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河南省“最美村医”杨全鸿的生活发生了反转。
他行医半生,治疗了数以千计的精神类疾病患者,因为病人多来自农村,家境贫困,交不起医药费,他在四十多年里攒下了超过50万元的欠条,得用纸箱装,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欠条的事被众多媒体报道,多年来,他的诊所里摆满了众多政府部门颁发的奖状、病人赠送的锦旗和牌匾。
杨全鸿很在意自己的声名,他曾多次给媒体记者打电话“求宣传”。3月10日前后,杨全鸿把成箱的欠条塞进了火炉,以期换来更大的社会关注度。
烧欠条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而杨全鸿等来的则是一纸禁令:新乡县卫计委突查诊所,下发“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他遣返住院的相关精神病人——作为村医,杨全鸿不具备治疗精神类疾病患者的资质。
他的医德曾被众人称赞,“尽心尽责、仁义”;但也有人说,他的医术并非传言般神奇:“言过其实”、“治标不治本”。
杨全鸿自己也纠结,是弃医还是坚持?是靠媒体继续扬名,还是舆论场里选择隐没。
他感叹,“爷们,树大招风啊。”
“引火上身”
“那个记者说,点吧,点了可以给你带来大名誉。”杨全鸿上下抖着摊开的双手,后悔不迭。
事情过了不到一个月,但这位村医有点记不清烧欠条具体是哪天了,只记得是3月10日前后,他正给病人看病,一个“记者”来诊所采访,他搬出了那箱子欠条……
曾采访过他的两名记者说,展示荣誉证书、整理欠条,参观病人送来的锦旗,是杨全鸿接待媒体的流程。
3月10日,杨全鸿再次展示欠条的时候,那个“记者”提出建议,“这些东西都发霉了,你留着占地方,不如一把火烧了。”
一听说“能给你带来大名誉”,杨全鸿真的把欠条烧了。有人在旁边拍了照、录了视频。
两三天后,一段1分56秒的视频在网上大范围传播。视频里,穿着白大褂的杨全鸿说,“(欠条)搁在那碍事,天天摸来摸去,看着也心烦。”他把厚厚的一摞欠条塞进了院子里的炉火中,“不再说欠条这个事儿了,再说就没有意思了。”
建议杨全鸿烧欠条的人叫李孟泰,回顾那一幕,他对新京报记者说,“我只是跟他开了个玩笑,以为他不敢烧,毕竟是几十万,但他真烧了,我都吓了一跳。”
李孟泰不是记者,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自称是多家媒体的通讯员,在杨全鸿这里免费看过病,写过关于杨的几篇文章。
这一把火,将这位河南新乡县的村医置于舆论风口。村里年轻人都知道,“杨叔比以前还火,网上到处都是他的事儿。”
视频传播了没几天,3月14日,新乡县卫计委突查杨全鸿的诊所,下发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杨遣返住院的相关精神病人,并立即停止超范围执业活动。
杨全鸿这才意识到,那把火,让自己出名了,但也可能烧掉他的前半辈子。
假如停止收治精神病人,他的“专科”将和一般的村诊所没什么区别,“前半辈子白活了,后半辈子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接下来的几天,杨全鸿每隔几分钟就接到一家媒体的电话,他不知道说啥了,“害怕,心脏突突的,出不了气。”一着急上火,住进了医院。
3月24日,在新乡住院治疗心脏病的村医回到了自己的诊所,他手背上输液时粘贴的胶布还没有撕下,以往梳得一丝不苟的分头,已经变得油腻,一绺绺垂在额前。
他所在的七里营镇杨屯村一个村民评价,“老杨这叫引火上身。”
欠条与志向
那箱子欠条,是杨全鸿行医四十多年积累下来的。他说加起来有50多万。
展示的时候,他会把欠条全搬出来,摞在写字台上有一米多高。小到几十块钱,大到几万元,很多欠条最终都停留在一张处方笺上。
烧完欠条一周后,再见到媒体,展示完荣誉证书,“说我是好人,是最美医生,不是吹的,都是有证据的。”
他起身去拿欠条,刚昂起上身,又失落地坐下了,“唉,当然了,看不成了,烧光了。”他愣了有一分钟。
67岁的杨全鸿身材魁梧,走进他的诊所,锦旗、匾额能围满一个小房间,他说有三百多面,都是患者送的。“这四十多年,我收治的病人超过5000人。”
多位杨屯村村民及杨全鸿收治过的病人说,“他最擅长治疗精神病。”
杨全鸿的诊所对外全称叫“新乡市杨全鸿手术治疗癫痫疑难杂症专科”。他说他知道怎么伺候农村的病人,“因为我也农村人,也得过病。”
家中兄妹八人,自己是长兄,1968年,杨全鸿18岁,刚初中毕业一年,就罹患脓败血症,昏迷九天。手术刀在他身上留下了十三处疤痕,花了家里六千块钱。
“大病一场,身体大不如前,干不起重活,在农村相当于一个废人了。”杨全鸿的发小杨大行(化名)说,家人就让杨全鸿跟随在县医院工作的舅舅学医,一年多后,就开始到村里为村民打针抓药。
1971年的一天,邻村有村民带孩子来诊所,说孩子有狂躁症,坐立不安、喜怒无常。“当时我也不懂,就是摸索着来。”杨全鸿见这个孩子大便干结,就开了些调理脾胃的中药,“脾胃调理好了,能吃了,啥病就好了。”
这让杨全鸿找到治疗精神病的自信,他定下了自己的从医方向,“就是治疗这个”,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改革开放后,他开了诊所。为了提高医术,跑到山东、安徽等地交流学习,还查资料写论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杨全鸿在医学类期刊发表了近十篇论文。
找他看病的人,大部分来自河南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到大医院看不起,但也不能坐等病情加重,杨全鸿这里收费便宜,是他们的一根救命稻草。
杨全鸿说,这类病人花费很大,很多人交不起医药费,就打欠条,有的连欠条都不打,(以前)病人5块钱包吃住,生活就是这样过的。
视频里,杨全鸿统计,截至2003年,他的欠条累积为445857.57元。
杨全鸿说,这些攒下多年的欠条让他亲身体验到人间苦难,也是他立志从医的行医之本。“解除病人的疾苦。”
杨屯村村民吕素梅说,“我亲眼见过,杨大哥把病人的病治好了,最后病人没钱付医药费,杨大哥让别人打个欠条,就让病人走了。”吕素梅自己也是杨全鸿的病人,因为家庭条件差,经常在杨全鸿这里免费拿药。
宣传与荣耀
2002年,杨全鸿在杨屯村村口包了一块800平方米的地,修了个院子,院子门口没有标牌。唯一能辨识出这是一家医疗单位的,是两层楼的楼顶飘着的一面旗帜,旗帜是一个患者送的,有风的时候,旗帜招展,上面能看见“救死扶伤”四个字。
“整体上,他是个好人。”作为较早报道杨全鸿的记者之一,新乡本地媒体人翟京元这样评价。
翟京元回忆,二十多年前杨全鸿在当地就小有名气,经常有外地人找过来看病。“当时他的新闻价值在于,一个贫苦的医生,多年来踏实地为贫苦病人看病。”
2013年11月,翟京元对杨全鸿的报道,引起了河南省级媒体的注意。他的那箱欠条出现在报道里,引发公众热议。
后来,翟京元发现,这个村医有点不一样,“总想得到表扬”。
当新闻沉寂下来,杨全鸿每隔几个月就会给翟京元打电话,“老翟,过来宣传一下我吧。”
多家媒体的关注给杨全鸿带来一串荣誉。2011年至2015年,他先后获得多个称号,“全省优秀乡村医生”(河南省卫生厅),“河南好人”(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广电局)、“河南最美乡村医生”、“新乡市医德标兵”(新乡卫计委等部门)。
在坊间,杨全鸿被人们称为“中国最美村医”。
接触媒体多了,杨全鸿已经准备好对记者的一套通用表达。今年3月24日下午,不到十分钟,杨全鸿就当着三个客人的面利索地脱下裤子,数自己身上的伤疤。
他想表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没有说完整,就用“我经受过人间疾苦。”
“怎么说呢,你就写我是个大好人,最美医生,免费给病人看病。”杨全鸿不停地告诉记者,该怎么提问,怎么写报道。
杨全鸿很重视自己的荣誉,他去领奖的胸牌至今挂在他的房间,在他自己印刷的一本150页的《论证癫痫精神病临床治疗与解析》书上,有34页是介绍他的荣誉,包括患者送他的锦旗、感谢信,还有媒体对他的报道。
之前没有媒体关注杨全鸿,他给病人免费看病,“有个条件,你要到民政局开个证明,证明我给你免费治病了,我做了好事,政府要知道。”
对这次烧欠条事件,翟京元“感到不对劲”。“杨全鸿越来越会宣传自己。”假如他只凭自己的本事,不过度依靠媒体,也能在病人中享有很高声望。
但翟京元觉得,杨全鸿更靠近前者。
郑州的一名病人说,“感觉这个医生跑偏了。”
名声与医术
家人都不怎么支持杨全鸿的“自我宣传”。
他希望妻子接受媒体采访,说说他从医的坎坷经历,但妻子反而表达了不满,“别人看病挣钱,他挣欠条。”
杨全鸿马上怼了过去,“名利不能双收”,我要“名”。
觉得妻子不理解自己,杨全鸿十年没有在家睡过觉,“我们实际上和分居差不多。”
在杨屯村,杨家条件一般,村民张素芝说,他家连件像样的电器都没有。杨全鸿在诊所住的小屋,不到十平方米,墙是用一层塑料布糊的,屋里挤着一米二宽的床和一米见方的书桌,一些日常用品没地方放,就堆在床头。
杨全鸿的确拥有着不错的名声。在杨屯村,村民们说他“出名了,也朴实,没有改变农民的样子,对谁都没有架子。”
发小杨树林说,“老杨好事儿干了不少,干得不小,就是没致富。不知道他图个啥。”
新京报记者走访了杨全鸿收治过的七位病人,其中四人对他的医术表示信服,“大医院看不好的病,在他这看好了。”
对其医德,几乎所有的病人都表示“尽心尽责,仁义。”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一名老师曾带学生到杨的诊所实习,她回忆,有一名病人得不到家人关心,自己跑到杨全鸿诊所,住了很长时间,杨全鸿帮他看好了病,家人不来接,是杨医生掏路费送他回家。
但也有三位病人认为,杨全鸿的医术“言过其实”、“治标不治本”。
娄军旗的爱人患有先天性精神病,在杨全鸿的诊所住院,“第一个月2000元,接下来每月减少200到300,住了半年,我老婆病情好转,行为正常了。”
各种费用共计1.2万元,交完8000元,娄军旗就给不起了,剩下4000元打了欠条。
娄军旗说,本来打算挣够钱就把欠的4000元一分不少给杨医生。但妻子的病又复发了。“他没把我老婆的病治好,剩下的钱我没必要给他。”
杨全鸿也不追究,“他不是给了一部分嘛。”
“当时整个社会都穷,大家不比挣钱,比本领,我最喜欢接受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谈到攻克疑难杂症,杨全鸿的脸色变得越来越红润。
“有一次来了一个病人,在大医院花了七八万没看好,三天没大便,脸都憋黄了,我给他吃泻药,三天不到就好了。”提到自己攻克的疑难杂症,杨全鸿总离不开“调脾胃,通肠道。”
“这是我的核心技术。”杨全鸿说,他发现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有个特征,脾胃不调,大便干结,就总结出治疗精神病的独门技术。
此外,杨全鸿还发明了精神治疗法:让病人抄诵名言警句。比如“知人知面不知心,知江知海不知深”。
“这些精神药方配合中药治疗,疗效显著。”
他行医半生,治疗了数以千计的精神类疾病患者,因为病人多来自农村,家境贫困,交不起医药费,他在四十多年里攒下了超过50万元的欠条,得用纸箱装,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欠条的事被众多媒体报道,多年来,他的诊所里摆满了众多政府部门颁发的奖状、病人赠送的锦旗和牌匾。
杨全鸿很在意自己的声名,他曾多次给媒体记者打电话“求宣传”。3月10日前后,杨全鸿把成箱的欠条塞进了火炉,以期换来更大的社会关注度。
烧欠条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而杨全鸿等来的则是一纸禁令:新乡县卫计委突查诊所,下发“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他遣返住院的相关精神病人——作为村医,杨全鸿不具备治疗精神类疾病患者的资质。
他的医德曾被众人称赞,“尽心尽责、仁义”;但也有人说,他的医术并非传言般神奇:“言过其实”、“治标不治本”。
杨全鸿自己也纠结,是弃医还是坚持?是靠媒体继续扬名,还是舆论场里选择隐没。
他感叹,“爷们,树大招风啊。”
“引火上身”
“那个记者说,点吧,点了可以给你带来大名誉。”杨全鸿上下抖着摊开的双手,后悔不迭。
事情过了不到一个月,但这位村医有点记不清烧欠条具体是哪天了,只记得是3月10日前后,他正给病人看病,一个“记者”来诊所采访,他搬出了那箱子欠条……
曾采访过他的两名记者说,展示荣誉证书、整理欠条,参观病人送来的锦旗,是杨全鸿接待媒体的流程。
3月10日,杨全鸿再次展示欠条的时候,那个“记者”提出建议,“这些东西都发霉了,你留着占地方,不如一把火烧了。”
一听说“能给你带来大名誉”,杨全鸿真的把欠条烧了。有人在旁边拍了照、录了视频。
两三天后,一段1分56秒的视频在网上大范围传播。视频里,穿着白大褂的杨全鸿说,“(欠条)搁在那碍事,天天摸来摸去,看着也心烦。”他把厚厚的一摞欠条塞进了院子里的炉火中,“不再说欠条这个事儿了,再说就没有意思了。”
建议杨全鸿烧欠条的人叫李孟泰,回顾那一幕,他对新京报记者说,“我只是跟他开了个玩笑,以为他不敢烧,毕竟是几十万,但他真烧了,我都吓了一跳。”
李孟泰不是记者,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自称是多家媒体的通讯员,在杨全鸿这里免费看过病,写过关于杨的几篇文章。
这一把火,将这位河南新乡县的村医置于舆论风口。村里年轻人都知道,“杨叔比以前还火,网上到处都是他的事儿。”
视频传播了没几天,3月14日,新乡县卫计委突查杨全鸿的诊所,下发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杨遣返住院的相关精神病人,并立即停止超范围执业活动。
杨全鸿这才意识到,那把火,让自己出名了,但也可能烧掉他的前半辈子。
假如停止收治精神病人,他的“专科”将和一般的村诊所没什么区别,“前半辈子白活了,后半辈子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接下来的几天,杨全鸿每隔几分钟就接到一家媒体的电话,他不知道说啥了,“害怕,心脏突突的,出不了气。”一着急上火,住进了医院。
3月24日,在新乡住院治疗心脏病的村医回到了自己的诊所,他手背上输液时粘贴的胶布还没有撕下,以往梳得一丝不苟的分头,已经变得油腻,一绺绺垂在额前。
他所在的七里营镇杨屯村一个村民评价,“老杨这叫引火上身。”
欠条与志向
那箱子欠条,是杨全鸿行医四十多年积累下来的。他说加起来有50多万。
展示的时候,他会把欠条全搬出来,摞在写字台上有一米多高。小到几十块钱,大到几万元,很多欠条最终都停留在一张处方笺上。
烧完欠条一周后,再见到媒体,展示完荣誉证书,“说我是好人,是最美医生,不是吹的,都是有证据的。”
他起身去拿欠条,刚昂起上身,又失落地坐下了,“唉,当然了,看不成了,烧光了。”他愣了有一分钟。
67岁的杨全鸿身材魁梧,走进他的诊所,锦旗、匾额能围满一个小房间,他说有三百多面,都是患者送的。“这四十多年,我收治的病人超过5000人。”
多位杨屯村村民及杨全鸿收治过的病人说,“他最擅长治疗精神病。”
杨全鸿的诊所对外全称叫“新乡市杨全鸿手术治疗癫痫疑难杂症专科”。他说他知道怎么伺候农村的病人,“因为我也农村人,也得过病。”
家中兄妹八人,自己是长兄,1968年,杨全鸿18岁,刚初中毕业一年,就罹患脓败血症,昏迷九天。手术刀在他身上留下了十三处疤痕,花了家里六千块钱。
“大病一场,身体大不如前,干不起重活,在农村相当于一个废人了。”杨全鸿的发小杨大行(化名)说,家人就让杨全鸿跟随在县医院工作的舅舅学医,一年多后,就开始到村里为村民打针抓药。
1971年的一天,邻村有村民带孩子来诊所,说孩子有狂躁症,坐立不安、喜怒无常。“当时我也不懂,就是摸索着来。”杨全鸿见这个孩子大便干结,就开了些调理脾胃的中药,“脾胃调理好了,能吃了,啥病就好了。”
这让杨全鸿找到治疗精神病的自信,他定下了自己的从医方向,“就是治疗这个”,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改革开放后,他开了诊所。为了提高医术,跑到山东、安徽等地交流学习,还查资料写论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杨全鸿在医学类期刊发表了近十篇论文。
找他看病的人,大部分来自河南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到大医院看不起,但也不能坐等病情加重,杨全鸿这里收费便宜,是他们的一根救命稻草。
杨全鸿说,这类病人花费很大,很多人交不起医药费,就打欠条,有的连欠条都不打,(以前)病人5块钱包吃住,生活就是这样过的。
视频里,杨全鸿统计,截至2003年,他的欠条累积为445857.57元。
杨全鸿说,这些攒下多年的欠条让他亲身体验到人间苦难,也是他立志从医的行医之本。“解除病人的疾苦。”
杨屯村村民吕素梅说,“我亲眼见过,杨大哥把病人的病治好了,最后病人没钱付医药费,杨大哥让别人打个欠条,就让病人走了。”吕素梅自己也是杨全鸿的病人,因为家庭条件差,经常在杨全鸿这里免费拿药。
宣传与荣耀
2002年,杨全鸿在杨屯村村口包了一块800平方米的地,修了个院子,院子门口没有标牌。唯一能辨识出这是一家医疗单位的,是两层楼的楼顶飘着的一面旗帜,旗帜是一个患者送的,有风的时候,旗帜招展,上面能看见“救死扶伤”四个字。
“整体上,他是个好人。”作为较早报道杨全鸿的记者之一,新乡本地媒体人翟京元这样评价。
翟京元回忆,二十多年前杨全鸿在当地就小有名气,经常有外地人找过来看病。“当时他的新闻价值在于,一个贫苦的医生,多年来踏实地为贫苦病人看病。”
2013年11月,翟京元对杨全鸿的报道,引起了河南省级媒体的注意。他的那箱欠条出现在报道里,引发公众热议。
后来,翟京元发现,这个村医有点不一样,“总想得到表扬”。
当新闻沉寂下来,杨全鸿每隔几个月就会给翟京元打电话,“老翟,过来宣传一下我吧。”
多家媒体的关注给杨全鸿带来一串荣誉。2011年至2015年,他先后获得多个称号,“全省优秀乡村医生”(河南省卫生厅),“河南好人”(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广电局)、“河南最美乡村医生”、“新乡市医德标兵”(新乡卫计委等部门)。
在坊间,杨全鸿被人们称为“中国最美村医”。
接触媒体多了,杨全鸿已经准备好对记者的一套通用表达。今年3月24日下午,不到十分钟,杨全鸿就当着三个客人的面利索地脱下裤子,数自己身上的伤疤。
他想表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没有说完整,就用“我经受过人间疾苦。”
“怎么说呢,你就写我是个大好人,最美医生,免费给病人看病。”杨全鸿不停地告诉记者,该怎么提问,怎么写报道。
杨全鸿很重视自己的荣誉,他去领奖的胸牌至今挂在他的房间,在他自己印刷的一本150页的《论证癫痫精神病临床治疗与解析》书上,有34页是介绍他的荣誉,包括患者送他的锦旗、感谢信,还有媒体对他的报道。
之前没有媒体关注杨全鸿,他给病人免费看病,“有个条件,你要到民政局开个证明,证明我给你免费治病了,我做了好事,政府要知道。”
对这次烧欠条事件,翟京元“感到不对劲”。“杨全鸿越来越会宣传自己。”假如他只凭自己的本事,不过度依靠媒体,也能在病人中享有很高声望。
但翟京元觉得,杨全鸿更靠近前者。
郑州的一名病人说,“感觉这个医生跑偏了。”
名声与医术
家人都不怎么支持杨全鸿的“自我宣传”。
他希望妻子接受媒体采访,说说他从医的坎坷经历,但妻子反而表达了不满,“别人看病挣钱,他挣欠条。”
杨全鸿马上怼了过去,“名利不能双收”,我要“名”。
觉得妻子不理解自己,杨全鸿十年没有在家睡过觉,“我们实际上和分居差不多。”
在杨屯村,杨家条件一般,村民张素芝说,他家连件像样的电器都没有。杨全鸿在诊所住的小屋,不到十平方米,墙是用一层塑料布糊的,屋里挤着一米二宽的床和一米见方的书桌,一些日常用品没地方放,就堆在床头。
杨全鸿的确拥有着不错的名声。在杨屯村,村民们说他“出名了,也朴实,没有改变农民的样子,对谁都没有架子。”
发小杨树林说,“老杨好事儿干了不少,干得不小,就是没致富。不知道他图个啥。”
新京报记者走访了杨全鸿收治过的七位病人,其中四人对他的医术表示信服,“大医院看不好的病,在他这看好了。”
对其医德,几乎所有的病人都表示“尽心尽责,仁义。”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一名老师曾带学生到杨的诊所实习,她回忆,有一名病人得不到家人关心,自己跑到杨全鸿诊所,住了很长时间,杨全鸿帮他看好了病,家人不来接,是杨医生掏路费送他回家。
但也有三位病人认为,杨全鸿的医术“言过其实”、“治标不治本”。
娄军旗的爱人患有先天性精神病,在杨全鸿的诊所住院,“第一个月2000元,接下来每月减少200到300,住了半年,我老婆病情好转,行为正常了。”
各种费用共计1.2万元,交完8000元,娄军旗就给不起了,剩下4000元打了欠条。
娄军旗说,本来打算挣够钱就把欠的4000元一分不少给杨医生。但妻子的病又复发了。“他没把我老婆的病治好,剩下的钱我没必要给他。”
杨全鸿也不追究,“他不是给了一部分嘛。”
“当时整个社会都穷,大家不比挣钱,比本领,我最喜欢接受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谈到攻克疑难杂症,杨全鸿的脸色变得越来越红润。
“有一次来了一个病人,在大医院花了七八万没看好,三天没大便,脸都憋黄了,我给他吃泻药,三天不到就好了。”提到自己攻克的疑难杂症,杨全鸿总离不开“调脾胃,通肠道。”
“这是我的核心技术。”杨全鸿说,他发现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有个特征,脾胃不调,大便干结,就总结出治疗精神病的独门技术。
此外,杨全鸿还发明了精神治疗法:让病人抄诵名言警句。比如“知人知面不知心,知江知海不知深”。
“这些精神药方配合中药治疗,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