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这些发展来看,观众不难想象故事的后续会是什么样的。祐子和美绪重复着搭纸牌的行动,麻衣的破坏行动则随着重复次数而递进升级。这时就需要某种变化来给这个故事收尾/推向高潮。
一个好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一男一女一枪的日常之5。为避免乐趣的损失,这里不剧透。日常之5的结尾揭示了某种程度的人物真相,使得“女——枪——男”的关系出现了双层的含义,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反转。然而这也不过是我们在第一页所见内容的一个变形。
日常之5体现的正是一种古典式的结构,戏剧的展开在动作和情境之间交替,一环扣一环,具有高度的决定性。
而搭纸牌这场戏,从前面的开端与发展来看,与第一卷的其它小故事没多少不同。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然而——
“轰!”的一下,前面辛苦搭建的三层“小高楼”就全毁了。我们甚至可以说,搭纸牌塔的行为和纸牌塔的毁坏正象征了结构的搭建和毁灭。不过这不重要。
灯的这一掉,蕴含了至少四层——对故事结构,对场景的功能性,对分格模式,对场景外区的一般用法——意义上的逆反。
故事上麻衣的破坏行动逐渐从间接、模糊到直接、明确,叙述上从一笔带过、缺少铺垫到直接强调、铺垫充足。普通的故事会用这条线做一变化来收尾,而日常竟然选择了让一盏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灯结束所有的冲突和悬念!
我们从故事的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不可能预料到这一变化,因为这盏灯在之前的任何时刻都不存在于结构里。
然而灯确实存在。
灯在哪里?它本来就是布景的一部分。
古典叙事里的布景是功能性的,它们只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叙事功能,满足情境和动作对它们的要求而存在。
在搭纸牌戏中,这盏莫名其妙的灯与动作和情境毫无关系。它独立存在,不与任何戏剧动作产生关联。
说挂着就挂着,说掉就掉。
当然最终我们知道这正是这场戏的核心设计,而其它一切都围绕它搭建。但在灯掉落的这一瞬间,它是突发的,偶然的,不可预料且不容置疑的,也就最终是真实的。
这盏灯,它不是一盏普通的灯。我们可以称它为一盏新现实主义的灯。
然而不仅止于此。
这盏灯,它虽然是像现实生活中的物件一般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存在,但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性又是非常模糊的。
分格带来的意外性不仅在于前面提到的叙述性质的转化,也不仅在于对分格模式的打破(前面屡次在一页的第一格和最后一格设置关键的节拍,上一页最后一格与下一页第一格构成一个节拍的前后件,用来连接翻页,而灯掉落却被设置在这一页的第三格,后两格被用来释放张力,这增加了意外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场景外区的利用。
完整浏览一遍这则短篇就会发现,在灯掉落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它!
而灯掉落以后,我们也只是看见分格展示了上方一无所有的空间,暗示灯曾经在那里。
我们看见了掉下来的灯,也看见了灯原来可能存在的空白处,但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一盏挂着的灯。
挂在天花板上的灯只存在于画框之外的空间,即场景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