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节草吧 关注:26,588贴子:51,929
  • 4回复贴,共1

「孑草·一首诗的赏析」——蒹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解《蒹葭》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24 22:58回复
    (三)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天清晨,一名男子来到河边,那河边长满了芦苇,那些芦苇茂盛得如一片汪洋。暮秋微凉,露水结霜,那男子轻轻的拨开芦苇往河里张望,却看见了那位朝思慕念的女子在河的上游,男子心中惊喜,但泪水却无声湿眶,他放开芦苇,开始沿着河边往上游走去。这条路久无人走,繁茂的芦苇一直阻挡着他的视线,让他看不清楚前面的路,脚下障碍很多,让他行路艰难。这条路真长啊,像是通往无尽的虚空一样。男子不知走多久,但当他再一丛一丛的拨开芦苇去张望时,那女子却无踪无迹了,他想,是不是自己走得太过了?于是又顺着河流往回走,他感觉她就在水的中央,可是烟水茫茫,哪里寻得见呢?这时他看见她在岸边,于是又迈着脚步走过去,但一会儿又渺无踪影。就这样,男子来来回回的在河边追寻,但女子却始终如戏弄他一般,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上游,一会儿又跑到河里面的一个小岛去了。然而男子并没有放弃,他仍然默默的在河边的小路上来来去去,不停的寻找着。周围寂静无声,只有那芦苇仍然深如汪洋,那白露也还是静静的挂在芦苇叶上,不见蒸发。
    这首《诗经》里的《蒹葭》,被很多人鉴赏分析过,许多鉴赏者引经据典,争执不下。其实这首诗是不用去翻古书找“证据”的,而且这样去解读也就没意思了,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诗的内容本身,而不是在诗之外的历史考证。回到诗的内容本身,就会有这样的问题了:作者为什么要去寻找这名女子呢?这名女子究竟是谁?她跟作者有什么关系?那女子到底是在哪里?并且,作者为什么要不停的提到“白露”?为什么要一直提示“白露”还没干?
    这名女子自然是作者心中所喜欢的人,这是不用讨论的,需要讨论的是,她与作者是相互认识的吗?如果他们不是相互认识的,那这首诗就是男子在单方面追求一位女子但苦苦而不可得所写下的一首诗了,可是从诗中感受到的婉转凄凉、幽远动人、孤寂缥缈的诗风里,却又觉得不像是这样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初步推断,他们是相互认识的,如此他们的关系可能是一对恋人了(至于结婚了没有,就不好推测了,也不是重点),再从诗的内容去看,诗中的女子忽东忽西、忽隐忽现,常理中真的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吗?当然是没有的,然而作者却分明写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作者虚构的或者是作者的幻觉。不管是虚构还是幻觉,单从作者怎么都找不到女子这一点来看,就能够知道,实际上,作者是失去了这名女子的,正因为失去,才需要寻找。因此,这首诗的感情背后,是男子在努力寻找曾经失去的女子。为什么会失去呢?可能是女子去世了,也可能是两个人分手了,但想起作者那“魂牵梦萦”的程度,或许前一种可能会大许多。而如果是前一种,那么与前面我们提到“婉转凄凉、幽远动人、孤寂缥缈”的诗风也就恰恰吻合了。
    我们现在再想,那么作者所看见的这位女子,到底是自己虚构的呢?还是都是作者的幻觉呢?都不是,这其实只是作者的一个梦境罢了,只是梦太真,难区分,作者自己可能都弄不清楚是梦是醒,所以在他梦醒来之后记录下来的这个梦,是这样的真实可触,然而梦毕竟是梦,所以它又这般迷糊不清、缥缈虚无。也正因为是梦,所以芦苇叶上的白霜才一直不会蒸发,因为在梦里是没有现实世界里常用的时间和逻辑概念的,作者反复提到芦苇和白霜,或许是这两种事物对于他来说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就如《绿衣》里的“绿衣”一样,不过《绿衣》是睹物思人,《蒹葭》却是思人梦物。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8-24 22:5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8-24 23: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