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吧 关注:18,102贴子:823,896

俺来发个白话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来一起探讨一下声韵在诗词创作和效果的角度起到的作用,和为什么用声韵格律,这是交流学习,不是制造矛盾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互相沟通,思想心胸放开点,探讨中谁也不要形成个人意见,主旨就是互动和交流,谢谢诗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6-02 20:29回复
    希望众诗友捧场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6-02 20:32
    回复
      诗友们踊跃一点,指着大家顶贴那,别给我弄沉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6-02 20:50
      回复
        沟通交流长学问,希望跟诗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谢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6-02 22:07
        回复
          帮顶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6-02 22:50
          收起回复
            格律形成不是偶然的,应该也是自然和历史的选择,为了使诗更精炼,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所以前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才逐步形成固定的格律。浅见,权当顶贴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6-02 23:03
            收起回复
              我也别坐等诗友高论,说几句算是引玉之举吧,诚如品墨诗友所言,我稍微说详细一点,诗的字数就不说了,随着时代更移,律诗排律,古体古近体等也不断演化,到现在总结归纳一个大的规律,就是声韵 ,也就是平仄和句尾用韵。平仄的作用是为了读起来有抑扬顿挫和不拗口的艺术效果,细致分析还有阴平阳平入声字等说法。字尾用韵的作用是听起来有一种韵律的艺术和整体感效果,(换韵除外)入声字由于区域的不同,发音和声就有了很多变化,在那个时代那个区域,由于发声的不同就把他归纳进仄声字了,以上大概说的是诗词声韵的作用,诗友如有见解请一起交流,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6-03 00:04
              回复
                入声字就是个障碍,我是河北人,对入声字不太熟悉,我曾经用了很大的精力翻字典把所有的入声字都记录了下来,然后再背诵,记住之后才开始考虑年代和区域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现在,很多入声字的发声有了很大的变化,好多是原来上去声演化成现在的阴平或阳平,我回不到古代,依附韵是个很头疼的问题,以前把精力都投入到古代声韵上了,那还有精力考虑诗境,所以开始考虑了,当时的声韵发声是当时社会的语言文章表现方式,让我回到古代有点牵强附会,从小学习新华字典按此发声,所以就开始考虑了那些,主要是与时俱进的问题,古代的声韵和写作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就用了现代实用的声韵方法,后来听说这是新韵,心里高兴极了,所以现在无论作诗作词都用新韵,起到用韵的作用就行了,但还是由于区域的关系,有的地方一直沿用那些入声字,加上已经习惯了,本人不偏激认为我就是对或错,习惯就好,只是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希望诗友提出更好的见解,学习交流,揖首!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6-03 08:52
                回复
                  声韵也要考虑读后的效果,古声韵有好多字现在读起来拗口,学习古代声韵其实就是为了了解古诗词用韵和发声的问题,只是一个研究,若沿用本人觉得稍微欠妥,所以我用新韵,必要时为了扩展用字范围可以用邻韵补充,起到效果就行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6-03 10:44
                  回复
                    说是自己用新韵,其实还算不上,贴切一点说我根据的是普通话发声,韵尾起到作用就行了,但是平仄要按规则,也要有黏对拗救等,因为平仄是为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所以我都是考虑诗词的每个规则起到的作用才联系到与时俱进的,反过来说有条件用新韵却牵强附会的去用古韵,就像大陆人学港台,跟风时髦,我以为不可取,根据环境和条件运用最好,请方家指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6-05 08:47
                    回复
                      平水新韵各有好处,我的心得是构思时平仄适用那种就用那种。也叫投机取巧吧。但我的原则作平水韵时不会把用现代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字作尾韵,尽管这些字在平水韵里是同韵部的。好帖帮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6-07 20:14
                      收起回复
                        平水韵、新韵林林总总,议论了几十年,相信还会议论下去。


                        IP属地:江苏13楼2016-06-07 22:26
                        收起回复
                          我也说几句……
                          感谢楼主开这个贴、讨论声律音韵的变迁、顺带回复13楼的各位:
                          去年,我在本吧发过《客家赞》的专题贴,也许还有诗友记得……在贴中,叙述了客家的三次大迁徙(可百度)……从另一个的角度讲,这样的迁徙并不是仅仅是人口的迁徙,而是文化的迁徙!因为,客家人并非是由宗族组成,而是由最纯粹的汉民族组成(央视曾经报道过,在广东的阳江,还保留了传统中原古音,目前不过百位)。再举个例子,如果用普通话读明清小说,你会发现,有些俚语很难理解。但如果换成南方话,就不是问题了!为什么?只能解释为,北方口音并非汉民族的母语—虽然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排开别的来说,诗词是汉民族的特有文化产物!再举一例:贾平凹的《废都》大家不陌生吧,地道的陕西话,但作为南方人来读,也不费力。
                          在贴中,我还提到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中华文化沿黄淮向东同化、沿横断山向南产生异化!证据就是,为什么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贵州、四川?向交通不东,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方式趋同,于是产生融合。向南,高山林密,江河阻隔,交通不畅,相对独立稳定,保留古音、古代生活方式就会比较多吧!看看中国地图,“一江春水向东流”啊!
                          在民俗学上,已经把客家人称作了“次民族”而非民系、我想、应该说明问题了!
                          楼上的诗友说对了:古汉音就在广东、就在客家!遗憾的是,走出去的客家人太多,古音还留有几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6-09 01:41
                          收起回复
                            我个人习惯用平水韵,几乎从未用过新韵。因为我是两广人,觉得方言和古韵大多能对上,加之起初接触诗词时受古韵影响较大,平水韵用多了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习惯。但我觉得这是个人喜好和习惯问题,没什么好说的,这就好比打字输入法喜欢用五笔还是拼音一样。新韵有新韵的好,其优点就是比较符合当代口音,便于创作和诵读。而古韵则是一种传统与传承,一种情怀。孰优孰劣,并没有什么可争的。我喜欢用平水韵我就用平水韵,喜欢用新韵便用新韵也未为不可。况且口音自古以来始终在变,古今、地域差别都很大,没什么可说的。但我觉得既然接触诗词,难免要接触平水韵,毕竟古人写诗大多用平水韵,了解平水韵对读诗赏诗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个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6-09 12:24
                            收起回复
                              其实古代的韵律是由一个语言主体,综合其他而成,随着民族的分裂与融合,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诗词字数格式也随着情趣不断繁衍生发,而平仄格式成熟阶段之后一直岿然不动,究其原因在于这是符合抑扬顿挫节奏的艺术效果,而声韵很明显还未臻成熟(相对而言),因为他还在融合期,所以现在也是递进和转折时代,每个方言都是民族的,都是被尊重的,他就是一个表达方式而已,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认知的提高,有些语言习惯都会发生改变,这是这个客观发展规律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所以说我们也要有超前意识,学会吸收新的东西,明白了他的作用问题就解决了,希望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辩驳考证,学习交流,不本着厚此薄彼和存在区域矛盾的态度,宏观对待问题,希望大家开心就好,多谢大家的参与探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6-09 12: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