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研究生联盟吧 关注:1,188贴子:3,022
  • 7回复贴,共1

“钱学森之问”的“十年之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0年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热议。10年已过,“钱学森之问”仍未破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养杰出人才,深层的问题和症结何在?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两会进行时》以及《E视界》栏目抛出的这些话题,引人深思。
弹指一挥,十年间我们已经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在这样的情形下,“钱学森之问”的“十年之痛”更令人感到痛彻心扉。为了破解这个令人窒息的心结,朝野各界人士殚精竭虑,纷纷提出各种建议与看法。


1楼2016-03-02 14:08回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毫无疑问,培养杰出人才,高等教育实乃关键所系,而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人才问题则是核心。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早已成为各界的共识,惜乎受制于种种因素,未能有效突破。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有效摒弃功利浮躁之风,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让“大师”辈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把眼光转向近代德国大学的崛起之路,或许不无借鉴价值。


    2楼2016-03-02 14:09
    回复
      寻根溯源,德国大学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拜拿破仑所赐。两百年前,盛极一时的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居德意志众多邦国之首的普鲁士自然没能幸免。德国大诗人海涅曾如是说:“拿破仑呵了一口气,就吹掉了普鲁士。”大败之后,痛定思痛,国王威廉三世说了这样一番话:“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3楼2016-03-02 14:09
      回复
        在“教育立(兴)国”思想指引下,教育家洪堡出任内政部教育文化司司长,推动了柏林大学等一批近代大学的诞生。与之同时,洪堡还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三原则。为了指引大学教师进一步静心从事教学和科研,他又提出了“科学五原则”: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仅仅是第二位的,而对真理进行的自由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心无旁骛,才能醉心科研。


        4楼2016-03-02 14:09
        回复
          除了确立大学的办学原则和基本精神之外,还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比如确保教授享受社会中上层的生活待遇,严把大学教师的准入关,强调要有献身科研的精神,学生的学习有充分自由,可以到任何一所大学里去学习,绝不存在任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级别限制……


          5楼2016-03-02 14:10
          回复
            于是,大学成了学习和研究的乐园,随之德意志人迅速居于世界科学的领先地位,甚至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前期一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涌现了高斯、哥德巴赫、赫茨、普朗克、爱因斯坦、伦琴等一大批科学巨匠,而德国的崛起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6楼2016-03-02 14:10
            回复
              诚如德国史专家李工真教授所言,类似德国这种集中力量办大学可称为“国兴科教”模式,其特点在于用“专制”方式实现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国兴科教”模式或许与我们的国情不无相通之处。事实上,当年几度留学德国的蔡元培先生在入主北大期间亦曾有过尝试,短短几年,便使北大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7楼2016-03-02 14:10
              回复
                清华已经宣布建成国际一流大学。真不要脸。380亿。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就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7-01 2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