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吧 关注:734贴子:3,241
  • 10回复贴,共1
这里有曲艺名家提供的演艺心得,大家可以从这里学习到快书或其他曲艺形式的表演知识,希望有表演或创作专长的老师多在此处发言,让更多的朋友从中受益。


1楼2005-10-17 17:43回复
    山东快书演唱技法 

     说 明 

     1997年3月至8月其间,我与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孙镇业老师在山东经济广播电台《曲艺沙龙》栏目中分16次连续播出了《学说学唱山东快书》并收到许多听众的来信。 
     1996年起在山东省新纪元艺术学校【后改为;山东省艺术学院成教部】担任曲艺班--山东快书专业教师。几年来培养出许多山东快书艺术的后备力量,许多学生已考入部队及地方文艺团体,目前好多成为了骨干力量。 
     1999年7月我又与济南市青少年宫成立了少儿山东快书培训班。 
    通过几年的学习、教学有了一点小小的体会,现整理文字稿录如下以备后用,敬请老师、同道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阴军 
     2001.2.18 


    山东快书溯源 

    山东快书--指带有山东鲁中南一带方言土语的韵诵体的曲艺形式。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 
    1.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祖籍山东临清的刘茂基是一个不得志的武举人,为混饭吃采集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遍成顺口溜,逢集赶会说上两段,以敲打两块瓦片而作为伴奏乐器。 
    2.相传清咸丰年间,祖籍山东济宁的赵大桅是个落魄的文人,会编词。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而且他比较了解山东的一种曲艺形式--山东大鼓的“窜纲腔”而且还把山东大鼓的伴奏乐器--犁花片移植过来,犁花片也就是今天山东快书演员用的鸳鸯板。 
    1994年11月19日,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在山东省临清市召开了山东快书艺术研讨会【笔者参加】,刘洪滨、刘学智、赵连甲、朱一昆、孙镇业、刘颖南、戴宏森、贾德臣、张军、汪景寿等以及来自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查询了大量历史资料,从山东快书的原称“武老二”的由来以及它所反映的内容,从山东快书的民俗、语言、词汇、艺人字辈、艺术特色和流传在民间的大量艺人口碑等多方面论证,深入探讨。一至确认山东快书起源于鲁西北临清一带,从而为山东快书找到了它的故乡。并于20日举行了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先生的塑像揭幕仪式,矗立在临清市大众公园的苍松翠柏之中。 
    山东快书在早以前是以说唱梁山好汉武松为主的,从农村到城市,由“撂地”到“书馆”后来走上了舞台,这一曲艺形式可以说几经风雨才形成今天这种艺术形式,因为它的看家书目是武松、又因武松个子大而且行二、所以人们称这一曲种为“唱大个子的”也有叫“武老二”的。在当年撂地卖艺时为了招揽观众,演员在左手持打鸳鸯板的同时右手持打竹板。也有双手持打形状相同大小两块竹板的,所以也有称它竹板快书的,解放前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在上海、南京一带演出因包“袱皮薄”、炸“包袱”多,所以又被称为“滑稽快书”,1949年6月21日元钧大师在上海为唱片社录制《鲁达除霸》而不是《武松》显然再叫“武老二”就不妥啦,元钧大师在当时上海从事文艺工作的何慢、吴宗锡等同志的帮助下,根据这种艺术形式的风格、产生、发展地域,作品反映的生活特点等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这个响亮的名字一至沿用至今。 
    山东快书这一曲艺形式在解放前虽然经过几代艺人的辛勤耕耘和传唱,但基本上是流动于大、中城市和镇店码头,不外乎在长江两岸、特别是山东境内。要说起山东快书在全国流传还得从解放后五十年代说起,当时高元钧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连续举办了几期山东快书训练班培养出大批的山东快书艺术人才,从部队到地方,从局部到全国,共培养出200多名有一定成就的山东快书创作、表演人才。象刘洪滨、刘学智、陈增智、刘立武、孙镇业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说书大家。使这个带有地方性的曲艺形式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国各地到处有清脆悦耳的鸳鸯板的声音。虽然近几年受到姊妹艺术的冲击但是山东快书依然立异与民族艺术之林,在400多种曲艺形式中名列前茅。 
    


    2楼2005-10-17 19:54
    回复
       
      2 山东快书演唱技法 
       
      近、现代历史上山东快书的代表人物 

       戚永立【1886--1944】绰号“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戚庄人,老艺人夸他“走到那里都响个山崩地裂”因学赵震[人称“三钧不敌”,注;三钧指当时著名山东渔鼓艺人张教钧、山东快书艺人吴洪钧、山东落子艺人李和钧。说明赵震艺术水平之高,三钧均非对手。]、卢同武[注;因其兄卢同文也是山东快书艺人,所以江湖称为“卢氏双雄”]、杜永春等诸家之长颇有成就。一生授徒极多,其中高元钧最为突出,后来发展成为山东快书艺术的一代宗师。 
      刘同武【1899-1961】山东省齐河县人幼习山东大鼓,擅唱中长篇书,久在鲁西北一带演唱。后于山东快书著名艺人于传滨[于小辫儿]相交甚厚,得于所创四页竹板伴奏的《武松传》演唱技艺及部分书目,遂改唱“武老二”不论伴奏、演唱都有不少发展、创造,特别是由于他有着长期撂地说书的丰富经验积累,敢于“趟口”说唱《武松传》,内容上多有充实创造,[注;实际上是在于传滨等演唱本基础上参照《水浒》原著有关部分进行了较大的整理、改编工作]1984年11月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根据1961年手抄本整理、出版了他的[全本武松传]作为内部资料。 
      高元钧【1916-1993.3.3】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宁陵县和庄村人,7岁随兄流落江湖卖唱,14岁在南京怡和堂露天杂耍园子拜民间“说武老二的”名家戚永立为师,学艺三年,1943年后辗转于镇江、蚌埠、徐州、芜湖、上海、青岛、潍县、济宁、泰安、济南等地卖艺。1946年夏在南京献艺时,曾参加有进步人士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会,竖年又应邀赴上海参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汉等左翼作家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压迫、反内战”的示威演出 。1949年上海解放后率先演出、改编新书目。 
       高元钧在艺术上造诣精深,不保守、善钻研。坚持创新、不断改革,并且能够在保持山东快书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采众家之长为我所有,形成了亲切朴实、口风甜脆、重说重做、擅抖[抖“包袱”]、擅模拟的技法,能使其表演雄壮洒脱、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刚柔相济、富含喜剧色彩、乡土味浓,被誉为“一人多角,快书戏做”的“高派”山东快书艺术风格。 
      许多作家、艺术家曾对高老给于高度评价郭沫若盛赞他是“民间艺术一面旗帜”,茅盾同志曾写下;“轻敲绰板轻摇舌,既慷慨兮复诡谲,绝技快书高元钧,沁人心脾如冰雪”的诗句,吕骥同志则称他是“语言的大师”、“动作的大师”和“山东快书大师”。1961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先参加镇业、高景佐拜师会贺词中说:“高元钧同志是我的好朋友,他为人好,不藏私,思想好,艺术好,希望两位学员继承他的艺术,也学习他的为人。”在山东快书理论建设上,他也做了许多工作填补了山东快书理论上的空白,文章大都收在已出版的《高元钧山东快书选》、《山东快书漫谈》及与人合作、编写的《快书、快板研究》、《山东快书的演唱与表演》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中。有其一提的是他在全国、全军范围内培养并扶持了一大批人数客观的山东快书创作与表演人才,对山东快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杨立德【1923—1994.11.8】山东省利津县城里杨家胡同人,生于济南山东快书世家。父亲杨逢山、叔父杨逢歧皆是山东快书艺人。1928年随叔父学艺并得到于传滨、邱永春等前辈艺人的传授。他的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平中出奇;在演唱垛字句时气势宏伟、口落悬河;赶板、夺字颇具功夫,叙述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在惯口运用上十、八句的联唱一气合成,抑扬顿挫给人以美感,板槽极稳、板式变化灵活。演唱讲究分寸。不论语言、动作、表情都注意点到为止,不瘟不火、含蓄而有余味。讲究唱快书有弹性;1清楚,2有力、有口劲,象出膛的子弹那样,3美感、柔和、动听。注意吐词的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的动作。四十年代初期进入书场以后自觉地改“浑口”为“净口”崭露头角,逐渐享名。1949年冬天在青岛作艺迎来解放,1953年先后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1957年曾参加山东省首届曲艺汇演荣获一等奖。 
      


      3楼2005-10-17 19:54
      回复
        曲艺表演 基础理论(共分七个章节)

         
         第一节、曲艺表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1)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的主要诉诸听觉的艺术,是通过感人的听觉的内容,让听众知道所表现的故事和人物的性格,而表演是为了加深听觉而运用的。它在表演上不能不人物化,而又不能彻头彻尾的人物化,它要求画龙点睛式的人物化。 
         (2)它不从化装、拟人上下功夫,而是追求通过叙述故事进行性格刻划,更多是从神似中显现人物。我们也要求形似,而这种形似更多的是用说情唱情让听众有实感。所以曲艺在文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一直用语言来塑造人物。介绍是曲艺重要的表现手段,因此,表演中讲究进角色,或叫进入角色,而是象电影中化进化出和蒙太奇似的来进角色。因此,在表演中有两大部分要探索:一是表白念唱中出人物,这是要演员用语言来描摩形容而进入所要叙述的人物的神情;二是进入人物后,它要求演员在这个片段中完全角色化。而在这个角色化的过程中,演员又要考虑到曲艺不作角色化装的特点,以自身形体所能达到的不在形象上对所要叙述的人物有所损伤的情况下,作出能表现性格的典型动作。如鼓王刘宝全先生在五十岁唱京韵大鼓《大西厢》,如果还要做出莺莺的娇柔温丽的形态是不可能的。但如十七八岁的姑娘唱“西厢”,则又完全可以拟形入情,如快板名家李润杰、高凤山,他们扮角色全是靠语言情态作楷模,并不全靠追求形态。如果他们停板不说,而在那里大演其形体动作,便丧失了快板书的特点。如山东琴书唱《梁祝下山》,演员也要靠说崐情唱情边打琴边唱书,多是用面部表演配合一下曲情。如果演员放下琴不打,却大作戏曲动作,那他同样取消了琴书的特征。但某些曲种,如快书、相声、坠子、鼓书,演员又可以作适当的拟形,即片段时间的完全角色化,而归根到底,曲艺演员不可全部进角色。
         (3)正因为曲艺常常是一个(或几人)来描述一段完整的故事,演员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发声、拟声的技能和多种的复杂的艺术表现方法。戏曲的表演讲究“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而在曲艺中,第二句可以保留,第一句应改为“看我是我,我看我,我还是我”才能发挥曲艺艺术的“我演人,人也是我”的特征。万物之形,万形之态,万态之情,皆备于我,我的表现力、功能要超乎曲段内容而不是不足,这才可以演好书章曲段。


        7楼2005-10-18 18:51
        回复
          第二节 曲艺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个“辅”字呢?“辅”是指体现到外在的形体动作的分寸与分量而言。并不是说曲艺表演在所付出的功力上比说唱轻或少。正因为它是要使听众更多的“要用耳朵来唤起感情的共鸣”,所以他的表演则是为了帮助这共鸣的强烈与深化。因为本身是演员形象,模态拟形是虚拟与神似,并非化装的现身说法,所以它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形体动作与说唱的外在表现的分量等同起来。因此这艺术形式本身决定它要“辅”,如果变成“主”或与说唱等同,就会影响说唱的表现(如弹唱),从而变格为戏曲化、歌舞化。这点是探索曲艺崐表演规范的前提。


          8楼2005-10-18 18:52
          回复
            • 221.137.122.*
            hao


            9楼2006-02-13 22:03
            回复
              • 59.82.35.*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阴军选"八大金刚" 
               
              ( 2006-07-19 10:06 )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崇尚民族文化,尊重艺术规律,在实践和思考中创新发展 

               ——在阴军收徒仪式上的书面发言 

               孙立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曲艺界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借著名山东快书演员阴军及他的8个弟子在泰山脚下隆重举办“收徒拜师”仪式之际,我谨代表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代表山东曲艺界同仁,向阴军同志及他的弟子表示祝贺!向给予这次活动关心、支持乃至倾力帮助的中国曲协及来自北京、天津、济南的艺术家和泰安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和全体员工表示欢迎和感谢!谢谢大家! 

               每逢参加我们曲艺界的拜师活动,不管季节在严冬还是酷暑,心中都有一种春风荡漾的感觉——今天似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就像在春天里太阳刚刚升起的一个早晨——大家从东南西北聚在一块儿,你拿铁锹我提水桶——我们一起为民族曲艺的希望培土育苗,为艺术之林的明天浇水栽树。所以,今天的仪式其意义远远不是曲艺界在酒店举办的一次“拜师会”,而是山东乃至全国艺术界在泰山发动的一次“植树节”。“植树节”的价值在于它显现的内涵——告诫人们,健康的生活需要不断地播种和丰富“绿色”;“拜师会”的意义在于它背后的思想——通过仪式所体现的师与徒和参与者的价值理念,即大家誓将民族艺术延续、发展、进行到底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姿态。 

               正是基于对今天“拜师会”这样的认知和对阴军同志为人为艺的了解,我才认为,今天的“拜师收徒”,对山东曲艺的发展起码有这样三点启示: 

               1、只有正确把握“通”与“专”的关系,才能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今天出席“收徒拜师”仪式的,除了曲艺界的专家领导,还有美术、书法、戏剧、音乐等诸多艺术领域的大家名流。在网络时代,这些人的出席既显现了阴军师生平时编织情感网络所追求的一种方向,亦是对阴军这些年来在山东快书艺术上的成功、进步所作出的一种解释。阴军酷爱山东快书,但对书法、收藏等亦有一定研究。当我们用心去回顾、梳理阴军在山东快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今天,一个有思想、不掉队的演员或艺术家,必须具备与之适应的意识和能力,那便是在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冲突与融通、对立与互渗的矛盾运动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 

               2、重视心志修炼,做学习型曲艺人,是时代对曲艺的呼唤和要求。阴军在艺术上究竟有多少天资、多少造诣或许有待论证。我想,时值今天而无所争议的是,阴军是一个崇尚民族文化、热爱学习、追求向上的曲艺人。这,在“浮躁”成为多数人心态的今天尤为可贵和难得,而更为可贵和难得的是他10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求学精神。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思想即路径,有什么样的追求,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决定做什么样的事;什么的事,决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阴军的恒心、毅力,自然来自于他力争将自己打造成继他师爷高元钧、他的恩师孙镇业之后的又一位享誉全国的山东快书大师或艺术家的理想。我想,今天的一些曲艺人或许恰是因为缺少当大师的理想,才缺少学习的热忱,才缺少向上的精神,才缺少恒心和锐气,才没有坚持学习的原动力。记得有位哲人曾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由此让我想到,阴军在舞台上的那种青春活力,难道不是他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所获取能量的一种显现么?!但愿阴军能把这种学习的热忱亦传给他的弟子,使他与他的弟子成为一支学习型的曲艺团队,逐步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学习型曲艺人的一面旗帜。 

               3、曲艺发展必须建立和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新曲艺人队伍。阴军与他这些弟子,都是经过多年教与学的磨合、实践,有了师与生的感情和内容才“水到渠成”有了今天的“仪式”。阴军是参加我们山东曲协这些年所组织的“文化下乡”等公益活动最多、最不讲条件、最不计个人名利的曲艺家之一。他坚持演出实践的同时,将艺术教学视为自己艺术提升、提高的一种机会和手段,从而逐步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层次和境界。每逢想到今天的曲艺教学还停留在“口传心授”层面的时候,心里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压力”。真希望,今天的“收徒拜师”能成为改善、丰富、提高曲艺教学的一种契机,真正实现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学相长”——通过建立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具备时代要求的、高素养的新曲艺人。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在“快餐文化”的扫荡中,在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步觉醒中,曲艺家肩负着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但愿这次在泰山举办的“收徒拜师”仪式,成为中国曲艺界为民族文艺复兴做贡献一次誓师大会。谢谢!


              11楼2006-08-19 02:29
              回复
                • 119.182.30.*
                真好!受益匪浅!希望阴军先生多发表一些研究成果!


                12楼2009-08-17 00:17
                回复
                  尾随~


                  13楼2009-08-17 00:28
                  回复
                    中华文化。


                    14楼2009-08-17 01:01
                    回复
                      山东泰安有快书教学吗?


                      15楼2022-10-23 0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