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吧 关注:661贴子:5,962
  • 15回复贴,共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2-30 02:31回复
    黄巾起义时,臧霸从属陶谦,击破贼众,拜为骑都尉。后来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一带,自成一方霸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2-30 02:33
    回复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
      曹操在兖州时,以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皆叛。后来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命刘备起行往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向刘备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指曹操)存命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王霸之道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愿将军为我辞却这个命令。」刘备便以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地向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而你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孤之所愿。」于是皆以徐、毛二人为郡守。后来曹操与袁绍相拒,而臧霸数以精兵投入青州,所以曹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能专心应付袁绍。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
      曹操破袁谭于南皮,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遣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道:「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当时东州扰攘不止,而臧霸等执正匡义,征暴伐虐,清定海岱,其功莫大,于是皆封列侯。臧霸因功拜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
      臧霸与于禁讨昌豨于东海,昌豨降,为于禁引用法令所诛。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
      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再算上前讨昌豨之功劳,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时为下邳令,臧霸敬异武周,常到其舍作客。后来武周部从事总詷不法,武周得其罪,被收监查究,但臧霸却不嫌弃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2-30 02:35
      回复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
        张辽讨陈兰时,臧霸既与于禁征梅成,于禁中伪降计,成得以率其三千余与陈兰汇合于灊山。后引军别遣至皖,讨伐孙权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遣兵以迎臧霸,臧霸与韩当军战于逢龙,韩当又遣兵袭臧霸于夹石,均被臧霸击破之,臧霸然后还屯舒城。孙权遣数万人乘船屯于舒口,分兵往救陈兰,但闻知臧霸军在舒城时,立即遁还。臧霸引军乘夜追赶,将及天明,行百余里,向孙权军前后夹击。孙权军窘急不堪,不得上船,蹈水而逃者甚众。于是孙权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破之。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臧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同为前锋,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至,见江水增涨,敌船稍进,将士皆不安。张辽便欲退走,臧霸阻止张辽道:「主公(指曹操)明于利钝,怎会牺牲我们呢?」至明日,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以臧霸之言告诉曹操。曹操对臧霸加以赞扬,拜为扬威将军,假节。曹操破孙权江西营,获都督公孙阳。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
        臧霸从讨孙权,先登入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后孙权徐详告降,曹操还师,便留臧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臧霸先登破居巢应是发生于这年,而不是发生于讨韩当前,因为没有其他史料证明曹操曾于此前已破居巢。)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魏略》曰:「臧霸遣别军在洛。」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2-30 02:38
        回复
          【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
          曹丕即王位时,臧霸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徐州诸军事。曹丕践阼后,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考《公卿上尊号奏》碑,臧霸是徐州刺史。曹植是年夏写的《求祭先王表》云徐州臧霸,可见他未移驻青州。)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2-30 02:41
          回复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
            臧霸与曹休讨吕范,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京口),烧攻城堑,杀略数千人。被征为执金吾,其位特进。每有军事要务,曹丕都常咨访臧霸。《魏略》说:「臧霸又名奴寇。曹**时,臧霸所部领的军众及青州之兵,以为天下将乱,大都鸣鼓擅自离去。曹丕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臧霸向曹休道:「国家不肯听从臧霸而已!若能借我步骑万人,我必能横行于江表。」曹休告诉曹丕,曹丕便疑说臧霸之军先前擅自离去,如今却竟意壮如此!于是东巡,趁臧霸来朝而夺其兵。」此语与本传大异。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2-30 02:41
            回复
              【公元227年后】明帝太和年间
              明帝曹睿即位后,增臧霸邑五百户,并前三千五百户。不久逝世,追谥曰威侯。其子臧艾嗣任。《魏书》称臧艾「少以才理称,为黄门郎,历位郡守。」臧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死后谥恭侯。其子臧权嗣任。臧霸前后有功,封其子三人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臧霸其中一子臧舜,字太伯,为晋朝散骑常侍。《武帝百官名》称臧舜「才颖条畅,识赞时宜」。【公元243年】齐王正始四年
              臧霸得享从祀於曹操庙庭。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2-30 02:42
              回复
                加精鼓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2-30 20:56
                收起回复
                  楼主不更了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02 11:09
                  收起回复
                      一、曹**后的洛阳动乱
                      就当时形势而言,吴、蜀虽然实力较小,但已经过多年整合,内部不存在问题。而曹魏不同,曹魏本来内部矛盾就比较深,曹操一死,许多矛盾立刻表面化了,如《晋书*宣帝纪》说:“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
                      首先是青州兵。曹操起家,主要依赖的,就是被他收编的青州黄巾余部,但是这帮人到底是强盗出身,虽随曹操多年转战,仍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曹操也不见得完全信任他们——以上所列曹魏主要将领中,居然没有一个是出身于青州黄巾!这和曹军的兵力构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曹操在洛阳去世后,青州兵引发了一场骚动,其中又涉及到了臧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云:“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臧霸所部是青徐人,也多是收编的黄巾余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时,臧霸也同时收编了徐州黄巾,《臧霸传》云:“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於徐州……”这和曹操的情况是一样的。由于这两支军队本是同源,所以洛阳的青州兵逃走的时候,臧霸所部的徐州兵,也一起逃走了。
                      对于曹丕来说,这是形同叛乱的行为。但此时他一方面要应对鄢陵侯曹璋对他继统合法性的挑战(《贾逵传》云:“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另一方面,他又要稳定天下人心,还要准备篡汉,对此只好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
                      《贾逵传》注所引用的《魏略》很能说明问题,“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徐宣传》则云:“或言易诸城守,用谯沛人。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曹丕说徐宣是“社稷之臣”,不是说这话的本意对,而是说徐宣明白必须安抚人心的现实。
                      话虽如此,但这样的情况下,曹魏政权不能不重用谯沛人,前述曹仁同志一下子增加了两千户食邑,接掌南线全军指挥权(《曹仁传》:“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但一时的权宜之计,不等于曹丕对该行为的认同——请同学们记住,古往今来,任何对最高权力的挑战,都是会得到最激烈的反馈的。


                    13楼2016-01-02 16:49
                    回复

                        对于曹魏的内部问题,孙刘心里当然都很明白。刘备敢于倾国而出攻击东吴,就是料到了曹**后曹丕还很要花些时间来处理这些事务,无暇打击蜀国;而陆逊当然也明白,曹丕肯定会以攻击东吴为借口进行佯动——若他手里的东吴主力陷到三峡里去了,曹丕在东线的佯动也完全可能变成真正的攻势。事实上,当曹丕接到臧霸渡江取胜的捷报后,确实也一度由“驿马诏止”变为了“诏敕诸军促渡”,所幸陆逊及时回防,曹丕看占不到便宜,才真正撤军。而刘备也能看到这一点,《陆逊传》引《吴录》云:“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而曹丕的佯动,也令吴、蜀两国清醒过来,迅速调整心态,重新结成了联盟。
                        正因为三国的智者都能比较清楚地预测明天,所以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这才刚刚开始。
                        所以,诸葛亮、陆逊、司马懿们才能够在历史的星光下,上演那伟大的篇章。
                        当最明亮的星陨落的时候,不要为他叹息,正是这往来代谢,才成就了古今。当你讴歌那璀璨夺目的光芒时,也请不要忘记了茫茫天幕上那些不显眼的小角色,每一颗划过黑暗的流星,都在述说着故事。
                        能读出来什么,就看你自己了。


                      16楼2016-01-02 1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