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长安也半年多了,我来黑一下老东家。
我毕业之后一直在长安北京工程研究院工作,现在已经跳槽。在这里写一下自己的理解吧。我也是长安汽车的车主,开的是致尚XT。总的来说,以前长安汽车赢在拼劲、技术和设计,现在输在设计、市场和格局。
CS35、CS75的发布和上市是长安最高峰的时期,在这之后,由于将欧诺、欧力威等商用车也并入了乘用车进行统计,在数据上虚涨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颓势早已经开始浮现了。在产品力上,长安的车型都能达到同级别优秀水平,但如果大家去看各位媒体老师的车评,都会提到:“这是一款不犯错误的产品。”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理解,就是“这是一款没有亮点产品”。
不过实际上,这个时候长安汽车的产品设计如逸动、CS35、致尚等的外形设计是有亮点的,在一众国产同级车里算是高度原创,也就造就了产品的畅销。不得不说,长安早早的设立意大利造型研究院非常有战略眼光。
另外一个方面,在CS95发布之前,所有新产品都开拓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总体产量自然是上升的。甚至长安还被媒体老师说成是优生优育的典范,和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奇瑞做对比。
凭借长安军工作风和员工的努力,在其他自主品牌还没有铺满整个产品线的情况下,长安汽车是第一个将主要产品线铺满的。这也是长安汽车销量上升的原因。
在这个阶段,“不犯错误的产品”可能就是最好卖的产品。
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自主品牌车企的迅速将产品线逐渐铺开,同时合资企业的产品也在逐渐下沉,长安品牌产品的性价比已不再突出。“不犯错误的产品”吸引的主要是“不想犯错误”的消费者,显然,购买合资品牌的产品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是更为“不犯错误”的选择,这也就导致长安品牌汽车竞争力的下降。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产品也更为重视外观设计,而长安汽车的外观设计也逐渐沦为平庸,甚至失败的设计。
外部因素,就是其他自主品牌产品线也已经铺完,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多。如果说之前的市场是个准蓝海的话,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变成了彻底的红海。但这个外部因素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吉利、长城等企业依然过的很好,上面提到的两个产品力的下降才是主要因素。
如果将最终原因总结一下,我认为限制长安汽车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和员工的格局太小。
成都被称为中国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乘高铁不过一小时路程的重庆也是如此,面馆火锅林立的重庆有着浓浓的生活氛围。不知道是因为内陆城市消息闭塞导致眼界不开阔,还是文化氛围的保守,领导、工程师、产品策划以至于人力和行政服务部门,给我的感觉都是循规蹈矩、努力、接地气但格局太小,胸无大志。这里没有任何地域歧视、或者怪罪于重庆这个城市的意思,只是说,长安对于文化的引导并不好。
各个城市的汽车行业的氛围都不相同,上海汽车业的活力和知识的渴求、北京在互联网阴影下的焦虑、深圳的实干和包容,在重庆通通没有。我没去过长春,这两个城市没法比较。
我认为,在小格局的影响下,长安汽车出现了很多致命的现象:
1、对知识的不尊重。在长安,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工程师自己,都很少有人会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尊重。似乎所有知识都是虚的东西,无法创造实际价值一样。相应的,也就造成对先进方法和技术的无知与轻视、以及对自身能力水平的宽容。
例如,售后、成本等经常讽刺工程师为“科学家”,个人认为“科学家”完全应该是一种殊荣,而不是对不接地气的讽刺。他们完全不了解在华为、腾讯等企业“科学家”的title能拿到多少年薪。
2、产品规划能力低下与保守。就如上面所说,长安汽车的设计是“不犯错误的设计”,而不是“亮点设计”。究其原因,是产品规划能力低下,规划出来的产品毫无亮点可言。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亮点产品会越来越不好卖,而长安的产品依然亮点全无。我接触长安的产品部门比较少,我不知道他们能力的真是情况,但至少,发到研究院的报告完全没看头。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产品设计规划不能再完全依赖对标了。
如果长安市场部产品规划的人能看到这篇文章,那就请自查一下:先看看自己懂不懂车,例如知不知道各种四驱形式的区别和优缺点、懂不懂各种HMI的理念和逻辑。再看看自己懂不懂市场,知不知道什么是扩散模型、甚至听没听说过“计量经济学”这个名词。
3、产品设计问题。长安汽车设计退步是有目共睹的。可能是太多人关注造型,所以设计师经常处于“懵逼”状态。但个人认为,与领导要求造型上的“不犯错误”也有很大关系。也许长安汽车的品牌无法支撑引领潮流的设计,但这不是采用过时的设计语言的原因。
例如某领导审查样车时,居然提出“发动机下护板太丑”这样的问题。那么多问题看不出来,只能提这个吗?还有那个不争气的造型呢!
4、各自为政与内部斗争。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眼前利益做着斗争。曾经长安高喊着口号“五国九地”全国拿地,但是做到了“五国”却做不到“九地”,中高层领导可以接受企业花钱,却无法接受权利的分散。个人认为,他们的个人的格局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将自己努力打造成企业中的既得利益者,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捆绑,却无法出让一点权利,实为限制长安的发展作茧自缚。
例如马征鲲的离职、发展不起来的北京院、上海院、裁撤了的北京设计中心,等等。
5、焦虑意识淡薄。我想还有很多长安汽车的员工认为自己的的工作“很好”吧。很多人的职业规划是“跳到长安福特去养老”。
也许CS35乳化、长安福特断轴是个案,但是至少在悦翔V7上市之后几个月,内部的员工就应该能从每月的销量中看出衰退的迹象来,也许大家都乐意相信“开门红”、“第一阵营第一增速”之类的对外宣传文章吧。但我认为,当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
6、缺乏顶层设计。这是领导的知识水平问题,亦是眼界问题。长安的几乎所有规划向下分解,由专业工程师和专家去做。这样即导致方案矛盾,又导致方案取巧偷懒,不愿冒风险而无作为。
综上,我认为,长安文化与员工的格局狭小,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是长安衰退的最重要原因。可能这是重庆这座城市赋予长安的气质,但作为企业,却没能好好利用和引导。这即能留住你的员工,减少离职率,也能毁掉企业。
最后,感谢长安,教会了我很多知识和习惯,让我成功入行。祝长安越来越好!
来源:知乎 http://www.zhihu.com 作者:卢元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国产汽车品牌,比如奇瑞,可以做出宝马、奔驰这样的国际品牌的品质吗? 如何评价「合资车」的功过,其对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否仍有必须存在的价值?
我毕业之后一直在长安北京工程研究院工作,现在已经跳槽。在这里写一下自己的理解吧。我也是长安汽车的车主,开的是致尚XT。总的来说,以前长安汽车赢在拼劲、技术和设计,现在输在设计、市场和格局。
CS35、CS75的发布和上市是长安最高峰的时期,在这之后,由于将欧诺、欧力威等商用车也并入了乘用车进行统计,在数据上虚涨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颓势早已经开始浮现了。在产品力上,长安的车型都能达到同级别优秀水平,但如果大家去看各位媒体老师的车评,都会提到:“这是一款不犯错误的产品。”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理解,就是“这是一款没有亮点产品”。
不过实际上,这个时候长安汽车的产品设计如逸动、CS35、致尚等的外形设计是有亮点的,在一众国产同级车里算是高度原创,也就造就了产品的畅销。不得不说,长安早早的设立意大利造型研究院非常有战略眼光。
另外一个方面,在CS95发布之前,所有新产品都开拓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总体产量自然是上升的。甚至长安还被媒体老师说成是优生优育的典范,和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奇瑞做对比。
凭借长安军工作风和员工的努力,在其他自主品牌还没有铺满整个产品线的情况下,长安汽车是第一个将主要产品线铺满的。这也是长安汽车销量上升的原因。
在这个阶段,“不犯错误的产品”可能就是最好卖的产品。
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自主品牌车企的迅速将产品线逐渐铺开,同时合资企业的产品也在逐渐下沉,长安品牌产品的性价比已不再突出。“不犯错误的产品”吸引的主要是“不想犯错误”的消费者,显然,购买合资品牌的产品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是更为“不犯错误”的选择,这也就导致长安品牌汽车竞争力的下降。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产品也更为重视外观设计,而长安汽车的外观设计也逐渐沦为平庸,甚至失败的设计。
外部因素,就是其他自主品牌产品线也已经铺完,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多。如果说之前的市场是个准蓝海的话,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变成了彻底的红海。但这个外部因素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吉利、长城等企业依然过的很好,上面提到的两个产品力的下降才是主要因素。
如果将最终原因总结一下,我认为限制长安汽车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和员工的格局太小。
成都被称为中国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乘高铁不过一小时路程的重庆也是如此,面馆火锅林立的重庆有着浓浓的生活氛围。不知道是因为内陆城市消息闭塞导致眼界不开阔,还是文化氛围的保守,领导、工程师、产品策划以至于人力和行政服务部门,给我的感觉都是循规蹈矩、努力、接地气但格局太小,胸无大志。这里没有任何地域歧视、或者怪罪于重庆这个城市的意思,只是说,长安对于文化的引导并不好。
各个城市的汽车行业的氛围都不相同,上海汽车业的活力和知识的渴求、北京在互联网阴影下的焦虑、深圳的实干和包容,在重庆通通没有。我没去过长春,这两个城市没法比较。
我认为,在小格局的影响下,长安汽车出现了很多致命的现象:
1、对知识的不尊重。在长安,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工程师自己,都很少有人会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尊重。似乎所有知识都是虚的东西,无法创造实际价值一样。相应的,也就造成对先进方法和技术的无知与轻视、以及对自身能力水平的宽容。
例如,售后、成本等经常讽刺工程师为“科学家”,个人认为“科学家”完全应该是一种殊荣,而不是对不接地气的讽刺。他们完全不了解在华为、腾讯等企业“科学家”的title能拿到多少年薪。
2、产品规划能力低下与保守。就如上面所说,长安汽车的设计是“不犯错误的设计”,而不是“亮点设计”。究其原因,是产品规划能力低下,规划出来的产品毫无亮点可言。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亮点产品会越来越不好卖,而长安的产品依然亮点全无。我接触长安的产品部门比较少,我不知道他们能力的真是情况,但至少,发到研究院的报告完全没看头。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产品设计规划不能再完全依赖对标了。
如果长安市场部产品规划的人能看到这篇文章,那就请自查一下:先看看自己懂不懂车,例如知不知道各种四驱形式的区别和优缺点、懂不懂各种HMI的理念和逻辑。再看看自己懂不懂市场,知不知道什么是扩散模型、甚至听没听说过“计量经济学”这个名词。
3、产品设计问题。长安汽车设计退步是有目共睹的。可能是太多人关注造型,所以设计师经常处于“懵逼”状态。但个人认为,与领导要求造型上的“不犯错误”也有很大关系。也许长安汽车的品牌无法支撑引领潮流的设计,但这不是采用过时的设计语言的原因。
例如某领导审查样车时,居然提出“发动机下护板太丑”这样的问题。那么多问题看不出来,只能提这个吗?还有那个不争气的造型呢!
4、各自为政与内部斗争。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眼前利益做着斗争。曾经长安高喊着口号“五国九地”全国拿地,但是做到了“五国”却做不到“九地”,中高层领导可以接受企业花钱,却无法接受权利的分散。个人认为,他们的个人的格局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将自己努力打造成企业中的既得利益者,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捆绑,却无法出让一点权利,实为限制长安的发展作茧自缚。
例如马征鲲的离职、发展不起来的北京院、上海院、裁撤了的北京设计中心,等等。
5、焦虑意识淡薄。我想还有很多长安汽车的员工认为自己的的工作“很好”吧。很多人的职业规划是“跳到长安福特去养老”。
也许CS35乳化、长安福特断轴是个案,但是至少在悦翔V7上市之后几个月,内部的员工就应该能从每月的销量中看出衰退的迹象来,也许大家都乐意相信“开门红”、“第一阵营第一增速”之类的对外宣传文章吧。但我认为,当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
6、缺乏顶层设计。这是领导的知识水平问题,亦是眼界问题。长安的几乎所有规划向下分解,由专业工程师和专家去做。这样即导致方案矛盾,又导致方案取巧偷懒,不愿冒风险而无作为。
综上,我认为,长安文化与员工的格局狭小,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是长安衰退的最重要原因。可能这是重庆这座城市赋予长安的气质,但作为企业,却没能好好利用和引导。这即能留住你的员工,减少离职率,也能毁掉企业。
最后,感谢长安,教会了我很多知识和习惯,让我成功入行。祝长安越来越好!
来源:知乎 http://www.zhihu.com 作者:卢元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国产汽车品牌,比如奇瑞,可以做出宝马、奔驰这样的国际品牌的品质吗? 如何评价「合资车」的功过,其对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否仍有必须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