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学吧 关注:52贴子:82
  • 3回复贴,共1

物质超体积分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物质超体积分布》
——自然科学统一理论
<科 学 宣 言>
人们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物质及其密度观念,是根据物体在被观测时的实体特征、和比重现象的存在,所形成的主观错觉。在事实上,原子内部隐含的巨大能量,就已经表明了原子是一种高密度的能量聚集体,而并非是高密度的物质个体,真正使物体产生重力和动力学效果的内在因素,是物体中的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传统物理学中的质量概念,实际上是针对物体中的原子数量来提出的,在原子不能被确定为最终的本源物质之前,原子的数量,是不能代表物体中的物质量度的。直接用有生有灭的原子,来代表物质实体,导致了物质可生可灭、和能量可以脱离物质载体的错误观点,它不仅使自然界失去了存在的物质根据,而且丢失了真空这一最基本的物质领域。凡是以物质密度及其质量概念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这一根本性的认识转变过程中,被重新理解。
目录;
1、真空--人类认识的空白
2、理论概念
3、导论
4、自然前提
5、自然规律及其现象
一、 真空:人类认识的空白
一切可见或可探测之物的个体特征,都是通过它们所在的背景空间来体现的,相比之下,由于背景空间不是人们直接关注的认识对象,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当人们的认识随着探测能力的提高,深入到微观领域中的粒子层次上时,与这些微观粒子相区别的背景空间,在常规理解上就被认为是没有粒子的真空,真空的原有含义,就是指不包含可探测粒子的空间区域。但在理论逻辑上,它不排除在真空中,有未探测到的更为基本的微观粒子存在的可能性。真正的最小实物粒子个体特征的显现,必然要以空无一物的虚空为背景空间,因为这样的背景空间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人们便无法探测到最小实物粒子的个体特征。当人们以自己的探测能力为根据,将物质实体的存在范围,仅仅限定在可探测到的微观粒子方面时,人们就会去失真空这一最基本的认识领域。
直到现在,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仍然是漂浮于真空之中的彼此孤立的可探测粒子,这些有生有灭的可探测粒子,以不生不灭的物质实体的身份,代表着自然界中的全部物质量,剩下的真空领域,就只能被认为是不包含物质的虚空区域,传统物理学中的物质密度及其质量概念,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古老的自然观念基础之上的。当初,牛顿在提出质量概念时,人们普遍认为宏观物体,存在着一种恒定不变的基本组成单元,即德莫克利特假设的原子,这种原子是存在于虚空之中的,并且通过在同体积的虚空中所含有的原子数量,来体现出宏观物体在物质密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物质密度概念的成立,是以原子来代表不变的物质实体、和原子存在于虚空之中为前提条件的,这样的前提条件,在当时还仅仅是一种只被传统观念所接受的纯粹的理论假设,它没有任何可靠的事实根据。现在的科学事实已经证明,构成宏观物体的原子,是一种有生有灭的微观粒子,它已经不能代表恒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来对传统观念中的物质密度概念提供支持。真正不变的物质实体,仍然隐藏在有生有灭的微观粒子背后、及其背景空间之中。
原子(指氢原子)是宏观物体的基本组成单元,在逻辑关系上,应当是根据原子的固有属性,来确定宏观物体的基本属性,即宏观物体在事实上是存在着物质密度的不同,还是存在着能量密度的不同,应当取决于原子本身,究竟是高密度的物质个体、还是高密度的能量聚集体。但是,人们原初的认识过程,是从宏观领域向微观层次逐渐深入的,对于在微观层次上各种粒子的认识,就不可避免的要携带在宏观层次上的认识经验。如果所携带的在宏观层次上的认识经验,包含着因观测能力的局限性所作出的主观错误判断,那么,被携带的错误的认识经验,就会被强加到微观粒子之上,原子被认为是一种独立于真空之中的高密度的物质个体,就是在这样的逆向认识过程中,人们根据宏观物体的实体特征、和比重现象的存在,先认为宏观物体具有物质密度的属性,然后据此认定组成宏观物体的原子,是一个高密度的物质个体的。但在事实上,原子无论被认为是高密度的物质个体、还是高密度的能量聚集体,由原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都会保持固有的运动规律,它们所具有的动力学效果,是不会随着人们对原子固有属性认识的不同而改变的。宏观物体比重现象的存在,只能说明宏观物体的重量,同宏观物体内所含有的原子数量成正比,它并不能证明原子本身是高密度的物质个体,或宏观物体比重的存在,是由宏观物体在物质密度上的不同所引起的。传统物理学中的质量概念,实际上只能指宏观物体所含有的原子数量的多少,而不能指物质在量度上的多少,用尚不清楚的原子来代表物质实体,只是前人所作出的一种理论假设,它不排除原子不是物质实体的可能性。同样,传统动力学在数理描述上的成功,也不能证明原子本身的固有属性,原子仍然存在着“物质个体”和“能量个体”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可能。
原子释放能量的现象,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原子内部隐含的巨大能量的存在。如果此前人们已经知道宏观物体或其中的原子,所具有的动力学效果,是由原子内高密度的能量所决定的,那么,对于原子释放能量的现象,人们就会认为是原子内高密度存在形式的能量,向原子外低密度能量形成的快速转变,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就不会被认为是可生可灭的,能量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完全脱离物质载体的物理因素。物质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是人们在坚持传统质量概念的情况下,所能给出的唯一的解释,而原子释放能量、和能量聚集为原子的过程,实际上已经表明了原子,始终是以高密度的能量形式 而存在的,继续将以高密度的能量形成而存在的原子,理解为高密度的物质个体,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原子本身并没有被证明是一种高密度的物质个体,它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始终是以一种习惯性的认识而被普遍接受的。当原子内部隐含的巨大能量被发现时,人们就应当放弃传统物理学中的物质密度及其质量概念,而不应当以物质可生可灭、和能量可以脱离物质载体,为理论牺牲的代价。如果是这样,人们就应当会看出,传统物理学中的质量概念,并没有深入到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它所描述的可探测粒子,事实上都是以高密度的能量形式而存在的,这些可探测粒子所存在的背景空间,才是确定物质量度的基本物质层次。暗物质与暗能量,不是与传统物理学理论相区别的物质与能量,而是传统物理学理论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真正的物质,和由这种真正的物质所承载的空间本底能量。
波动性,是一切可探测粒子的共同特征,在进一步思考可探测粒子产生波动的深层次原因时,人们就会联想到光在空间中传播时,也具有的波动现象,这意味着能使可探测粒子产生波动的动力,是遍布于整个自然空间的,而并不是可探测粒子才具有的。光和电磁波的高速传播现象,不仅表明真空中充满着物质载体,而且这些物质载体还具有着极高的振动频率,以致光和电磁波,才会出现这样的传播特征。人们之所以不敢轻易地认定真空中是充满物质的,是因为传统物理学中的质量概念,已经将自然界中的全部物质量,都局限在可探测的微观粒子之上,对于物质量度为零的真空领域,认为其中存在着物质,会被认为是叛道离经的。即使在有关电和磁的许多现象,都需要真空中存在物质才能解释时,人们也没有跨越雷池半步。在传统的物理学观念中,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需要经过实验来证明,才会被认可的,由于在真空中未能探测到实物粒子所具有的个体特征,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真空中必然有物质存在,但是,对于这种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的认识结果,人们也是难以公开提出的。以实验来判定客观事实的传统惯例,同样也导致了人们在基本的真空问题上止步不前,这是人们将自己的实验所具有的探测能力的有限性,强加给自然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暗物质,是无处不在的本源物质,暗能量,是由本源物质所承载的空间本底振动能量,两者是构成自然空间的基本组成成分,它们的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实验或探测能力的,实验不能证明不包含可探测粒子的真空,是空无一物的虚空。以原子和虚空所代表的传统自然观念,会随着人们对分布于真空中的物质及其能量的认识,而得到彻底地改变。一切自然现象、和物理学所发现的规律,都必将会在真空中找到最终的原因。爱因斯坦曾经预言:真正的大统一理论,将由完全不拘束于传统认识模式的在我们看来是外行的人所完成。霍金于1997预言:根本的自然法则,将会在20年内出现。——2015年12月29日


1楼2016-01-04 00:32回复
    理论全文请搜标题。


    3楼2016-01-04 00:34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5-28 17:18
      回复
        等考完试,这些书都要看看


        IP属地:河南5楼2016-08-20 1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