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爱网吧 关注:11贴子:838
  • 0回复贴,共1

灯下的风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从一则故事说起。
有一个人,很喜欢放风筝,春风十里,自由随心,放飞梦想,惬意了然。但因过于忘情,竟然放到日落西山,放到海枯石烂,放到夜幕降临。等回过神,风筝早已不见。
这就提醒我们一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放风筝?答案不言而喻,因为视野不好,看不清,把不住,容易丢。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道理同样如此。为人做事,如果没有规矩引领,就容易模糊自我,容易迷失自我,容易放弃自我。明规矩,说到底就是让我们在放风筝的时候,点上一盏灯,这样就看的清楚,放风筝的时候也更有把握。灯是人做的,规矩是人定的,灯要人来点,规矩要人来行。
那为什么说是灯下的风筝,而不说是阳光下的风筝呢?因为阳光是自然的,是天意,你无法改变,只能顺其自然。然而规矩不能顺其自然,而是应该人为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去制定,去实施,去遵守。同时,灯既是明灯,也是心灯。有些人眼睛是亮的,但心里可能是暗的。所谓“揣着糊涂装明白”,心中无规矩,很多时候都是自以为是,直到犯了错,闯了祸,还不知错在哪,祸何出。所以,在点好大灯的同时也要点好每个人心中的小灯。点好大灯,就是要把规矩的环境和氛围给立起来,把规矩的内容和结果给裱起来;点好小灯,就是要做到自己心中有规矩,懂规矩,明规矩。唯有如此,权力的风筝才能在天空里飞的稳,飞的正,飞的远。
还说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也很喜欢放风筝,天天点着灯,但是最后风筝还是放丢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拴着风筝的线断了。
这同样提醒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线的牵引,没有线的约束,风筝很容易被风吹走,消失不见。
很多党员干部,经常会受到一些诱惑。这些诱惑有时候像风,使劲的吹,它的目标是针对风筝本身。但有些诱惑就是酸,它的目标是拴着的线,慢慢的腐蚀。有些党员干部可以抵挡住前者的狂轰乱炸,却无法抵御后者的点滴渗透。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守住纪律的红线。再说这“守”字,纪律是不是只是应该用来“被遵守”的?还是说,纪律是应该放在内心深处,放在党性深处去守护的?一味的想着用什么手势,控制时间来减少线被拉断的可能性,却不想着怎么去加固线让它不容易断?被动还是主动,答案就在我们心中。
同时,守纪律到底是痛苦的还是快活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了我们答案。一日早朝,朱元璋突然发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到听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所谓法度,也可理解为纪律。大凡守法度者,为人处世必然讲求规矩方圆。在纪律这个圈子内“从心所欲”,当然用不着担忧东窗事发坐大牢而提心吊胆惴惴不安,自然也就活得自由自在了。
最后,再说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还是很喜欢放风筝。天天点灯,线也很牢,但是每次放了一会儿,风筝就掉了下来。原来这人放了一段时间,就偷懒,不用力,风筝自然就不会那么听话了。 有些党员干部也是如此,规矩明的了,纪律守的住,但就是没有担当,或者意思意思、应付应付。当下形势严峻要求也高,有些同志害怕犯错误,那就索性不作为。但是试问,如果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如此,党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又谈何说起呢?明规矩、守纪律并不是强担当的绊脚石,而应该是充电器。就跟造建筑一样,图纸清晰明了,地基钢筋牢固,方能造的高,造的稳。优秀的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所作为,敢于作为,把担当真正的抗到肩上。
漫漫天路,唯有点好灯,固好线,用好力,人生的风筝才能放的又高又远。


1楼2016-08-16 11:2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