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白吧 关注:29贴子:133
  • 0回复贴,共1

寻梦者的精神入口,情感出口——易白《故乡的港口》赏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王莲云
几日前欣赏了易白先生的《故乡的港口》,心里一直不能平静,觉得自己的心被某种东西紧紧抓住,又轻轻地放开,深深地吸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来……是什么让我唏嘘感叹,又深深思怀?是什么打动了我深沉的情怀?是寻梦者的共鸣,是悠悠的乡愁,缱绻的母爱……
全诗恣意流淌,纯洁热烈的情感沿着心灵的河床宣泄而来,每一个字眼都紧紧拿捏着我的心脉律动,每一幅画面都使我的眼眶潮湿,每一句朗诵,都撞击着我灵魂的琴弦……
“我追着太阳走/思想遗落在码头”全诗一开始就呈现给了我一个寻梦者的背影,像夸父一样,执着,勇敢,但也忧心忡忡——接着“心在颤抖/如今的我/不知该往何处走”进一步道出了,这种忧心忡忡的因由———那是一个追求者的迷茫矛盾。
“站在异乡的路口/走过陌生的街头/心在颤抖/那是我从未遗失的乡愁”以“异乡的路口”和“陌生的街头”这两个概括精准的意象场景一下子就白描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状态。接着又是一句“心在颤抖”以复沓的形式引出“乡愁”。好一句“从未遗忘的乡愁”简单易一句却道出了游子带着乡愁上路,那种拳拳之心!
接着作者进一步让这种乡愁具体化——“您在照片里消瘦/皱纹刻在我心头”又一句“心在颤抖”引出“听到您在电话那头咳嗽”这里的“照片里消瘦”“电话那头咳嗽”是多么形象具体,多么平常而又经典的镜头!这种看似平常顺手拈来的诗句,实际上是多么贴近生活,是生活多么准确经典的提炼!这第三个“心在颤抖”我想是所有漂泊的游子此刻难以抑制的感动和忧伤吧!诗写到这里已经让游子情难自抑泪流满襟了。
所以,诗人不再沿着这种压抑的路径写下去,而是荡开笔触,敞胸抒怀——“灯火点亮眼里楼/寂寞住在我心里头/心在颤抖——”又是寻常的场景却又是拿捏的恰到好处,简洁的就把我们带入了寻梦者的另一种情感——寂寞和惆怅,这种情感虽然不似乡愁和亲情那么刻骨铭心,是一种收紧的痛楚,但却是挥之不散、如形随形地散开荡去的忧愁。一样使游子的心颤抖。“只有我/望着窗外楼外楼”万家灯火,独在异乡漂泊的凄苦孤寂烘托得异常到位。但绝不停留于此,一句“多少光阴匆匆走/钟声叩在心里头/心在颤抖/可惜我/在梦的起点守候”是情感的波涛一波波推开,慢慢呈现出的是一个求索着的惆怅,坚守者的痛。这里的“心在颤抖”则又有别与前边,与其说是一种坚守者的痛,更是寻梦者的倔强。
“烟花邂逅星斗/月亮坐在我床头”这里无疑是隐喻诗人的——也就是寻梦者的思想和追求是高尚的,闪亮的,纯洁无暇的。寻梦者往往是很孤独的,但这种有高贵的追求和情感所伴随的孤独不也是一种幸福不是吗?有谁的孤独能让月亮坐在床头,像老朋友一样安慰着?所以这时“心在颤抖”却是一种激动,一种舒放——所以才能“向月亮敞开手”能“想象自己是海鸥”这时候诗人和寻梦者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昂扬的,甚至是愉悦的。及至“踏上浪花的尽头”浪花的尽头是什么?是天水茫茫,无边无涯,求索本身是一条无止境的路,没有结局。所以寻梦的人从来都是悲壮的,一去不回头的,但却绝不是可悲的!所以此处的“心在颤抖”简直就是一种自我的告慰。“此刻的我/远离故乡的港口”这一句又把飞扬的遐思拉回来,理想也许离实现还差的很远,而此刻“我”仍然只是一个游子,一个不能回归的,带着思想的疼痛远走的寻梦者。
诗的最后一段用了一个梦境,意味声长,呼应升华主题。“梦里白发搂黑头”这是相见的场景,“泪水浸湿了枕头”这却是梦醒时分的失落悲伤的情景,这两个经典场景亦真亦幻,是游子,也是母亲,亦或是游子和亲人共同的梦,情深切,景迷离。于是心怎能不颤抖?我们怎么会不懂得——每一个追梦的游子的亲人都在遥远的家乡苦苦等候。而这家乡,在寻梦者心中又成为一个梦,一个无法割舍,却很难回头的梦……
全诗就在这里结束了,我们的心经历了几次不同地颤抖,这颤抖是寻梦者的共鸣,是追求者的倾诉,是诗人给我们的宣泄情感的出口。同时,在这一遍遍,一层层的宣泄当中,我们这些苦苦追寻的寻梦者也找到了精神的入口,回归了自我们心灵的港口,得以休憩缓冲。
我觉得《故乡的港口》无论从写作手法,画面配制,以及朗诵者的音质感情上都恰到好处,堪称精品。它以一种自然流畅的语言,经典简练的场景,纯洁深沉的情感,美丽隽永的诗句,浅白而深刻的意象,合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章。这样的诗篇一定会成为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样的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责编/谢承亮


1楼2017-03-10 12: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