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遇吧 关注:444贴子:58,307
  • 14回复贴,共1

我读《白鹿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度娘,手下留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03 01:36回复
    换换口味,讨论一部不看颜值的剧如何?更确切地说,是顺着一部剧去读的原著小说——《白鹿原》。
    我多年不怎么看小说,对陕军作家的兴趣更是因《废都》而止,所以看剧之前,对《白鹿原》只是耳闻,而电视剧华丽丽的卡司不可避免唤起了我的注意。然而首先让我知道有这部剧的却是它一开播即遭停播的新闻。虽然到了后半我就弃剧了,但是却读完了小说,对小说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也顺着想了一想,觉着虽然还不至于像网上一些评论说的诺贝尔欠了陈忠实一个文学奖,但就作品要处理的问题来说,《白鹿原》确实是一部有相当水准的好作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03 01:53
    回复
      正面评价
      白烨:"《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
      孟繁华:"读完这部'雄奇史诗'之后,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了一次伪'历史之旅',左边的'正剧'随处都在演戏,右边的'秘史'布满了消费性的奇观,这些戏剧与奇观你可看可不看,随心所欲,在久远的'隐秘岁月'里你意外地获得了消闲之感,早有戒备的庄重与沉重可以得到消除,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必认真对待这一切。"
      雷达:"我从未象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游宇明:"《白鹿原》正是'土洋结合家野合壁'的产物,它有传统现实主义的技巧,有黑色幽默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大胆借鉴。"
      郑万鹏:"《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负面评价
      宋剑华:"《白鹿原》是一部缺乏创新精神的平庸之作,它之所以能够在体制内获得国家所颁发的最高奖项,恰恰反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走向沉沦的衰败之相。用叔本华评价'庸作'的尺度来说,就是'牵强附会、极不自然、谬误百出,字里行间永远渗透着一种夸张造作的气息'。"
      张颐武:"古典或是写实和讲话式的象征之间也存在着拼凑的无奈。"
      李慧云:"作者过于深情地描绘了封建帝制覆亡前后小农田园经济的这一抹夕阳余晖、古老村族的最后的宁静,这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朱伟:"一大堆材料艰苦拼接而成的那么一个'对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全面反映'的史诗框架,这个框架装满了人物和故事,但并没有用鲜血打上的印记,在我看来,它是空洞的一个躯壳。"
      傅迪:"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文学作品,从中只看到传统的宗法文化的作用,却几乎看不到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的影响,这不能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


      IP属地:江苏6楼2017-09-06 19:56
      收起回复
        360百科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url]http://发 表[/url]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IP属地:江苏8楼2017-09-06 20:05
        回复
          比较起来,互动百科说得更接近我所理解的作者意图:
          《白鹿原》开篇便写道:“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不过从50年史诗一步跳到了情人反目,这个脑回路有点奇葩。此外,在我的理解中,小说虽然所涉年代大约在那个50年,然而作者意深,隐藏的锋芒所向,并不止50而已。


          IP属地:江苏9楼2017-09-06 20:1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07 05:17
            收起回复
              另外,我没读过作者其他作品,单以这部小说而言,个人觉得情节和笔法上还有些糙,即使理解为适配乡村题材也是如此,但是作者思考的价值明显高于单纯的文学性。或许也可以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倒更加宽松,如果是今天,这部小说还真不一定能顺利面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0-03 21: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