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符节台;汉代
汉代发兵有四种信物虎符、节、羽檄、诏书。
王朝设有符节台管理符、节、玺印。
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
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
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
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汉代的“发兵”,就是指汉王朝或地方郡、国对于军队的调动,主要是指中央对地方军队的调动。
这是军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却没有得到学者足够的重视,多数与军制研究有关的论著对它根本不提,少数学者对它所作的论述也极其简略,而且互不相同。
如宋代陈傅良说汉高祖刘邦时“材官骑士散在郡国,虎符与檄召而后来”1。
宋人钱文子说西汉“村官、骑士,非虎符不得辄发”。
其门人陈元粹说“兵皆散于郡国,有事,则以虎符、檄召而用之。
”2现代学者程树德说“汉时发兵须有虎符。
”3《中国军事史》说“发兵时,必须有皇帝的虎符和竹使符。
”4《中国军事史辞典》说“虎符,中国古代调发军队的一种信物”,“羽檄,汉代调发兵士的一种凭证。
例同虎符。
”5以上记述的互相歧异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迄今还从未有人将汉代“发兵”作为一个制度加以研究。
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准备对汉代的发兵制度作一初步的探讨,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正。
一汉代发兵的几种信物
汉代发兵的第一种信物是虎符。
《汉书》卷4《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携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师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
”同样的记载又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之《集解》及《后汉书》卷31《杜诗传》之李贤注。
又《资治通鉴》卷13,汉高后八年七月,胡三省注引“应劭曰”也基本相同。
可见,说汉代以虎符发兵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从史书中能找到大量以虎符发兵的例子。
应劭还说到了竹使符,是用竹制成,其形似箭,发给有关地方长官五枚,每一枚长五寸,上面用篆书写有“一、二、三、四、五”等字样。
《史记》卷10《孝文本纪》司马贞《索隐》引卫宏《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
”《后汉书》卷31《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卫宏与杜诗都将“发兵”与“征调”区别开来。
“发兵”是指军队调动,这是没有问题的。
“征调”是不是指军队调动呢?很可能不是,因为我们遍检两汉的史籍,没有发现一个以竹使符调兵的例子。
《隋书》卷11《礼仪志六》云“皇帝信玺,下铜兽符,发诸州镇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刺史,则用之。
”这虽然是说魏晋南北朝的情况,但应与汉制有继承关系,说得很明白,竹使符是中央为征召刺史等地方大臣而用的,与发兵无关。
所以,我认为,竹使符不是发兵信物,《中国军事史》将竹使符也看作发兵的信物,恐怕是不正确的。
汉代发兵的另一信物是节。
汉节是竹制,长七、八尺,约合现在的五尺至五尺六寸;节上装饰是旄牛尾,共有三重,颜色时有变化,最初为赤色,武帝时因戾太子矫节发兵,乃加黄旄于第一重之上,以示区别;王莽时似乎节旄皆黄,光武又恢复汉旧,直至中平二年,因为袁绍弃节,董卓又改节上黄旄为赤6。
汉代以节发兵的事例很多,如汉武帝建元三年派严助持节去会稽发兵以救东瓯7。
武帝元封三年十二月,济南太守公孙遂督两将征朝鲜,因楼船将军行动不及时,即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并命左将军麾下执楼船将军,兼并其军队8。
汉代发兵有四种信物虎符、节、羽檄、诏书。
王朝设有符节台管理符、节、玺印。
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
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
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
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汉代的“发兵”,就是指汉王朝或地方郡、国对于军队的调动,主要是指中央对地方军队的调动。
这是军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却没有得到学者足够的重视,多数与军制研究有关的论著对它根本不提,少数学者对它所作的论述也极其简略,而且互不相同。
如宋代陈傅良说汉高祖刘邦时“材官骑士散在郡国,虎符与檄召而后来”1。
宋人钱文子说西汉“村官、骑士,非虎符不得辄发”。
其门人陈元粹说“兵皆散于郡国,有事,则以虎符、檄召而用之。
”2现代学者程树德说“汉时发兵须有虎符。
”3《中国军事史》说“发兵时,必须有皇帝的虎符和竹使符。
”4《中国军事史辞典》说“虎符,中国古代调发军队的一种信物”,“羽檄,汉代调发兵士的一种凭证。
例同虎符。
”5以上记述的互相歧异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迄今还从未有人将汉代“发兵”作为一个制度加以研究。
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准备对汉代的发兵制度作一初步的探讨,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正。
一汉代发兵的几种信物
汉代发兵的第一种信物是虎符。
《汉书》卷4《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携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师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
”同样的记载又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之《集解》及《后汉书》卷31《杜诗传》之李贤注。
又《资治通鉴》卷13,汉高后八年七月,胡三省注引“应劭曰”也基本相同。
可见,说汉代以虎符发兵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从史书中能找到大量以虎符发兵的例子。
应劭还说到了竹使符,是用竹制成,其形似箭,发给有关地方长官五枚,每一枚长五寸,上面用篆书写有“一、二、三、四、五”等字样。
《史记》卷10《孝文本纪》司马贞《索隐》引卫宏《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
”《后汉书》卷31《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卫宏与杜诗都将“发兵”与“征调”区别开来。
“发兵”是指军队调动,这是没有问题的。
“征调”是不是指军队调动呢?很可能不是,因为我们遍检两汉的史籍,没有发现一个以竹使符调兵的例子。
《隋书》卷11《礼仪志六》云“皇帝信玺,下铜兽符,发诸州镇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刺史,则用之。
”这虽然是说魏晋南北朝的情况,但应与汉制有继承关系,说得很明白,竹使符是中央为征召刺史等地方大臣而用的,与发兵无关。
所以,我认为,竹使符不是发兵信物,《中国军事史》将竹使符也看作发兵的信物,恐怕是不正确的。
汉代发兵的另一信物是节。
汉节是竹制,长七、八尺,约合现在的五尺至五尺六寸;节上装饰是旄牛尾,共有三重,颜色时有变化,最初为赤色,武帝时因戾太子矫节发兵,乃加黄旄于第一重之上,以示区别;王莽时似乎节旄皆黄,光武又恢复汉旧,直至中平二年,因为袁绍弃节,董卓又改节上黄旄为赤6。
汉代以节发兵的事例很多,如汉武帝建元三年派严助持节去会稽发兵以救东瓯7。
武帝元封三年十二月,济南太守公孙遂督两将征朝鲜,因楼船将军行动不及时,即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并命左将军麾下执楼船将军,兼并其军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