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品集的大忌是纠结
不要追求一次就做到完美,先做一版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改。
给自己看的作品集
作品集是对自己学习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应该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作品集费时费力,不要一开始就幻想做一本高大上的作品集。
只有不断改不断练习,才能掌握一定的制作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才能加深对自己作品的理解。这一点乍听之下很荒谬,但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汇报完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设计,就以为是自己的表达能力差。但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你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作品,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给别人看的作品集:求学或求职。不具体说区别了。
应主要展现3点
1、基本建筑素养
这个短期内无法提高,小到线型指北针功能流线,大到设计水平直觉美感。其实所有的建筑训练都是在训练直觉。你问有些建筑大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也说不清,他就是觉得这样顺眼,该这样。这跟一个本科生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顺眼该这样完全不一样。大师几十年对功能、形式、关系的推敲使他们具备了这样一种直觉和敏感,可以在第一眼就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虽然很可能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2、逻辑
可以短期提高。即上面提到的想清楚,说清楚。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概念,逐渐发展深化最后变成一个复杂的建筑。排版也有相应地逻辑顺序。有人说好的作品集应该像一部电影,起承转合,讲个好故事。清楚比酷炫重要。
3、态度
一个项目你有没有认认真真的做,其实真的一目了然,比你想象的要明显的多。很奇怪,一张图可能看不出来,但当一套平立剖diagram渲染模型排出来的时候,工作量高下立判。你在这个项目上花的每一秒,都不会辜负你。和其他所有事一样,态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考察标准。至于新颖的概念,学生阶段基本是不可能有的。由于学习深度不够,加上和建造产业的严重脱节,学生是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去反思建筑的发展趋势的。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你的概念很新颖呢?在这里推荐一个网站,叫:someone has built it before。对,看名字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吧。不过也不用灰心,连自负如赖特看到老子关于空间的论述也伤心了好长时间。谁让咱们晚生了几千年呢?
具体制作
战略合作伙伴:InDesign
最大的好处是方便修改,可持续。你的作品集就是一本书,而不是几本书的拼凑,所以风格要统一。风格包括版式,字体,用色等。我自己喜欢大图全出血,字体用KievitOT,颜色尽量少,黑白灰或单色。不同页也应有呼应,善用原位粘贴。项目数量不要太多,5,6个差不多了,而且需有详略。多的项目可以放在一页“其他项目”中,一张图配一段介绍就够了。项目类型最好展示不同规模。但是小住宅这种如果做的不细就不要放了。还要有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如单元式,单一大体量,mix-use等。为使逻辑清楚,最好一页只讲一个内容。图不要排太满。页数无限制,我觉得80页左右差不多。找工作的work sample 10到15页。有人会在最后放一些美术、摄影等才艺表演,这个有没有关系不大。国内一般都喜欢放个玉照。美国一般不放。
需要展现的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项目信息,简介,场地,概念,分析图,平面,立面,剖面,节点大样,渲染,模型照片等。应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来进行取舍。旨在表达该项目的特色。
大概是这些吧。举个例子简单讲下:
第一页,全出血模型照片+序号+项目信息。展现全局,给人第一印象。
在整本作品集中,可以较明显的提示上一个项目的结束下一个项目的开始。照片可以是自然光或灯光,注意表现阴影。
也可以是渲染。第二页,项目背景信息。然后是一个抽象空间的研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画了几个小分析图。第三页,接下来又是几个空间的研究。第二个加入具体的功能,第三个再细化,第四个加入材料的表达。第四页,一层平面+总平模型加局部室内渲染。
第五页,二三层平面+剖面+局部渲染。展示局部的渲染最好采取人视点高度。最后的一组渲染也暗示了项目结束。整个过程大概是从全局到局部的顺序。
不要追求一次就做到完美,先做一版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改。
给自己看的作品集
作品集是对自己学习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应该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作品集费时费力,不要一开始就幻想做一本高大上的作品集。
只有不断改不断练习,才能掌握一定的制作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才能加深对自己作品的理解。这一点乍听之下很荒谬,但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汇报完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设计,就以为是自己的表达能力差。但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你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作品,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给别人看的作品集:求学或求职。不具体说区别了。
应主要展现3点
1、基本建筑素养
这个短期内无法提高,小到线型指北针功能流线,大到设计水平直觉美感。其实所有的建筑训练都是在训练直觉。你问有些建筑大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也说不清,他就是觉得这样顺眼,该这样。这跟一个本科生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顺眼该这样完全不一样。大师几十年对功能、形式、关系的推敲使他们具备了这样一种直觉和敏感,可以在第一眼就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虽然很可能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2、逻辑
可以短期提高。即上面提到的想清楚,说清楚。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概念,逐渐发展深化最后变成一个复杂的建筑。排版也有相应地逻辑顺序。有人说好的作品集应该像一部电影,起承转合,讲个好故事。清楚比酷炫重要。
3、态度
一个项目你有没有认认真真的做,其实真的一目了然,比你想象的要明显的多。很奇怪,一张图可能看不出来,但当一套平立剖diagram渲染模型排出来的时候,工作量高下立判。你在这个项目上花的每一秒,都不会辜负你。和其他所有事一样,态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考察标准。至于新颖的概念,学生阶段基本是不可能有的。由于学习深度不够,加上和建造产业的严重脱节,学生是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去反思建筑的发展趋势的。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你的概念很新颖呢?在这里推荐一个网站,叫:someone has built it before。对,看名字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吧。不过也不用灰心,连自负如赖特看到老子关于空间的论述也伤心了好长时间。谁让咱们晚生了几千年呢?
具体制作
战略合作伙伴:InDesign
最大的好处是方便修改,可持续。你的作品集就是一本书,而不是几本书的拼凑,所以风格要统一。风格包括版式,字体,用色等。我自己喜欢大图全出血,字体用KievitOT,颜色尽量少,黑白灰或单色。不同页也应有呼应,善用原位粘贴。项目数量不要太多,5,6个差不多了,而且需有详略。多的项目可以放在一页“其他项目”中,一张图配一段介绍就够了。项目类型最好展示不同规模。但是小住宅这种如果做的不细就不要放了。还要有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如单元式,单一大体量,mix-use等。为使逻辑清楚,最好一页只讲一个内容。图不要排太满。页数无限制,我觉得80页左右差不多。找工作的work sample 10到15页。有人会在最后放一些美术、摄影等才艺表演,这个有没有关系不大。国内一般都喜欢放个玉照。美国一般不放。
需要展现的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项目信息,简介,场地,概念,分析图,平面,立面,剖面,节点大样,渲染,模型照片等。应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来进行取舍。旨在表达该项目的特色。
大概是这些吧。举个例子简单讲下:
第一页,全出血模型照片+序号+项目信息。展现全局,给人第一印象。
在整本作品集中,可以较明显的提示上一个项目的结束下一个项目的开始。照片可以是自然光或灯光,注意表现阴影。
也可以是渲染。第二页,项目背景信息。然后是一个抽象空间的研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画了几个小分析图。第三页,接下来又是几个空间的研究。第二个加入具体的功能,第三个再细化,第四个加入材料的表达。第四页,一层平面+总平模型加局部室内渲染。
第五页,二三层平面+剖面+局部渲染。展示局部的渲染最好采取人视点高度。最后的一组渲染也暗示了项目结束。整个过程大概是从全局到局部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