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拉丁吧 关注:7,615,241贴子:128,603,868
  • 1回复贴,共1

弟子规的糟粕(整理版)时下有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弟子规的糟粕(整理版)
时下有人大力推广应用的《弟子规》,包含着糟粕.有些东西孤立地看算不得不好,但结合它的负面作用看,那 “潜危害”就大了,“潜危害” 不像“刀光剑影”那么明晃晃,往往害人于无形。举个例子来说吧,“事虽小,函勿擅为。刣苟擅为,凮子道亏”,这句话乍看没错呀,孩子年龄小,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大人有监护权,遇到事情及时请教家长,这有错吗?没错,给孩子“勿擅为”的理念是必要的。
但是问题出在另一面上,话说得过死,太绝对了,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拿司马光来说,搬石头砸水缸,这是小事吗?不小。按照“勿擅为”的训条,一个小孩子能随便擅自决定吗?那是不可以的。可是如果司马光跑去问父母,讨回主意,获得家长允诺之后再砸的话,水缸里的小朋友早没命了。司马光就是古代一个大胆“擅为”的例子。
有人认为“勿擅为”与“司马光砸缸”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那只是个例呀。
问题是司马光这件事虽是个例。可是看看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扼杀人的独立意志可是整体性的呀。单说婚姻制度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刘氏,凓为仲卿母所遣,凊自誓不嫁,凤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红楼梦》为什么赚得无数男男女女的眼泪,那是从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家》《春》《秋》三部曲是什么?都是封建家长以无上权威制造的一幕幕悲剧。
别虽说都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其实都是当时社会“吃人”制度的写照。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是“子道”的核心内容。当已经“居无常,业有变”了,凌还提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足见“勿擅为”是终生的训条,不仅针对孩提时代,一日为子女要终身“勿擅为”。儿女当上了父母,再用“子道”钳制子女,一代一代往下传。你能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苟擅为,凛子道亏” 这种戒律无关吗?
-------------
《弟子规》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弟子规》全力打造“尊长”的权威地位,而见不到“长幼”之间的人格平等。封建社会“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在国,全民服从一个皇上;在家,全家服从辈分最高的长者。洪秀全自称“天父”,既扮演万民之上的“天”,还要充当亿兆子民的“父”,足见封建社会的“皇权”“父权”是孪生的。家庭作为社会单元,灌输给孩子的理念往往是社会制度的折射。《弟子规》正是适应了清朝那个末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土壤,它在家门之内训练儿童敬孝尊长,旨在走出家门效忠朝廷。所以《弟子规》规定孩子“话说多,不如少”。“话说多,不如少”这是很难为孩子的,从礼仪方面来说,强调多听大人说话,尽量少插嘴,或许有点道理。但作为一种人生训条来规范儿童,则是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把儿童驯化为 “听话”“顺从”的“乖乖仔”。
说“驯化”这个词儿可能不受听,因为“驯”字是用于动物的,但是你只要注意《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可驯致”就是通过“驯化”而“致”嘛。作为源头《论语》里孔子的不少思想,还是满清新活泼的,孔子期待“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鼓励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 ;他不满意颜回唯唯诺诺不提不同意见,叹息“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在教学上,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果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极可宝贵的思想,在《弟子规》里统统没有了,非但没有了,《弟子规》反而用一顶“紧箍咒”把孩子“套牢”——“对尊长,勿见(现)能”。
中国是盛产以下这类格言的国度:“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话到舌尖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言多有失,多言贾祸”“人怕出名猪怕壮”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夹着尾巴做人”“自大一点就是‘臭’”“人前显能,难得善终”等等等等,连同“对尊长,勿见(现)能”在内,无一不是阻碍思想自由、禁锢创造精神的无形枷锁。
中国封建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11 19:30回复
    勿擅为非不为而是慎为!何错之有?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0-12-24 1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