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说的,既然石剑都说了,那我也说一点吧。
我把陵水黎族这么分。
1世黎:即全家世代都是黎族。2半站黎:即父母一方为黎,一方为汉。3户口黎:父母都是汉。
然而活跃在陵水,以及其他市县的陵水黎族,大多数都是半站黎和户口黎。很多情况下,陵水黎族都是由这些人代表了。所以看起来,陵水黎族汉化严重,但这不是汉化,这是黎化(即汉变黎)。好,不说这些半站黎和户口黎。说说世黎。
世黎在陵水分为三大方言。人数最多的是哈方言、其次赛方言,最少的是杞方言。
哈方言根据语调差异(其实应该是汉化程度)分为上头哈和下头哈。提蒙、本号、光坡这一带的自称为上头哈,并把隆广,文罗,英州的哈方言黎族人成为下头哈。上头哈的很多词汇已经没有使用,改用海南话代替,当然下头哈也会借用海南话的现象,不过借用比上头哈少。
陵水赛方言分为山里黎和水流黎(也是根据汉化程度分划)。山里黎,是指父母辈以上年龄的人都懂说赛方言黎话,水流黎则指至少是爷爷奶奶那一辈以上年龄的老人就已经不懂说赛方言黎语了。山里黎分布较广,分别在陵水的群英乡,隆广镇,文罗镇,英州镇,本号镇黎跃,提蒙乡礼亭。水流黎分别较少,多数分布在本号镇、文罗镇、光坡镇等。
杞方言根据汉化程度分为浅杞(别称半站杞)和深杞(深杞别称又叫撩面杞、扒面杞)。浅杞主要分布在本号镇市场到大里这一带的村子,深杞则主要分布在本号镇大里。(据说,英州镇也有极少数的深杞村子)。不过浅杞和水流黎一样,母语已经不再使用黎语,而是改为也是使用海南话。
当然,这是以前的划分。现在无论浅杞和深杞已经不再区分了(因为以前区分的主要依据是文身)。
语言上的汉化:
在海南话为兼用母语的乡镇,黎语则为老人使用,年轻人说海南话,小孩说普通话;在海南话为非兼用母语的乡镇,大人小孩都说黎语和普通话。
服饰上的汉化:
哈方言服饰如今仅在丧礼上穿;赛方言服饰在婚礼和丧礼上穿,但有少数老人在生活中仍然保持着穿;杞方言不穿。(我在大里问了个别杞胞,可能问得不全面,仅为参考)。
生活习俗上的汉化:
1对进村的陌生人不再热情;2送礼钱,不再送谷米;
3见面不再唱歌表达意思;
4不再做粑;
5不再家家户户都酿酒;
6瓜果蔬菜拿去卖;
7不再用舂臼等工具舂米;
8老人不再向小孩讲黎族故事;
9小孩不懂爬树,游泳,抓鱼等。
10以使用汉族风俗为先进性。
……等等。
民族性格上的汉化:
1热情友好变为冷漠多疑;
2仗义执言变为胆小怕事;
3心胸豁达变为斤斤计较;
4懵懂愚笨变为精明;
5勤劳变为懒散;
……等等。
民居建筑上的汉化:
陵水船形屋(主厅,右房,左厨)、干栏式仓库(干栏式房子多为看园住的寮房)、茅草屋(一厅一房)。当地汉族传统特色瓦屋(用颜色涂画鱼鸟等)、现代瓦屋。现在全部都是现代瓦屋、平房,楼房。
当然,最严重的就是思想汉化了。
……等等。其实就我这几年接触的其他市县族胞来看,我们陵水就除了思想汉化,其他方面,其实和其他市县的汉化情况是一样的。只是陵水接触汉化早,加上半站黎,户口黎活跃,所以陵水黎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汉化严重,假黎太多的现象。
说得不对的地方,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