找的冠冕堂皇的说法欠缺证据。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11-06 07: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