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区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是西汉时期的都城,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范围总面积75.02平方公里,其中汉长安城城址区面积54.81平方公里;建章宫遗址区面积9.38平方公里;礼制建筑遗址区10.8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汉长安城城址区36平方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汉长安城内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城西墙外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1] 群。长乐宫位于城东南角,未央宫遗址现有多座夯土台基耸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桂宫位于未央宫的北边靠近城的西墙,西城外的建章宫遗址保存下来的遗迹甚多,如北阙、凤阙、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阁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见。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未央区境内, 西为皂河,东为团结水库(汉城湖),遗址周边有渭、泾、灞、沣等多条河流,大尺度的历史环境包括南部的秦岭和北部的渭北台塬景观体系。得益于历代王朝与遗址区群众的倾力保护,历经2200多年整体格局完整保存至今,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2] 城内的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城西墙外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1] 群。长乐宫位于城东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围夯筑宫墙,墙基宽20米,周长1万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宫墙的四面有门。宫内的殿址破坏严重。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平面方形,四面有夯土宫墙,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2150米。未央宫遗址现有多座夯土台基耸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部最高处达15米。桂宫位于未央宫的北边靠近城的西墙,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四面有夯土宫墙,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现存于夹城堡村东的夯土高台,可能是桂宫的明光殿基址。西城外的建章宫遗址保存下来的遗迹甚多,如北阙、凤阙、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阁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见。武库遗址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平面为横长方形,四面有夯土围墙,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0米,内有库房基址7处,出土一批铁兵器和铜兵器。南郊的礼制建筑群遗址,以汉辟雍和王莽九庙遗址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辟雍遗址,平面外圆内方。中间为一座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夹室,四边有四堂。这组中心建筑外围方形夯土墙,每边长235米,基宽1.8米,四面辟门,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围墙外边为圜水沟,直径约360米,周长1156米,宽2米,深1.8米,沟壁砌砖。圜水沟与四门相对处又各有一小水沟围绕。此组建筑建于汉平帝元始年间。王莽九庙遗址,共发现12座建筑基址。1~11号建筑基址为一组,外边围绕每边长1400米的方形夯土墙。12号建筑基址另为一组,位于南墙的外侧中部。这12座建筑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中心是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外有近方形的围墙,墙的四面辟门。出土的石础上有“始建国”年号,其位置和规模,都与《汉书·王莽传》所载的“王莽九庙”相符。在汉长安城内外还发现汉代制陶、铸钱、冶铸等作坊遗址,如城西北角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带,发现烧造陶俑和铸铁的作坊遗址;未央宫北的石渠阁遗址,城东阎新村附近的离宫遗址,城西建章宫范围内的好汉庙、窝头寨,城东南的老君殿、枣园村,昆明池南沧浪河畔的西赵村,城东清明门外等处,都发现有汉代的铸钱作坊遗址;直城门附近则出土有制造兵器的陶范;在城西南角墙外约300米处还出土了铜锭10块。(1)城墙,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最高处残高近10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周长约25。7公里。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3] (2)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遗址,东西150米,南北70米 ;(5)少府遗址,东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7)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10)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100米;(12)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13)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汉高祖七年(前200)建未央宫。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汉长安城遗址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个宫殿组成。
城址选择西汉和隋、唐三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在汉唐之间,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以及西汉末的新莽、两汉之际的更始帝刘玄、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赤眉军汉长安城遗址结构图、黄巢、李自成等短暂立都于此。隋唐长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其西北侧,位置相距很近。这两处城址实际依托着同样的区域地理条件,即它的区域位置,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西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这两处城址中间,间隔有一块微微隆起的高坡,名为龙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桥一带,东至浐河岸边。西汉以前,秦朝都城咸阳,位于渭河北岸,由于渭河的阻隔,不便向东和向南发展,所以秦朝将城区向渭河南岸扩展,陆续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宫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宫,还有一座兴乐宫,即坐落在龙首原上[1] 。汉都长安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灭楚后,最初计划建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张良等人建议,认识到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定都关中。当时秦朝宫室已经多遭项羽焚毁,只能暂时居住在秦朝旧都栎阳。同年后九月,刘邦决定首先修复兴乐宫,并改名为长乐宫,以此为基础,兴建都城,取用当地一个乡聚的名称,名为长安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建成,朝廷百官由栎阳徙入长安。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长乐宫西侧兴建未央宫。未央宫和长乐宫东西并立在龙首原上,是汉长安城中的两座主要宫室,汉朝帝后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动,主要在这里进行。以后城中修筑的其他宫室都在这两座宫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这两座宫室,显然是有意利用龙首原的地势以显现帝王的威仪;同时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长乐宫由一系列建筑构成,整座宫室规模很大,宫内的主要建筑是长乐宫前殿,东西近50丈,进深约12丈;另一所重要建筑为长信宫。西汉诸帝仅刘邦常居长乐宫,从惠帝开始直到平帝,以后历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宫,而将长乐宫作为太后的寝宫。长信宫即皇太后在长乐宫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也是前殿,其规模与长乐宫前殿大体相当,东西50丈,进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汉武帝时重新整修未央宫,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筑,并改造原有宫殿,将未央宫前殿改造成以木兰为栋,文杏为梁,金铺玉户,重轩镂槛[1] 。长安城城垣长安城城垣,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开始兴建,前后进行几次,到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垣周回60里左右(汉里),城高3丈5尺,四周各开三座城门,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环绕。南面由东向西依次为:覆盎门(杜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由南向北依次为章门、直门、雍门;北面由西向东依次为:横门、洛门、利门;东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宣平门(东都门)、清明门、霸门。由于是先建宫殿居宅后围城垣,里面有建筑物的限制,外面西侧又有泬水限制,秦汉时的渭河河道也比现在要偏南许多,紧逼着汉长安城城区,在北侧也限制着城墙的修筑,所以汉长安城的城墙除东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当时城中宫殿所占的面积还不到一半,有相当大一部分民居。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在未央宫北面增修高祖时草创的北宫,并新建有桂宫、明光宫等宫殿群,占去城中大部分空间,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域只剩下很小一部分。布局汉长安城内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说法,详细情况,现在还无汉长安城遗址法复原,但可知街道布局与宫殿的平面布局一样,都不够规整。文献记载汉长安城的一般居民区共划分为160个里,但流传下来的里名总共只有十几个,现已无法一一复原。在长安城北面的横门东西两侧,设有九个市进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门外也设有市,城南还有专门交易书籍的“槐市”。三大发展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在城垣外面有三个大的发展。即在城西和城南分别修筑建章宫和明堂,在城西南开凿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宫建在未央宫西侧,周回30里,规模比长乐、未央两宫都大,高可俯视未央宫,有凌空阁道,跨越城墙,连通未央宫。明堂是礼制建筑。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是一个大型人工湖泊,周回40里左右,占地300多顷。开凿昆明池本是为训练水军,客观上却成为汉长安城的一座大型水库。上林苑本是秦朝设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汉武帝三年(前138年)大幅度扩展上林苑后,其范围周袤300余里,苑内建有大量亭台楼阁,布满珍禽奇兽,名木异草,汉朝皇帝秋冬季节都要在苑中射猎[1] 。日益凋敝汉武帝以后,长安城中再没有大规模的兴建,一直维持着原来的规模。经过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无数次战争动乱,长安城日益凋敝残破。虽然在北周时期,还沿用汉长安城作为都城,但由于历时过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不易修复,同时龙首原北侧,逼近渭河,范围狭促,难以扩大城区规模,而龙首原南侧,地形开阔高爽,从南山引水方便,于是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便决定在龙首原南侧,另建新都。
汉长安城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以陶质砖瓦建材的数量最多,还有铁器、铜器、石器、金属货币等。各个建筑遗址内部都发现有大批的建筑材料,如绳纹板瓦、筒瓦、脊瓦,云纹瓦当,长乐未央、长生未央、长生无极与天无极、千秋万岁等文字瓦当,回纹方砖、方格纹方砖,素面长条砖以及圆筒形陶水道、陶井圈,石柱础等。铁兵器有刀、剑、矛、戟、镞、铠甲等;铁工具有斧、锛、凿、锤、釜等。铜器有、鼎、钫、锺、釜及铜戈、铜镞等。出土的货币有马蹄金、麟趾金和汉半两、五铢及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货布、货泉、布泉等铜币。未央宫西北边的一座工官官署遗址内,出土3万多片刻字的骨签,内容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进之器”的记录,是研究西汉经济、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档案资料。汉长安城及城内宫殿遗址,曾出土大量建筑材料、汉俑、简册、秦汉封泥等珍贵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最美不过苍井空,最帅不过小空城。~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未央区境内, 西为皂河,东为团结水库(汉城湖),遗址周边有渭、泾、灞、沣等多条河流,大尺度的历史环境包括南部的秦岭和北部的渭北台塬景观体系。得益于历代王朝与遗址区群众的倾力保护,历经2200多年整体格局完整保存至今,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2] 城内的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城西墙外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1] 群。长乐宫位于城东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围夯筑宫墙,墙基宽20米,周长1万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宫墙的四面有门。宫内的殿址破坏严重。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平面方形,四面有夯土宫墙,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2150米。未央宫遗址现有多座夯土台基耸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部最高处达15米。桂宫位于未央宫的北边靠近城的西墙,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四面有夯土宫墙,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现存于夹城堡村东的夯土高台,可能是桂宫的明光殿基址。西城外的建章宫遗址保存下来的遗迹甚多,如北阙、凤阙、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阁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见。武库遗址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平面为横长方形,四面有夯土围墙,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0米,内有库房基址7处,出土一批铁兵器和铜兵器。南郊的礼制建筑群遗址,以汉辟雍和王莽九庙遗址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辟雍遗址,平面外圆内方。中间为一座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夹室,四边有四堂。这组中心建筑外围方形夯土墙,每边长235米,基宽1.8米,四面辟门,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围墙外边为圜水沟,直径约360米,周长1156米,宽2米,深1.8米,沟壁砌砖。圜水沟与四门相对处又各有一小水沟围绕。此组建筑建于汉平帝元始年间。王莽九庙遗址,共发现12座建筑基址。1~11号建筑基址为一组,外边围绕每边长1400米的方形夯土墙。12号建筑基址另为一组,位于南墙的外侧中部。这12座建筑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中心是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外有近方形的围墙,墙的四面辟门。出土的石础上有“始建国”年号,其位置和规模,都与《汉书·王莽传》所载的“王莽九庙”相符。在汉长安城内外还发现汉代制陶、铸钱、冶铸等作坊遗址,如城西北角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带,发现烧造陶俑和铸铁的作坊遗址;未央宫北的石渠阁遗址,城东阎新村附近的离宫遗址,城西建章宫范围内的好汉庙、窝头寨,城东南的老君殿、枣园村,昆明池南沧浪河畔的西赵村,城东清明门外等处,都发现有汉代的铸钱作坊遗址;直城门附近则出土有制造兵器的陶范;在城西南角墙外约300米处还出土了铜锭10块。(1)城墙,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最高处残高近10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周长约25。7公里。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3] (2)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遗址,东西150米,南北70米 ;(5)少府遗址,东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7)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10)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100米;(12)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13)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汉高祖七年(前200)建未央宫。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汉长安城遗址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个宫殿组成。
城址选择西汉和隋、唐三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在汉唐之间,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以及西汉末的新莽、两汉之际的更始帝刘玄、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赤眉军汉长安城遗址结构图、黄巢、李自成等短暂立都于此。隋唐长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其西北侧,位置相距很近。这两处城址实际依托着同样的区域地理条件,即它的区域位置,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西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这两处城址中间,间隔有一块微微隆起的高坡,名为龙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桥一带,东至浐河岸边。西汉以前,秦朝都城咸阳,位于渭河北岸,由于渭河的阻隔,不便向东和向南发展,所以秦朝将城区向渭河南岸扩展,陆续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宫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宫,还有一座兴乐宫,即坐落在龙首原上[1] 。汉都长安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灭楚后,最初计划建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张良等人建议,认识到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定都关中。当时秦朝宫室已经多遭项羽焚毁,只能暂时居住在秦朝旧都栎阳。同年后九月,刘邦决定首先修复兴乐宫,并改名为长乐宫,以此为基础,兴建都城,取用当地一个乡聚的名称,名为长安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建成,朝廷百官由栎阳徙入长安。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长乐宫西侧兴建未央宫。未央宫和长乐宫东西并立在龙首原上,是汉长安城中的两座主要宫室,汉朝帝后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动,主要在这里进行。以后城中修筑的其他宫室都在这两座宫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这两座宫室,显然是有意利用龙首原的地势以显现帝王的威仪;同时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长乐宫由一系列建筑构成,整座宫室规模很大,宫内的主要建筑是长乐宫前殿,东西近50丈,进深约12丈;另一所重要建筑为长信宫。西汉诸帝仅刘邦常居长乐宫,从惠帝开始直到平帝,以后历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宫,而将长乐宫作为太后的寝宫。长信宫即皇太后在长乐宫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也是前殿,其规模与长乐宫前殿大体相当,东西50丈,进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汉武帝时重新整修未央宫,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筑,并改造原有宫殿,将未央宫前殿改造成以木兰为栋,文杏为梁,金铺玉户,重轩镂槛[1] 。长安城城垣长安城城垣,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开始兴建,前后进行几次,到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垣周回60里左右(汉里),城高3丈5尺,四周各开三座城门,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环绕。南面由东向西依次为:覆盎门(杜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由南向北依次为章门、直门、雍门;北面由西向东依次为:横门、洛门、利门;东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宣平门(东都门)、清明门、霸门。由于是先建宫殿居宅后围城垣,里面有建筑物的限制,外面西侧又有泬水限制,秦汉时的渭河河道也比现在要偏南许多,紧逼着汉长安城城区,在北侧也限制着城墙的修筑,所以汉长安城的城墙除东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当时城中宫殿所占的面积还不到一半,有相当大一部分民居。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在未央宫北面增修高祖时草创的北宫,并新建有桂宫、明光宫等宫殿群,占去城中大部分空间,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域只剩下很小一部分。布局汉长安城内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说法,详细情况,现在还无汉长安城遗址法复原,但可知街道布局与宫殿的平面布局一样,都不够规整。文献记载汉长安城的一般居民区共划分为160个里,但流传下来的里名总共只有十几个,现已无法一一复原。在长安城北面的横门东西两侧,设有九个市进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门外也设有市,城南还有专门交易书籍的“槐市”。三大发展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在城垣外面有三个大的发展。即在城西和城南分别修筑建章宫和明堂,在城西南开凿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宫建在未央宫西侧,周回30里,规模比长乐、未央两宫都大,高可俯视未央宫,有凌空阁道,跨越城墙,连通未央宫。明堂是礼制建筑。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是一个大型人工湖泊,周回40里左右,占地300多顷。开凿昆明池本是为训练水军,客观上却成为汉长安城的一座大型水库。上林苑本是秦朝设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汉武帝三年(前138年)大幅度扩展上林苑后,其范围周袤300余里,苑内建有大量亭台楼阁,布满珍禽奇兽,名木异草,汉朝皇帝秋冬季节都要在苑中射猎[1] 。日益凋敝汉武帝以后,长安城中再没有大规模的兴建,一直维持着原来的规模。经过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无数次战争动乱,长安城日益凋敝残破。虽然在北周时期,还沿用汉长安城作为都城,但由于历时过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不易修复,同时龙首原北侧,逼近渭河,范围狭促,难以扩大城区规模,而龙首原南侧,地形开阔高爽,从南山引水方便,于是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便决定在龙首原南侧,另建新都。
汉长安城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以陶质砖瓦建材的数量最多,还有铁器、铜器、石器、金属货币等。各个建筑遗址内部都发现有大批的建筑材料,如绳纹板瓦、筒瓦、脊瓦,云纹瓦当,长乐未央、长生未央、长生无极与天无极、千秋万岁等文字瓦当,回纹方砖、方格纹方砖,素面长条砖以及圆筒形陶水道、陶井圈,石柱础等。铁兵器有刀、剑、矛、戟、镞、铠甲等;铁工具有斧、锛、凿、锤、釜等。铜器有、鼎、钫、锺、釜及铜戈、铜镞等。出土的货币有马蹄金、麟趾金和汉半两、五铢及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货布、货泉、布泉等铜币。未央宫西北边的一座工官官署遗址内,出土3万多片刻字的骨签,内容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进之器”的记录,是研究西汉经济、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档案资料。汉长安城及城内宫殿遗址,曾出土大量建筑材料、汉俑、简册、秦汉封泥等珍贵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最美不过苍井空,最帅不过小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