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谈吧 关注:1,391贴子:101,683

近代以来德国政府与中国的合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于1870年完成德国的统一,开始了德国的兴起。但此时也是中国国势日益低落的时代,几年间德国在欧洲即取得重要地位并展开了与中国的关系。与其它列强一样,德国经由割地、赔款、设银行、修铁路等方式,在中国山东与东北扩充地盘,所以与俄国、日本常发生利益冲突,此外在1900年庚子之乱后的辛丑赔款中,德国得到20%仅次于俄国居第二位。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又开启了另一个新页。
   早在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孙中山先生力主中国应保持中立,反对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参战,而北京的段祺瑞政府此时与德国断交。当中山先生南下护法决心推翻段氏政府时,德国方面联络中山先生,表示愿提供两百万美金的援助,中山先生亦有中德进行军事经济合作的构想。1921年中山先生派代表赴德国,表达愿借重德国的技术与人才协助中国的发展,但基于现实考虑,德国未同意与南方的广州政府建立正式关系,但中山先生以私人名义已开始秘密聘请多位德国顾问与技术人员在广东服务,建立了日后国民政府与德国军事合作的基础。
第一次大战德国战败受凡尔赛合约限制,被迫缩减军备与军队规模,大量的军人除役,许多与军需有关的工厂企业失去发展机会,面临了严重的失业与倒闭危机,德国此时亟需发展海外市场来减缓国内经济问题,于是促进对中国关系开始加温,建立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德国对华外交的中心,取代了以前对中国领土与政治利益的企图。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除党内共产党势力的行动、驱逐苏联顾问并终止联俄政策,蒋对德国本来素有好感,此时对引进德国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军事现代化是相当积极的。经过多次接触,1928年底德国方面派来鲍尔上校应聘来华担任军事顾问,开启了中德军事交流的第一步。从1928– 1938年,共有五位德国军人来华担任顾问,其任职时间如下表,这些顾问实际上都得到德国政府的同意与支持。
[ 名 任 职 离 职 主 要 工 作
  马克斯•鲍尔上校
  Max Hermann Bauer 11/1928 4/1929 - 成立教导队
  - 储备编译人才
  - 倡议中国军火工业的建立
  赫尔曼•克里拜尔上校
  Hermann Kriebel 4/1929 5/1930 - 实际军事训练与教学
  乔治•魏采尔中将
  George Wetzell 5/1930 4/1934 - 实际军事训练与教学
  - 担任“一•二八上海事变”、
  “中原大战”、
  “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作战顾问
汉斯•冯•塞克特上将
  Hans Von Seeckt 5/1934 3/1935 促进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
  增强陆军的素质与战力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上将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3/1935 7/1938 协助中国发展自给自足的军火工业
  建立现代化的轻武装机动陆军
  建立长江以南防御体系
  大量引进德式装备与军事体系,
  奠立中国现代化军事的基础
  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体制来建立新的中国军队(以下简称国军),随着德国军事顾问的来到,德国装备与德式训练自然也跟着而来,军火相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厂、原料供货商,也纷纷来到中国开展了密切的往来。
  来华德国顾问的贡献
  德国顾问团来到中国,除有退伍军官外,还包含经济与技术专家,对于中国的工业状况多有所了解。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力量是不足以支应一支现代化陆军作战需要的,所以必须要从速建立自主的军火生产工业;又为战时快速输运部队,建立战略性铁路网也是极为必要的。于是赛克特顾问引进德国和卜楼公司(HAPRO,原名 Handelsgesellschaft Fur Industrielle Produckte),将资金、技术与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来投资,又引进西门子洋行与乌尔夫公司,整修浙赣铁路、平汉铁路、湘黔及玉南、南萍等铁路,由德国来提供贷款器材技术,协助中国进行交通建设与重工业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相对于中国需要德国的协助,德国有求于中国的是稀有战略金属——钨矿砂,它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与制造枪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亚洲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中国华南地区的产量又占亚洲第一,中国的钨产量占有世界举足轻重之地位。双方议定用以货易货方式来进行贸易,中德两国通过这样的双边经济往来均深蒙其惠。
  在国防体制方面,号称大战后德国所能拥有的“十万陆军之父”——赛克特顾问于1933年提出了针对中国现状《陆军改革建议书》,他建议:中国急需的不是人数庞大的陆军,而是全力建设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质部队,应先建立一支模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队完成国军的改造。这个建议为蒋介石采纳,次年(1934)年底,蒋介石进行“国军六十个师的整军计划”。截至1937年六月抗战爆发前,国军已完成35个调整师与24个整理师,另调整东北军10个师、广东军10个师、川康军26师及9个独立旅,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军政军令系统的大改造工程。在这些部队中直属中央的有三十个师,是完全接受或部份接受过德制装备与训练,其余的各师多少也以德制编装为标准作过调整,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就成为直接迎战日军的主力;其中又以德制化最高的第87/88/36三个师,与唯一完全按德国步兵标准编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最称精锐。
  赛克特顾问的继任者——法肯豪森将军,他很了解以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财力与官兵素质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是有困难的,中国的“国军六十个师的整军计划”只能算是具备现代陆军初步的雏形,与真正现代化的标准有相当距离,故而法肯豪森认为国军应先成为“轻装快速部队”,具备以下的特性:
  - 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
  - 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
  - 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
  这就是“轻步兵”的建军概念,对于当时的中国的国情与环境而言,德国顾问的论点是很中肯务实的。
  在引进现代军事思想方面,德国顾问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将西方军事观念如纵深布署、内外线态势、机动作战、攻击/防御重点……等理论及实务带入国军训练中,让封建闭锁的中国军队首度接触到完整的西方现代军事科学,这个刺激与启发无疑是极其重大的。另外德国顾问也协助中国政府规划兵役制度、军令军政的权责执掌、国防工事建构、全国整体防御体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为从基层干部建立起德制陆军的基础,自中央军校第七期起(1931年),各种兵科的德国顾问来到中国军校担任教官,当时中央军校是培养国军基层干部的摇篮,学生们多怀有救国建国的理想,在此热切地接受德国教官的认真指导,很快就建立起新的理念思维;法肯豪森对此颇为称许,曾赞誉南京中央军校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
  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开始运到中国,在一批价值一千五百万银元的军火中,包含24门15公分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公厘战防炮(即德军Pak 35/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轻机枪((ZB-26),与瑞士奥利根(Orelinkon)公司的20公厘机关炮,此外西门子的通讯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开始进入了中国的部队服役。1936年德国运交中国二千三百万马克军火,1937年德国运交中国八千二百万马克军火,其中有15公分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大批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240枚、快艇若干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兵工生产机具等设备。
  透过这些努力与建设,国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间,于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爆发的中日大战奠下了一个能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1-30 13:37回复
    鸦片战争后,中国同欧洲国家的贸易一直受控于英国。而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则热切希望在中国建立立足点,以平衡英国的影响。俾斯麦力排众议,为德中的航线设置了奖金。给予奖金的议案于1885年最终通过。同年,俾斯麦派出第一支德国银行业和工业考察团前往中国评估投资机会,这最终促成了1890年德华银行的建立。通过这些努力,德国于1896年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二大对华贸易国。
    在这段时期,与英法不同,德国并没有积极的表现出其对中国的帝国主义野心,而中国政府也将德国视作来帮助中国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伙伴。1880年代晚期,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的合同商,负责修筑旅顺港和大沽炮台附近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北洋水师向德国订购了近代化主力舰——定远级铁甲舰,以及经远号、来远号装甲巡洋舰。此外,德国军事教官帮助张之洞建立了“自强军”,并协助袁世凯培训了“新建陆军”。
    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不仅限于军事方面,也扩大到工业和技术交流领域。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铁工厂,例如汉阳铁厂。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中国的第一批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使用的则是德国AEG电机和水泵。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1-30 13:47
    回复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努力也告一段落。其后,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中国所采取相对仁慈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二世时期有翻天幅地的转变,德国对中国变得更具帝国野心。例如在第一次中日战争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国协同法国、俄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此外,在1897年11月发生曹州教案(巨野教案)后,威廉二世电令远东舰队,称“华人终于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舰队立即驶往胶州湾,占领该处现有村镇,并采取严厉报复手段”。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朝与其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山东胶州湾的99年租借权,以及山东半岛的开矿权和铁路铺设权。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后,威廉二世旋即下令进行军事报复,中德关系跌落至最低点。事实上,义和团运动最先起于山东省,而山东省正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在义和团战争中,威廉二世要求德国军队像当年的匈奴军队一样无情消灭中国人,这段比喻令德国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匈奴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1-30 13:48
      回复
        1900年,中国向与之交战的11国(参加联军的八国以及未出兵的西班牙、比利时、荷兰)赔款白银4.5亿两,其中德国获得9007万两,占赔款总额的五分之一。此外清朝还派醇亲王载沣前往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向德国谢罪,并在克林德被杀的东单路口树立牌坊以示纪念。中德关系在辛丑条约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执掌清朝政权的慈禧太后试图依赖德国的先进工业和技术,实现1898年被她亲手中断的维新运动。在这段时期里,德国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很大。在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改革者仿照日本的先例,参照德国民法典,制订了清朝的第一部民法。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1-30 13:49
        回复
          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德关系再度变得疏远。其中一个原因是德国在政治上被孤立,最明显的例子是1902年英日同盟的成立和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的签订。正因如此,德国打算在1907年筹备德、中、美三国同盟,但这项建议始终无法成事。[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德国给予民国临时政府600万马克的贷款,并表示可以向中国归还山东的铁路权益。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德国在远东并不能采取主动并进行有意义的行动,因为它深陷入欧洲战场。德国曾经试图将胶州湾归还中国,以避免落入日本手上,但是日本威胁中国不得接受这一返还。中华民国南方的广州政府首脑孙中山力主中国保持中立,反对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而北方段祺瑞政府虽在英国授意下欲对德宣战,但遭到日本阻挠。直到1917年,日本在得到英国、美国、法国的保证,允许日本在战后继续保留前德国在华殖民地和利权的情况下,才同意中国在8月14日对德国宣战。1914年8月23日,日本加入战争,并成为协约国的一员,开始攻击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占领了青岛和胶州湾。此后北洋军阀政府军队扣押了停泊在中国各港口内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商船,并收复了德国在汉口和天津的租界。
          协约国在中国参战时,曾经保证中国在德国战败后能收回德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但是日本透过凡尔赛条约取代德国,占领了青岛和山东半岛。在中国人民都感到身为战胜国却被英法美等列强出卖的情绪下,激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
          总的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德关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特别是贸易方面:1913年当时在中国有近300个德国商号,但到了1919年,却只剩下2个。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1-30 13:52
          回复
            一战的战败是德国处于残破不堪岌岌可危的境地,但由于失去了在中国所有的殖民地并且不再有机会对海外用兵,反而使中德之间能处在一个比较平等均势的地位上进行交流。虽然德国已经战败,且凡尔塞条约的限制使德国不能正常进行外贸出口。但德国国内的各种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仍然居于世界前列,而且急需通过扩大生产来拯救衰败的经济。所以德国积极寻求海外的合作伙伴,最初是苏联和南美的阿根廷、智利(这也是为什么南美两国有相当德国移民和受德国文化影响)。 而对于迫切想进行现代化的中国政府而言,这样的德国绝对是物美价廉的贸易伙伴。
            德国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意味着丧失了廉价和稳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破落的国内经济和与其他列强相比极端不平等的贸易地位,使得德国也急需像中国这样既能提供大量希缺农矿原材料又有广大国内市场,迫切渴望先进技术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国际通货或者进行易货贸易的贸易伙伴。
            所以从1920年代起,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从工业、 农业、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国民党政府也在这一背景下与德国方面开始接触。其中一重要外交官朱家驊(Chu Chia-hua)值得一提,他是早年德国留学生,几乎参与了所有从1926-1944年间所有中德之间的外交接触。
            最初德国方面是通过在华的各类资本公司和国民党进行接触的。在1924年秋,孙中山聘请西门子洋行在广东的负责人古斯塔夫·阿曼为其私人顾问,并由阿曼出面聘请了以哈罗滕堡为首的十多名德国军官为其服务。(我们知道1938年在南京拯救大量难民的拉贝当时所任职务也是西门子洋行在南京的负责人并兼任纳粹党部在南京的临时负责人。)
            孙中山1925年去世后,蒋介石于1926年上半年便着手开始调整全面亲苏的战略决策。鉴于德国历史上的统一进程对于其武力统一全国,而且德国没有在华的任何政治利益和干预兴趣,所以考虑用德国军事专家替换苏联顾问。
            在1926年,朱家骅以私人名义邀请麦克思·鲍尔(Max Bauer)来华考察商业投资的可能性。麦克思·鲍尔是炮兵专家,曾任一战时德国总参谋部长鲁登道夫的助手,因为参与反对魏玛政府的兵变被放逐,曾在奥地利、西班牙、苏联等国担任军事顾问。1927年,蒋介石正式邀请其赴广州担任私人顾问。1928年鲍尔回德国与工商业界接触,为中国寻求进行经济重建的项目并为蒋招募常任军事顾问团。此为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开始,但当时更多的是私人关系而非两国间的正式外交合作。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1-30 17:33
            回复
              由于日本的步步紧逼,导致中国的工业政策重心朝向以抵抗日本侵略为目的的军事和军备工业发展,刺激中国经济走上一条以国防为中心的发展路线。这巩固了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930-1932年,中国是德国在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帝国马克,而同日本的贸易额为2.34亿帝国马克。德国的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当时东北出口的大豆,德国工业对于中国出产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以钨为例,德国是中国钨砂的主要进口国之一,从魏玛时期起德国就已通过民间贸易的方式从中国进口钨砂,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是中国钨最大的买主。至30年代,钨砂矿成为中德贸易中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当时出口德国的钨砂,主要是通过易货形式进行的。20世纪20至30年代德国进口中国钨砂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钨砂矿数量增长了四倍多,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商品,钨砂价格指数的上升速度也很快,十年增长了3.4倍,这是其他商品所无法相比的。
              1933年,因大萧条的影响,中德贸易比1930年和1932年略有下降。当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然缓慢发展中。但1932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已经与民国政府共同出资设立EUROAISA,欧亚航空公司。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1-30 17:34
              回复
                1933-1935年间担任顾问团长的人是一个在二战世界军事史上大书特书的人物:前德国国防军司令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约翰内斯·弗里德里希·列奥佩德·冯·西克特(常被称为汉斯·冯·西克特),他是一战后再造国防军的德军之父,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基于凡尔赛条约关于军备的限制,他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挑选和训练了十万精英国防军,因而号称“十万陆军之父”。在华三年其间(1933-1935),他不仅仅是总顾问和顾问团长,他的英文头衔是委员长代理人,也就是说能代表蒋介石本人发号施令。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1-30 17:37
                回复
                  他为当时的中国军队确定了减员精兵的政策,且对蒋介石的建军思想影响深刻,主要体现在这几点:1、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2、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3、军队之作战潜能在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他的口号也为国民党军队中的少壮派所摹仿。
                  他积极参与长江防线的战略规划,为国民党军官团轮训制定具体教程并亲自参与讲解。他也积极为德国政府服务,中介参与中德的各类贸易和经济合作,数次前往华南江西,广东地区考察重要战略资源钨、镊、锡等矿产的生产,并主导中国向德国所下的军事采购计划。德国卖给中国的武器装备虽然价高但质地优良,在抗战初期的战役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4年8月23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德国合步楼公司(HAPRO,原名Handelsgesell schaft FurIndustrielle Produckte,是一家具有军方背景的私营企业)在庐山的牯岭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这个完全平等,双方享有相同的权利的易货贸易条约为中德双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完成了这个中德合作史上里程碑式的条约后,冯·塞克特将军由于过度疲劳在蒋介石的不舍中于1935年3月回德修养,他推荐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担任他的继任者。冯·塞克特将军于1936年病故于德国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1-30 17:37
                  回复
                    新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为人正直,又有塞克特的关照,也很蒋的器重。他可以说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初期贡献最大的外国人。他亲自参与了整体长江防线的建设,并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战略规划和建议,明确提出了持久战和加速整军的规划。在中德贸易间尽量使双方互惠互利,公平合理,各持所需。”极力介绍于中国最有利益而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价格,而不顾虑到原产地的情形和商号。”以致于克虏伯公司驻华代表气恼地骂他“是不是德国人?”他积极为中国政府筹备军工体系,使中国军队在1937-1938年间基本做到子弹自给,同时安排相应的德系军工企业向云贵地区撤退。他还根据战斗实际情况,为中国军需预先安排采购,此决策对于中国抗战初期的作用尤位突出。(因为1938年初开始德国政府同意已下定单的军需照旧发往中国,而此后不再接受新的中国定单),此后在武汉会战中,这批德国军械发挥了巨大作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1-30 17:38
                    回复
                      而此时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于:德国急需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的原材料和铁路线保持畅通的运输,而这正符合中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另外,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上海和南京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
                      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正如1934年签订的易货贸易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沙的国际价格翻倍而抵消。
                      1936年4月8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中国方面承诺以每年20%的比例将1亿马克信贷从德国采购设备和技术资料。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抗战爆发后,法肯豪森亲赴上海、徐州等地前线。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各德械师顾问也一直坚持与本部同进退共战斗。因此报界曾将这称为一场德式作战,使得日本军方对盟友极端不满。中国进行过德式整编的军队几乎全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三个月的时间内重创日军,己方牺牲达20-30万之巨。由于中国军队的优异表现,伦敦海外通讯社(上海)说道:“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1-30 17:39
                      回复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欧洲大陆乌云密布,而英法依然坚持奉行绥靖政策。此时纳粹政府决定放弃原本在中日间的中立政策,在日方的一再抗议之下,所有在华德国军事顾问被召回。法肯豪森据理力争,为中国政府游说,并表示愿意以个人身份继续留下。在希特勒以开除军籍国籍、没收财产的威胁下,他黯然率团于6月离开中国。离开时向蒋介石保证所有德军顾问不会将所了解的中国国防机密泄露给日方。而且当时仍然有数名德方非军籍顾问以个人身份留下。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1-30 17:42
                        回复
                          1938年1月至9月,中德关系随着德国采取一系列弃华联日的政策之后,已经跌入低谷。9月12日,德国与满洲国签订了《德满贸易协定》,将在华经济重心从国民政府控制区转到了满洲。
                          德国在远东由亲华政策转向亲日政策的调整,严重损害了德国的商业利益。德国从与日本和满洲国的贸易往来中获得的利益远低于德中贸易。两国人民在长期贸易往来中所结下的深厚友谊更是不可磨灭。德国人民为汉口的红十字会慷慨解囊,在这里,德国侨民的捐款比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中国政府自己都多。在华军事顾问们也希望能继续完成他们在中国的使命。
                          实际上,虽然纳粹党在中国的机构声明日本是中国抵御共产主义的最后防线,但是德国和日本的友谊并未能给德国带来多少好处。日本希望垄断中国北部地区和满洲的资源,因此外国人在这些地区只能经营非常有限的生意。而德国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获得这个地区的资源。虽然德日政府从1938年中就开始为解决这些经济利益问题而展开对话,但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1936年签订的德日反共产主义协约实际上变成了一纸空文,并且阻断了德日通过对话解决经济问题的可能。
                          中德之间的联系一直持续到1941年。但是1940年由于德国未能实施“海狮计划”让希特勒的计划偏离了轨道。[26] 1940年底,德国与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轴心协议。1941年7月,希特勒宣布承认汪精卫的南京傀儡政权,自此,德国与重庆政府继续对话的最后可能性也不存在了。
                          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及对美国宣战,1941年12月9日,中国亦正式加入盟国阵营,并且对德宣战,从而为中德两国长久的合作关系划上终结。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1-30 17:4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1-30 20:47
                            收起回复
                              魔改出一系列“民”武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3-02 09: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