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
┣━参考资料
┃
┣┯1.关于轨道理论
┃├─1.1.我是谁?
┃├─1.2.我从哪儿来?
┃└─1.3.我要到哪儿去?
┃
┣┯2.轨道里的PVZ
┃├─2.1.无尽生存是什么
┃├─2.2.无尽生存是什么
┃├─2.3.无尽生存是什么
┃├─2.4.阵型+循环+操作=轨道
┃├┬2.5.轨道语言
┃│├─2.5.1.操作语言
┃│├─2.5.2.运算量
┃│├─2.5.3.轨道理论基本公式
┃│└─2.5.4.不同操作语言的运算量
┃├┬2.6.轨道工具
┃│├─2.6.1.轨
┃│└─2.6.2.式
┃└┬2.7.轨道书写格式规范
┃··├─2.7.1.简式
┃··└─2.7.2.展开式
┃
┣┯3.理论家的PVZ
┃├─3.1.轨道精度
┃├┬3.2.阵型分类
┃│├─3.2.1.按照操作精度分类
┃│└─3.2.2.按照炮数分类
┃├─3.3.基础节奏的参数
┃├─3.4.基础节奏示例
┃└─3.5.基础节奏命名法
┃
┣┯4.实践家的PVZ
┃├─4.1.出怪常识充电
┃├─4.2.操作常识充电
┃├┬4.3.波动体系下的经典节奏
┃│├─4.3.1.P类阵:P4/P5
┃│└─4.3.2.C类阵:C3/C4
┃├┬4.4.波动节奏减压三法
┃│├─4.4.1.冰冻减压
┃│├─4.4.2.灰烬减压
┃│└─4.4.3.垫材减压
┃├┬4.5.精准体系下的经典节奏
┃│├─4.5.1.C类阵:精准C2/精准C3
┃│└─4.5.2.P类阵:P6
┃├─4.6.天地之桥:精准-波动定理
┃├┬4.7.变奏范式与压制强度
┃│└─4.7.1.变奏的拓展命名
┃├─4.8.双冰变奏范式
┃├┬4.9.昼夜差异——双冰变奏范式的增减压
┃│├─4.9.1.昼场合
┃│└─4.9.2.夜场合
┃├─4.10.从减压穿越到变奏范式——飞妈大猜想
┃└┬4.11.平行世界线
┃··├─4.11.1.从效果轴到操作轴
┃··├─4.11.2.新工具的格式
┃··├─4.11.3.新语言的定义
┃··└─4.11.4.简写&复写
┃
┣┯5.数学家的PVZ
┃├┬5.1.新世界的大门
┃│├─5.1.1.对象观测
┃│├─5.1.2.场地差异化研究
┃│└─5.1.3.数据的初步应用
┃├┬5.2.超多炮轨道理论
┃│├─5.2.1.PVZ类塔防的根本矛盾
┃│├─5.2.2.炮位理论
┃│└─5.2.3.压制强度理论
┃├┬5.3.新的轨道操作语言
┃│├─5.3.1.炮&菌时代
┃│├─5.3.2.炮&惠时代
┃│└─5.3.3.后极限炮时代
┃├┬5.4.新的轨道工具
┃│├─5.4.1.基础/附加运算量
┃│├─5.4.2.从效果轨到操作轨
┃│├─5.4.3.逐波轨道
┃│└─5.4.4.超多炮轨迹
┃├┬5.5.波动变奏
┃│├─5.5.1.波动变奏命名及定义
┃│├─5.5.2.波动变奏的意义
┃│└─5.5.3.极限压制
┃├┬5.6.数据化轨道
┃│├─5.6.1.变奏范式的提纯
┃│├─5.6.2.以“参数”概括范式
┃│├─5.6.3.基本参数在夜晚的移植
┃│└─5.6.4.非极限压制下的数据化轨道
┃├┬5.7.数据化轨道的自由调整
┃│├─5.7.1.参数内调整——加减法重排
┃│├─5.7.2.参数外调整——增减压与组合
┃│└─5.7.3.开场与收尾特化
┃└┬5.8.薛定谔之盒
┃··├─5.8.1.控丑定式。
┃··└─5.8.2.精准无炮轨道
┃
┣┯6.神学家的PVZ
┃├┬6.1.规则设定的随机性
┃│├─6.1.1.时间随机
┃│└─6.1.2.空间随机
┃├┬6.2.操作带来的随机性
┃│├─6.2.1.单边加速
┃│├─6.2.2.不精确分离
┃│└─6.2.3.不对称加速
┃├─6.3.随机性对轨道理论的影响
┃├┬6.4.非操作精度阵型分类
┃│├─6.4.1.T类:计时阵。
┃│└─6.4.2.D类:测距阵
┃├┬6.5.非定态阵型
┃│├─6.5.1.波动无炮
┃│├─6.5.2.少炮卡阵
┃│└─6.5.3.分裂阵
┃├┬6.6.时空兑换
┃│├─6.6.1.基本兑换策略
┃│├─6.6.2.充分加速(对称操作)消除空间随机影响
┃│├─6.6.3.极值控制消除时间随机影响
┃│└─6.6.4.定态单边加速的时空兑换应用
┃└┬6.7.分支轨道
┃··├─6.7.1.“波”的拆分与重组
┃··├─6.7.2.例举僵尸组合
┃··└─6.7.3.分支轨道的描述
┃
┣┯番外:关于无尽研究的展望
┃├─阵型设计
┃└─理论研究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