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价差策略,一直是期权交易高手的必备利器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什么是日历价差策略以及它背后的交易逻辑和影响策略盈亏的关键因素。
日历价差策略又分为买入日历价差(Debit Calendar Spread)和卖出日历价差(Credit Calendar Spread)。买入日历价差是指卖出近月期权合约并买入相同行权价相同标的资产的远月期权合约,并持有该组合至近月期权合约到期,做平仓了结。策略名称中的日历主要指的是该策略利用的是两个不同到期日的期权合约。之所以称之为买入,主要是因为构建该策略一般需要支付权利金。相应的,卖出日历价差策略则意味着收取权利金。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日历价差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举个例子,假设标的资产价格是100,隐含波动率为30%并维持不变,无风险利率为3%。我们预期短期内价格没有大的变化,仍保持在100左右,并准备构建一个买入日历价差的策略,即卖出1个月到期的平值看涨期权获得3.5的权利金和买入2个月到期的平值看涨期权付出5.12的权利金。我们的净权利金支出为1.62,组合的到期盈亏图如下: 图为买入日历价差到期盈亏
很明显,该策略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如果后市标的资产的价格低于95或高于105,那么投资者面临的最大亏损为全部权利金,即1.62。但如果后市标的资产是在95到105之间,该策略会出现盈利,且最大的盈利为1.33,即82%的收益。
乍一眼看上去,交易日历价差似乎只需要把握好行情的走向,让近月期权安全过期即可。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即隐含波动率。到期时不同的隐含波动率将会给我们头寸损益带来不同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当隐含波动率维持在30%不变时,该策略的盈利区间为96至105,最大获利率为82%。当隐含波动率下降至20%时,该策略的盈利区间为99至101,缩小近3倍,最大获利率也降至11%。当隐含波动率上升至40%时,盈利区间扩大至93到109,扩大近2倍,最大获利率增至150%。很明显,隐含波动率的变化对日历价差的盈亏有巨大的影响。 图为日历价差到期盈亏和隐含波动率的变化
隐含波动率对日历价差盈亏的影响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如果您买入日历价差,即卖出近月的看涨期权,买入远月的看涨期权,您是既做空波动率又做多波动率。由于远月的正Vega敞口比近月的负Vega敞口要大,买入日历价差是有正的Vega敞口。因此买入日历价差等于是做多隐含波动率,卖出则相反。
因此,在交易日历价差时,不光要考虑行情,还要考虑隐含波动率的变化,不能顾此失彼。
日历价差策略又分为买入日历价差(Debit Calendar Spread)和卖出日历价差(Credit Calendar Spread)。买入日历价差是指卖出近月期权合约并买入相同行权价相同标的资产的远月期权合约,并持有该组合至近月期权合约到期,做平仓了结。策略名称中的日历主要指的是该策略利用的是两个不同到期日的期权合约。之所以称之为买入,主要是因为构建该策略一般需要支付权利金。相应的,卖出日历价差策略则意味着收取权利金。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日历价差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举个例子,假设标的资产价格是100,隐含波动率为30%并维持不变,无风险利率为3%。我们预期短期内价格没有大的变化,仍保持在100左右,并准备构建一个买入日历价差的策略,即卖出1个月到期的平值看涨期权获得3.5的权利金和买入2个月到期的平值看涨期权付出5.12的权利金。我们的净权利金支出为1.62,组合的到期盈亏图如下: 图为买入日历价差到期盈亏
很明显,该策略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如果后市标的资产的价格低于95或高于105,那么投资者面临的最大亏损为全部权利金,即1.62。但如果后市标的资产是在95到105之间,该策略会出现盈利,且最大的盈利为1.33,即82%的收益。
乍一眼看上去,交易日历价差似乎只需要把握好行情的走向,让近月期权安全过期即可。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即隐含波动率。到期时不同的隐含波动率将会给我们头寸损益带来不同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当隐含波动率维持在30%不变时,该策略的盈利区间为96至105,最大获利率为82%。当隐含波动率下降至20%时,该策略的盈利区间为99至101,缩小近3倍,最大获利率也降至11%。当隐含波动率上升至40%时,盈利区间扩大至93到109,扩大近2倍,最大获利率增至150%。很明显,隐含波动率的变化对日历价差的盈亏有巨大的影响。 图为日历价差到期盈亏和隐含波动率的变化
隐含波动率对日历价差盈亏的影响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如果您买入日历价差,即卖出近月的看涨期权,买入远月的看涨期权,您是既做空波动率又做多波动率。由于远月的正Vega敞口比近月的负Vega敞口要大,买入日历价差是有正的Vega敞口。因此买入日历价差等于是做多隐含波动率,卖出则相反。
因此,在交易日历价差时,不光要考虑行情,还要考虑隐含波动率的变化,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