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足动物,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细长的脚十五对,生活在阴湿地方,捕食小虫,有益农事。汉 王逸 《九思·哀岁》:“巷有兮蚰蜒,邑多兮螳螂。”《红楼梦》第三九回:“那 焙茗 去后,宝玉 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急的热地里的蚰蜒似的。”
2、别名:俗称"钱串子",又名地蜈蚣,古时称“草鞋虫”,有的地方称“香油虫”、“草鞋底”、“拖鞋底”或“草鞋底子”。内蒙河套地区俗称“毛乍乍”。南京人叫其“梳子虫”。上海人称作“乱头发”。东北某些地区称之为“草爬子”(注:东北地区有的把蜱虫称为草爬子,在《盗墓笔记》中云顶天宫陈皮阿四等称蚰蜒为雪毛子。有些地区把蚰蜒称为草爬子)。《子不语》引《庶物异名疏》里说:蓑衣虫一名囊囊,这里面又提到两种叫法。
外形特征
蚰蜒体短而微扁,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足易脱落。气门在背中央。触角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动物。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蜒,或称大蚰蜒。
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动即立刻逃脱,但是很容易脱落。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它喜欢栖息、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以捕食小虫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