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吧 关注:30,052贴子:1,714,341

【转】元宵的味道,是闹出来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日谈 | 元宵的味道,是闹出来的
2017-02-11 丁小穗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微信ID:qiechihe)授权转载。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元宵节是比除夕更热闹、更亮眼的节日:春节收尾,新年伊始,定是要团簇街头、挤挤杂杂“闹”一场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11 15:20回复
    当然,对于年幼又贪吃的我而言,元宵节最隆重的节目,一定是守在厨房等着汤圆出锅。糯米丸子团团如白玉,在汤中微微晃动,勺子一拨就泛出莹润的微光,在寒夜里是尤其诱人的温暖。
    那一碗热烫软糯的汤圆,大概是很多人对于元宵节最深刻的回忆吧?
    除此之外,小时候的元宵节,当然还少不了兔子灯和灯谜会。如今看来,这一切,却似乎随着时代变迁,离我们越来越远,成为了可望不可及的儿时回忆……这元宵节的味道就像传统年味一样,越来越淡了。
    年快过完了,今宵元宵,吃着汤圆,一起聊聊闹元宵真正的味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11 15:22
    回复
      先有元宵节 还是先有元宵
      夂 小
      元宵节很可能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神的典礼。《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后来,隋炀帝崇尚佛教,因着“佛法即明灯”的说法,于正月十五日在街上处处张灯,从此开启了元宵灯会的传统。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11 15:23
      回复
        然而,元宵/汤圆的出现却晚得多。魏晋南北朝人在正月十五吃的只是加了油膏的豆糜或白粥。唐朝的元宵灯会上出现了“粉果”和“焦饣追”,据说是汤圆的始祖。宋人周必大写有《元宵煮食浮圆子》一诗,说明当时汤圆已经成为常见的节日食品。周密《武林旧事》也记载了“乳糖元子”“澄沙团子”,不知是怎样的软糯香甜。明代宫廷所吃的是“摇”出来的元宵:“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江南所称汤圆。
        可见“元宵”和“汤圆”的称谓已出现了南北分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11 15:25
        回复
          全国那么多圆子,不来PK一下么?
          夂 小
          在各地吃货的纷争中,汤圆大概是分歧最多的一种。是摇出来的元宵,包出来的汤圆,还是不包馅的珍珠圆子?是甜党,咸党,还是甜咸兼备的中立党派?馅料用荤油还是素油?烹饪该水煮、油炸还是裹粉?这么多选项排列组合,大概吵上一天一夜,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
          北京|现摇元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11 15:26
          回复
            这样费力手摇元宵的场景,如今是愈发少见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11 15:27
            回复
              元宵节还没到,北京各家老字号就热火朝天地忙起来了。从前,手摇元宵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生去衣,芝麻碾碎,把馅儿拌好压实,再切得方方正正;糯米要泡好后沥干,一点点磨成雪白细腻的糯米粉。切好的馅儿得先蘸水,扔进笸箩里滚上糯米粉,如此来回三次,把元宵滚得圆润瓷实,个头均匀,方才大功告成。后来,手摇的笸箩被轰隆作响的元宵机取代。如今,为着“食品卫生”的问题,一些老字号已经改在厂房生产,店里现摇的元宵机也不多见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11 15:29
              回复
                不过,在寒风中排起长龙买元宵,依然是京城一景。吃元宵讲究现买现煮,因为元宵不耐放,隔天就容易发红变酸,可也不能冻,冻裂了一煮就破。现卖的元宵往往将芝麻、豆沙、五仁、山楂等品种相互混杂,只用袋子装着,一不留神就容易碰碎。得珍而重之地捧回家,忙忙地烧开一锅水,看元宵在锅里欢快扑腾,直至鼓胀成饱满的白玉丸。挑一个咬开来,软糯中带着熟悉的筋斗劲儿,一口气吃下一碗,再喝几口汤熨帖肠胃,“原汤化原食”,这京味儿十足的元宵节才算圆满。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11 15:29
                回复
                  江浙沪|肉汤圆
                  自小吃甜汤圆长大的人,第一次吃到肉汤圆大多会吓得质壁分离:“汤圆居然能有肉馅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11 15:31
                  回复
                    对于江浙沪的小伙伴而言,肉汤圆却是不可或缺的春节记忆。南方过年不大吃饺子,汤圆就是如同饺子一般的存在,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口味:肉食主义万岁的鲜肉馅,小清新的菜肉馅,甚至剔透弹牙的虾肉馅,还时常留一个尖尖的小尾巴,以区别于甜汤圆。有些地区还会团一些无馅的小汤圆,和各种菜、肉一起煮成咸汤,泡点剩饭下去,就是一顿暖洋洋的主食。话说回来,肉汤圆其实不仅限于江浙沪,四川的红油汤圆、贵州的鸡肉汤圆也都是咸党福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11 15:32
                    收起回复
                      上海|擂沙圆子
                      有人说擂沙汤圆由清末沪城的一位雷老太创制,其实只是讹传。清末民初,一位名叫李一江的安徽人在上海乔家栅路开了家汤团店,名为“永茂昌”,擂沙圆子就是店内研发的新品。
                      赤豆经过煮、炒、磨、筛的重重工序制成赤豆粉,将煮熟滤干的汤团滚上一圈,就成了圆润可爱的擂沙圆子。永茂昌的用料很是讲究,糯米一定来自青浦朱家角,赤豆也非得用崇明大红袍。李一江还定制了一批带提手的木桶,借给小贩装了擂沙圆子沿街叫卖,这一点心于是名扬沪城。永茂昌在抗战胜利后重新开店,更名“乔家栅”,擂沙圆子就作为乔家栅的招牌名点传承至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2-11 15:35
                      回复
                        黄豆粉的擂沙圆子满街都是,但终究还是赤豆粉的最经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2-11 15:35
                        回复
                          擂沙圆子常见的是豆沙、芝麻馅,据说也有咸党大爱的鲜肉馅。传统上要裹棕红色的赤豆粉,但如今裹黄豆粉、花生碎的也不少见,与广东的糯米甜点“糖不甩”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2-11 15:36
                          回复
                            四川|赖汤圆
                            都说赖汤圆的创始人是清末四川的赖源鑫,其实源鑫是他的字,他的本名叫赖德顺。赖汤圆一开始也不叫赖汤圆,赖德顺挑着担子在成都沿街叫卖时,常喊的是:“奈汤圆,热热和和的奈汤圆。”据说,在四川某些地区的方言土语中,“奈”即为“热”之意。后来,赖德顺的汤圆大受欢迎,租下铺面开起小店,就干脆以同音的“赖汤圆”作为招牌了。
                            一碗正确的赖汤圆并不容易做。赖德顺的秘诀是在馅料里加鸡油,以获得独特香气和油润口感,为此,他甚至包下了邻近市场里的所有鸡油。每碗汤圆固定是四个,馅料分别是枣泥、冰橘、玫瑰和芝麻,形状分别是玲珑细巧的圆形、椭圆型、一头尖和两头尖。上桌时,还要配一碟白糖芝麻酱,嗜甜的食客可以用来蘸汤圆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11 15:37
                            回复
                              如今的赖汤圆变成了一碗七个,但白糖芝麻酱依然是标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2-11 1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