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剑吧 关注:8,669贴子:290,877

艺术与历史的区别——浅谈小说《火与剑》与真实历史的不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6-14 22:08回复
    不用做自我介绍了吧,反正我在吧里一直潜水,群里的朋友们也都认得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6-14 22:09
    回复
      本帖将按照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将其与小说中进行对比,浅述两者的区别。另外,一些人名的差异也包含其中。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6-14 22:11
      回复
        首先要说的是小说与历史不同的原因。在历史上,作为小说《火与剑》背景的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性标志,因此其中表现较为突出显眼的一方自然是哥萨克。而小说创作的意图则是为了激励十九世纪正在异族统治下逐渐沉沦的波兰民族,于是必须对历史加以改造,使其更加凸显波兰人的伟大精神品格。于是,在上述原因下,小说自然与历史有了较大差别。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6-14 22:19
        回复
          第一个差异是波兰王军对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之初严重性的认识。小说中波兰王军大统帅波托茨基对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严重性认识不足,只派遣了一支先遣队规模的王军,分水陆两队去迎战赫梅利尼茨基。结果哥萨克团队叛变,其余全军覆没。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6-14 22:39
          回复
            而历史上,大统帅波托茨基充分认识到了赫梅利尼茨基起事的严重性。在其进入谢契(俄语,也是小说与游戏中的翻译,乌克兰语为塞契)准备起事之初,波托茨基便试图通过派出自己的全权代表进入谢契(小说中谢契则被严密封锁了)与后者进行和平谈判的方式平息事端。然而赫梅利尼茨基提出了波兰人无法接受的条件,谈判就此破裂。大统帅立即兵分三路,亲率部队进驻科尔松与奇吉林的交界地带,然后才分派了水陆两支先头部队去迎战赫梅利尼茨基。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6-14 22:44
            回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水路王军确由哥萨克团队与德意志雇佣步兵团组成,然而率领哥萨克团队的不是老巴拉巴什与克热乔夫斯基,而是一些姓名并未记载的军官。策反哥萨克团队的是一名叫菲洛拉•加拉利的人与其同伙,他们将军官们几乎尽数处死后带领团队消灭了德意志团队。菲洛拉•加拉利后来成为了赫梅利尼茨基手下一名重要的团队长。而此时的克热乔夫斯基还未参与对赫梅利尼茨基的战斗。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06-14 23:00
              回复
                我不认得啊,我叫李子(子李)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6-14 23:18
                收起回复
                  第一个差异的原因是为了强调波兰王军的覆灭是因为轻敌,派出兵力不足。而实际上,波托茨基的三路部队兵力构成是这样的:1、自己亲率五至六千人。2、水路部队六千册编哥萨克(史书并未记录,这里用的是小说中的数据,现在来看,该数据明显夸大,因为其不可能多于大统帅亲兵)、上千德意志步兵(也是小说数据,以下如为小说数据会刻意标出)。3、陆路包括两千五百册编哥萨克和一千五百余波兰皇家步兵,共四千人。以上三军加起来明显超过一万人,而赫梅利尼茨基刚从谢契起兵,手下只有扎波罗热起义军(虽然史书和小说均未给出明确数据,但肯定不会超过万人,理由很简单,谢契供养不起太多的人口),在兵力对比上明显波兰人占优。因此波兰人失败的原因绝不是轻敌,而是册编哥萨克人心不齐、王军临阵毫无斗志,致使战斗力过弱所致。在小说中,陆路王军的主力是两千翼骑兵(数据再一次明显夸大,实际上,大战役中的翼骑兵数量也未必能超过两千。如基尔霍姆战役中,冲垮对面一万八千人的瑞典步兵方阵的波兰翼骑兵只有一千而已。这种夸大主要是小说表现力的需要),而历史上则是一千五百皇家步兵和两千五百册编哥萨克,完全没有翼骑兵(只有大规模战役波兰才会派出珍贵的翼骑兵部队)。一千五百皇家步兵在哥萨克叛变后战力陡减,被迅速消灭。另外,驻守在科尔松附近的波托茨基亲兵也未曾主动出击,而是在获悉先头部队覆灭后,在撤退的路上被埋伏的赫梅利尼茨基部队全歼,大统帅就此被俘。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6-14 23:24
                  收起回复
                    可以看出,小说中力图营造波兰军队强大无比,但在兵力对比的绝对弱势上最终失败。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6-14 23:26
                    回复
                      第二个差异是小说与历史最大的差异之一,我估计诸位看过后一定会为此义愤填膺。这便是小说中的雅内梅与历史上的雅内梅的区别。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6-14 23:27
                      回复
                        此后的维谢辽维茨基并未再有较大的行动,其一旦将与哥萨克交锋便逃之夭夭。小说的译者前言中写到兹巴拉日攻防战使其一举成名,然而在现有的几部中文版乌克兰史书中并未出现相关记载。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6-14 23:52
                        收起回复
                          这个差异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显克维奇是为了塑造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达到振奋沉沦的波兰民族精神的作用。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6-14 23:54
                          回复
                            唉,本来以为内容不多的,现在来看,需要写的东西比想象的要多,明天,啊不,今天晚些时候再更吧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06-15 00:17
                            回复
                              支持楼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6-15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