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74,383贴子:9,099,554

戏说书法与“科学”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发在了柳公权吧,这个坛子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有所裨益。
不能写长篇大作,也不能晦涩难懂,也不能不写...
从老子的话开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中国式审美就从这里开始好了。
传说上古时天圆地方,一片祥和之气,然而人心的不也足与纷争也反映到天神的争斗中。最后一个叫做“共工”的坏神落败之后“怒触不周之山”,从此“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何以解之?就是宇宙和谐对称的秩序被打破,从此日月星辰不再固定不动,而是从东南升起,自西北落下;从此江河水通通从西北发起流向东南入海。这也符合我们现代人的认识,宇宙周流不息,星系运转周密而复杂;中国几大水系无不浩荡向东南流去。
篆书随物而赋形,圆入圆出,苍莽朴拙,
隶书体横势方,高冠博带,飘飘翔举,
楷书体方势圆,撇捺分明,稳固均衡。
正书的发展变迁,验证了和谐对称秩序被打破之后的字体变迁,汉字从天上落到了地上,越来越讲究稳固坚强、法度森严。汉字开始有了方向、有了步调、有了章法、有了“气与势”。
是为第一篇:对称与对称破缺


1楼2016-11-30 10:16回复
    牛顿与书法。
    牛顿不懂书法,书法认识牛顿 。
    一个楷书(下面仅谈楷书,隶书是天上的字)在那里,审美上有两个条件:放开手能立起来、长时间受外力能站得住,不能发生转动。
    合起来称作“稳定”,书法评论中的整齐、端庄、方正、匀称都是这个意思了。
    放开手能立起来的前提是支点与重心在一条线上,如果你尝试过把一个鸡蛋立起来,你就会知道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支点是暗含的通过楷书的一条线,一列字的重心都要与在这条线上或在线两边略略摆动;
    鸡蛋固然能立起来,但它不稳定,如果长时间立在那里,还需要重心要低,底盘要足够大,头顶的重物要足够轻足够矮,这些颜柳欧赵早已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日本那个平衡大师,震惊全球,其实颜柳欧赵才是真正的平衡大师,不管线条多复杂都能平衡好,随时随地平衡,先制造不平衡然后最后一个点做到平衡,技乎神矣!
    是为第二篇:什么叫写的正?


    2楼2016-11-30 10:24
    收起回复
      力与势。
      动作发出来了形诸于外,让人看到了动作的轨迹,就是力的外在变现;有动作的能力而不发或不全出来,蕴积在那里,含而不发就是力的内在表现;
      发与不发,这是个问题。
      悬针还是垂露?
      出锋还是回锋还是直接顿笔?
      藏锋还是不藏锋?
      用疾还是用缓?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古今悬隔。古人把动作的直接与暗含都称作“势”,现代科学中分的乱七八糟的动能、势能、位能、内能、宏观能...让人难以理解古人所谓的势。其实蔡邕的九势就是指九种速度和速度变化不同的基本方法。
      此外还有结构势,长枪大戟者,力在字外显精神;宽袍大袖举止雍容者见内功。有的人写出字来显的“场”很大,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看字的人感受到了字中包藏的力量,接受到了书者的信息,感同身受,道理如一。
      而有的书者故作雄强,但给人传达的信息是气力不够,其实就是内势与外力不相称,内势支撑不了外力,所以无法传达信息。
      是为第三篇: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


      3楼2016-11-30 14:20
      收起回复
        有道理请继续


        4楼2016-11-30 14:56
        收起回复
          审美与信息熵
          什么是美?众说纷纭,而且似乎与科学无关,科学那冷冰冰的东西怎么能描述艺术呢?
          然而偏偏科学中有个词能够高度概括纷繁芜杂的审美:叫做“熵”。
          描述一个体系的混乱程度叫作“熵”,信息熵是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借用过来的,这个概念可以表达一个体系的信息的混乱程度,混乱程度越低,越有生命力。
          为什么看到兰亭序会让我们欣喜?
          为什么看到峄山碑会让我们安静?
          为什么看到李白的上阳台贴会让我们感到神奇?
          为什么看到柳公权的行书会能有刀光剑影的感觉?
          一幅作品中越能体现人本善的精神,越能反映宇宙本初的和谐和秩序,越能让人身心放松旷达,从而产生“美”的感觉,美就是这么产生的。
          欧阳询之奇险、之灵动;颜真卿之厚重、博大;柳公权之刚正、遒劲,都是美的不同形式。
          反之,丑书看上去就乱糟糟的,作者说美,无人能会意。
          很可惜,按照热力学定律,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一切熵都是要增加的,越增加,能量的品质越低,最终连宇宙都要成驻坏灭,死在一片热乎乎的寂静中。信息熵同样如是,我们发现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多,数量越大,真正能打到我们内心的信息反倒少了,因为美好的信息淹没在一大片杂乱的信息中了。
          社会上,老师一大堆,不知道听谁的好;学生一大堆,不知道哪位真正能学到知识,这就是信息熵的负面涵义。
          是为第四篇:信息熵与书法审美


          5楼2016-11-30 17:27
          收起回复
            一个悖论,楷书为正书之一,既然是正,为什么横划统统相上略略倾斜呢?
            其实这是投射原理,相当于某种角度的轴测图,这样的感觉似乎是一个写在门上的汉字,我们把他向里面推动了一个角度。或者是我们站在字的偏左偏上位置观察这个字。反正这个字相对我们转动了一点点。
            别小看这个角度,这一下子就打开了立体书写的大门。古代重要的文字是要刻石传世的,刻上去的深度略略等于字迹的宽度,所以书法就不是平面的,而观察一个立体物体不用轴测的办法根本无法传神,所以古人可能自觉不自觉的就用上了轴测的办法。
            小小汉字,从二维世界一步跨越到三维世界,还不止如此,人们在观察汉字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试图去复原笔顺和韵律,这样时间又进入了书法的世界中,四维世界出现了。
            是为第五篇,书法与四维空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6楼2016-12-01 09:55
            收起回复
              书法吧这么多人,看来几乎没有从这个角度看书法的


              8楼2016-12-01 16:28
              收起回复
                用科学用美学去解释书法,很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2-01 17:54
                收起回复
                  增加一种认识事物 的角度,现代人受科学教育深厚,很多古代书论现代人无从理解。
                  如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愚以为,本文试图以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接近迂回古人书论,未尝不失一种办法,当然最终还得回归古人书论方是正宗。


                  11楼2016-12-04 11:01
                  回复
                    现代人太忙,没了诗圣笔下的悠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2-07 09:16
                    收起回复
                      融会贯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的书法大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2-07 11:18
                      收起回复
                        前些日子在微信公众号上看过一篇丰子恺讲述绘画、书法与自然、宇宙等相关联在一起的文章,写得不错。不过,他没谈具体的技法,具体的表现,而是只谈了境界。说绘画、书法跟自然、宇宙最终是同理的,这就跟悟道差不多。比如有人问你,你由什么而悟道?研习书法的可以从书法悟道,绘画的从绘画悟道,音乐的从音乐悟道,李小龙以武术悟道。悟道法门是很多的,原因在于道是一种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性,由什么悟道都可以。
                        当然,悟道与学书法等等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由书法而悟道,因悟道而是书法境界不断提升,两者之间像是阴阳之间的相互激荡转化,最终走向道即书法,书法即道的至高之境。


                        IP属地:福建14楼2016-12-07 11:56
                        收起回复
                          不得其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2-16 21:11
                          收起回复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通篇之准。了不起的孙过庭似乎支持全息论。全息论的理论大致是说生物体内的DNA决定了某个物种,克隆绵羊,可以不认爹和娘,似乎这个时代的繁华掩藏在一片喧嚣之中,基因技术可以决定一切。
                            细观某个作品,优秀作品必然风格一致,昂扬向上者字字如此,风度翩翩者笔笔皆是,稍有一笔或一字有异,整体风格大打折扣。然而这只是必要条件,不是问题的全部。所以王氏书论有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所以单靠克隆,是造不出书法的。
                            基因之外,还需注入灵魂与生命,注入一个高贵的生命结合上优良的基因便是一幅超级作品,良好基因之上如果注入一个平庸的生命,看上去总是怪怪的。书道之难,正在于此,你能给一个作品注入一个高贵的生命吗 ?
                            克隆出来的绵羊,活了一段时间就死掉了,为什么死了?没有灵魂的生命其实只是一块肉,一堆肉能吸收天地之灵气吗?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一焉,克隆 可以休矣。
                            是为第七篇,全息论与书法


                            17楼2016-12-20 11:01
                            收起回复
                              米元章的《伦草书帖》


                              IP属地:福建18楼2016-12-20 1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