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当时身不遇吧 关注:22贴子:983
  • 2回复贴,共1

(太阴聂云打不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剧本
内容自拟并提交一个完整且不少于五幕的政戏剧本
2、剧本演绎
任择题一剧本中一幕进行不少于五贴的演绎(可自行完成,也可自寻NPC对戏)
3、奏折
以“边境贸易论利弊”为议题,自拟一封奏折


IP属地:江苏1楼2017-06-28 17:22回复
    1·剧本
    【修书】
    (剧本借嘉正朝时间背景,架空事件。出场人物:翰林院侍读学士孟克宜勒宋琛,翰林院侍讲学士钮祜禄则烨,礼部侍郎叶赫那拉久安,汉人士官方乾、薛坚、叶平,皇帝。)
    第一幕:
    有道是易朝修史,盛世修书,嘉正朝到了第十个年头,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端的一副盛世景象。经朝堂商议,百官请奏,嘉正帝下诏,“编百家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任命礼部侍郎叶赫那拉久安为总纂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孟克宜勒宋琛、翰林院侍讲学士钮祜禄则烨等人为纂修官,又征召汉人文士无数,协助修书事宜。
    (朝会,群戏)
    第二幕:
    旨意一下,修书工作正式开始,全国各地献藏书无数,以供辑录。钮祜禄则烨在翻阅文献时发觉,汉人有诸多著作中提及“胡虏”、“蛮夷”等带有贬低口气的词句,尽管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宋人的文章,为的是反对辽、金、元等少(河)数(蟹)民族的统治,然而大清一样是从关外入主中原,初时也遭汉人反对,这些词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把清朝及满人也包括在内,因此则烨向久安提议,但凡遇到此等字眼,统统以其他字来代替,如“全”代“胡”字,“敌”代“虏”字等等,这样既保留了文献,也抹去了此类贬低性质的用词。久安一样为满族官员,思索过后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因此答应。
    (钮祜禄则烨,叶赫那拉久安)
    第三幕:
    然而此行在实际操作时却遇到了阻碍,汉人士官方乾、薛坚等人在抄录南宋岳飞的《满江红》时,有一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按照转换措施,前句就会变成“壮士饥餐全敌肉”,既丢失了词作的意境,也破坏了韵律,更是对先贤英雄著作的不尊重,方薛二人一致认为则烨的这项提议不合适,恰在此时孟克宜勒宋琛过来检查工作,就向孟克宜勒宋琛反映,希望宋琛代为向诸位纂修官传达,加以三思。
    (方乾、薛坚、孟克宜勒宋琛)
    第四幕:
    孟克宜勒宋琛也出自满人世家,但自小师从汉儒,两位授业恩师皆为汉人。经过认真思考后,在某天的工作会议上向总纂官久安提出了此事。则烨出言反对,二人争论起来。则烨认为此举很有必要,如果天子授命编纂的书籍当中出现这等可能引人思想波动的字句,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必须从文字与舆论双方面的制止这样的事发生,宋琛却说,大清入关已逾百年,数代天子一直提倡满汉一家政策,如今那些宋人著作中涉及敏感的词句其实与大清完全没有关系,不必风声鹤唳、一律否定。二人争论,其余数位纂修官也各执一词,请久安定夺。
    (孟克宜勒宋琛,钮祜禄则烨)
    第五幕:
    究竟是否改字的问题,同样也在参与修书工作的其余满汉士官中引起了风波。而汉人士官之间,也存在着不同意见。方乾和薛坚为代表的一众人认为,改字之举有一有二就有三,万万不可有开头,任何字句都不能加以更改,而以叶平为代表的另一群汉人士官则觉得,诗词歌赋这一类文献不能改动,因为涉及韵律意境等诸多问题,也是对前人作品的尊重,但是一些正常的文章,如果实在觉得敏感,在对整体没有原则性影响的前提下改一改也无可厚非。
    (方乾,薛坚,叶平)
    第六幕:
    满人和汉人争,满人与汉人各自内部也在争,久安觉得事情有点大,索性在面圣汇报工作的时候向嘉正帝启奏了此举。嘉正帝沉思半晌,未有明确意见,只叫久安退下,来日再议。
    (嘉正帝,叶赫那拉久安)
    第七幕:
    又一日,辑录书籍现场,嘉正帝忽然驾临,众人跪迎。皇帝命平身后,就在现场提出了敏感字眼改动的问题,让众人有话可以直说。宋琛和则烨分别上奏各自的意见,则烨还是维持原来的想法,宋琛的想法此时则与汉人士官叶平类似,认为那些诗词歌赋与经典文章早已传承百年甚至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更是精神与信念的代表,例如“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不单是对金人的痛恨,更是励志杀敌的一个标志,就算放在如今,面对外敌,大清也一样要对敌人“饥餐肉、渴饮血”。的的确确与反清无关的文献著作,如果贸然加以改动,不但作品失色,也会寒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士官甚至民众的心:我们传承了这么多年的与信念,朝廷说改就改?宋琛叩首请罪,称自己的言语可能有些失当,但本心全是为了朝廷的人心与威信,请皇帝认真考虑。
    (嘉正帝,孟克宜勒宋琛,钮祜禄则烨)
    第八幕:
    嘉正帝归去后下旨,与抗清无关的前人著作、诗词曲赋,当中出现的一些字眼,不必再加以改动,但是如有人打着这样的旗号要瞒下那些对大清不利的词作文章,也一定严惩不贷。
    (圣旨体现)
    第九幕:
    历时几年,修书工作圆满结束,由于刻意避忌满汉矛盾引发的随意涂抹文献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汉人文士皆心服口服,称吾皇圣明,朝中满汉官员此时也呈关系融洽、隔阂减少的趋势,皆大欢喜。嘉正帝亲题“嘉正大典”四字,赐作书名,又亲自写序,命人将整书抄出六部,分别珍藏。《嘉正大典》既成,参与辑录、抄写、校对、整理诸人皆论功行赏,典籍传世,后话不表。
    (群戏)


    IP属地:江苏2楼2017-06-28 18:46
    回复
      2·剧本演绎
      (剧本第四幕)
      【孟克宜勒宋琛】
      “大人,宋琛还有一言,请大人与诸位同僚,听上一听。”
      (一拱手,向叶赫那拉侍郎施了礼,眼看他老人家点过头后,复看向在座的一众纂修官:)
      “先前钮祜禄大人提出的改字提议,前两日有数位汉人士官反映,有些不妥。”
      (我并非一听方乾和薛坚二人提出异议,便贸贸然的表达赞同,那日我归去后,与江先生谈过,也与姨丈谈过。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所幸,他们二位老人家的话让我觉得,我这样,诚然是对的。)
      【钮祜禄则烨】
      “哪里不妥?”
      (皱了皱眉,那些汉人腐儒,也是够能出幺蛾子的,要是换成我,才不会跟他们多啰嗦,朝廷修书,那些可能会惹事的字句,当然不能保留,就算是与大清无关的,那也不行。偏生这个孟克宜勒宋琛有两位恩师就是汉人,愿意听纂修馆里那些汉人讲话,难免也受他们几分影响。)
      “宋琛,我知道你的两位授业恩师都是汉人中的大儒,你平日也肯多听那些汉人士官几句话,可如今朝廷修书,由不得你夹带什么私人偏向在里头。”
      【孟克宜勒宋琛】
      “我省得。”
      (我曾读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也读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纸好笔墨,琴中胆魄。此时,我忽而无端的想起这句话来。)
      “前人词作,早已流传多时,能流传得下来,就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物事,绝不至于引火。倘若突然作出这等连语句都不能通畅的改动,那才是问题。皇上是要我们编纂出一部足以留与数百代后人的典籍著作,可这一改,还怎么能流传的下去。”
      【钮祜禄则烨】
      (一派胡言。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场合,得顾着诸位同僚也在,我早就一拍桌子,怒斥这小子的话了。)
      “天子下旨修书,倘使书中出现这等可能引人思想波动的字句,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啊?!人心若有波动,这个责任,谁又能担得起!本官是不敢!”
      (天理教余孽、咸平岛郑氏,此间种种,哪一个,打的不是光复汉家朝廷的主意?)
      “宋琛,你难道不闻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孟克宜勒宋琛】
      “大人啊——”
      (我一声长叹。)
      “想我大清入关至今,已逾百年,历十数代帝王,每一代天子,都共同秉承‘满汉一家’这句话。在那些宋人的著作里头,的的确确是提及了‘胡虏’、‘蛮夷’等字眼,可这与我大清,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啊。契丹、蒙古对汉人做下的祸事,我满人并不必为此自责。”
      (稍稍一顿,又添:)
      “眼下盛世清平,咱们又何必风声鹤唳,作出一律否决的武断之举?”
      (这一席话讲完,我就再没有言语,至于列座的其余几位纂修官,一样也在各自议论,最终——)
      “请侍郎大人定夺罢。”
      ————————————此幕完结——————————————


      IP属地:江苏3楼2017-06-28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