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
常言道语,未经亲身体会,到底单薄。昔年听起长辈们说起红军长征,再如何磨破了耳皮子落入脑中的也不过四个字眼,所谓“长征精神”亦只是也只能一笑而过。或许这一切也真得要你切身痛过一回,走过一遭,方才能真正对先辈们的不易领略个三四分。——多说无益,而诚如实干兴邦,读万卷书,终究不如行万里路。
“老师,我现在算是有些明白这些年为什么总提‘长征精神’了。”休说长征,那已是“生命之旅”远足之程的最后半点,从城区走到郊区再拖回城区,逶迤过酷暑天光,金沙细浪,膝盖以下每一个疼痛的细胞都在凄厉地叫嚣——我终于向陈老师道出了这一声似已酝酿了一个路途的感叹,“一两年的时间,沼泽泥地,千山万水,冰天雪地,热浪袭人,这都是怎么走过来的?!”
“那又有什么办法,”陈老师笑了笑,语意沉重而语调轻盈,“后面有人拿机关枪怼着,你走不走?”
哦,那是刚到目的地时一行人拖拖踏踏地粘在公园草地上的时候——走不动的少年人煎饼一样烙在蒸灼的草坪,他笑,说应该请来一队鬼子进村,那样,我们准能动起来。
大概是这样吧。
又或者也只能这样。一处孤影,一抹红岩。我抬头望向从头顶已然坠近了楼层街角的太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光景,闭目能见。
其实“长征精神”之伟大,并不在水拍金沙,也不在五岭逶迤,而在于它是一种高贵而顽强的选择,距离每一个生命都不远不近——它不能减轻前进途中的痛苦,甚至还会鞭策着人把腰板痛苦地挺得更直,它逼迫着人在窘境中仍选择昂起头颅的活法,在昆山玉碎中委曲而不求全,它从不是为了减轻人的痛苦,让人活得更舒服。其之所向,在于予磨难以支撑,予折磨以意义。它倒逼着人们在困境中留有理想和希望,使人终能安然平和地面对生活的鞭笞,命运的玩弄,路途的考验。一战末途是下一战的鸣鼓声起,愈战愈勇,愈挫愈坚,愈败愈胜。莫愁前路,莫念往昔,莫失当下——终有一日,会是越王勾践破吴而归,红云漫布如天空烧灼的时节。
人生处处长征,旅途道道路难,试问多歧路,
可今仍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