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三句诗行吧 关注:74贴子:2,127

三句诗(微型诗)的创作与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个人浅见,仅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谨请各诗友积极参与创作、赏析及讨论,推动三句诗发展及完善。部份资料引自网络,未及详查,失误之处谨请指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01 20:23回复

    (一)三句诗的立意
    立意,是确立作品思想与感情的指向,即作品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或感情。诗文讲究立意,立意精美,创设意境和情境才有章可循,规范思路,激发灵感,先声夺人。三句诗(所有诗歌)立意不可落入俗套。你想,别人都知道,都想到的东西你写出来谁还稀罕?别看论坛上又吹又捧地,那不是真实表态,都是干送人情,图个人气,真正研究起来就不能沽名钓誉,自欺欺人。作品要出彩,就要多角度切入,奇思妙想,平中见奇,出其不意。
    巫金余[香港]《墙头草》“用尽整个族群的臂力/毅然/把春天扎在高墙上”苍山一画先生这样评说: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人们常引以喻指和嘲讽那些立场摇摆、随声附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往往与民族的心理积淀、文化背景有关。这首《墙头草》在立意上故意悖反人们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思维定势,颠覆传统文本寓意,因而让人耳目一新。‘把春天扎在高墙上’,灵动之语也!它让人们对春天和青草产生美好的遐想!由此可知,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可以是多角度的,甚至可以是对立的。如对竹的评价,有人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也有人说“未出土时犹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无所谓对与错,只是认知角度或价值取向不同而已。再如凡夫的《陀螺》1、忙得团团转 /还不是为了自立; 2、一点皮肉之苦 /算是鞭策和鼓励 ;3、抽的再狠/我也不会妥协;4、生命在于运动 /不倒才是硬道理;5、为了生存 /这点事还摆不平;6、快站起来 /不打不成器的东西; 7、头重脚轻的家伙 /看你能晃多久;8、在那里摔倒/就在那里爬起。紧扣陀螺运转的特点,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立意,顾及了立意整体性。何谓立意的整体性呢?就是说,有的题材,一两句话根本说不清楚,需要从多侧面来刻画。因此,此时的立意就非常讲究,要尽量全面,力争把全部的内涵说出来;要互相呼应,就是力求对称起来,增加美感。你看,这8个方面,有的是它自己说,有的是旁人说;有的用自立,有的用站;有的用抽,有的用打;而且,把古体七律的因素也兼顾一下,押韵起来,是不是就令人回味呢?再加上富有哲理的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就比较形象的将一个个陀螺印到读者心中,以引起共鸣。当然,这几首读起来理性有余,意象不足,虽然运用了拟人、比喻、双关、反诘等修辞方法,但描绘终归不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01 20:34
    回复
      再如,有关“祭父”的诗文相当多,祭父的形式虽无奇不有,人们也司空见惯。祁国的《祭父》微型诗却别开生面。“我拿起电话/没拨任何号码/轻轻地喊了一声爸爸”。说来文字平淡无奇,电话谁没有打过?可谁又打过这样的电话?这样的内容放在这个题目的语言环境里,立意陡然突兀起来。正如苍山一画先生所评:这首诗没有曲折的构思,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平静的陈述语气叙述着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平常行为,但是让人觉得它的每一个字都燃烧着情感的火焰。也正是这“不经意”,说明作者这种平常行为已是一种情感驱使下的必然行为,因而更是感人至深。在这首诗面前,任何的矫情都必须退避三舍,任何的藻饰都将黯然失色!
      微型诗的炼意,关键在于选准事物和感悟事理,事物的特征、特性和涉及的事理是多方面的,更加人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各不同,作者就要首先考虑把作品的主旨确立在什么方位,选定范围和目标。最好是大家人人关心,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定位后,就借助原型说开来,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点此说彼,将意象或扩大,或缩小;或抬高,或降低;或以偏盖全,瞒天过海;或攻其一点,暗渡陈仓等等。通过描绘各意象,组合成一副完美的意境。让读者能感受到,又若即若离。见又不见,闻所未闻,思之有理,心悦诚服。
      说到炼意,还有一个灵感问题。人们常说“思如泉涌”或“江郎才尽”,都是说人们创作灵感的兴奋和消失。无灵感时,熟视无睹;灵感闪现,欣然命笔。我们看别人的精美诗文,常赞不绝口,拍案称奇:“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层意思?”就是说,同样熟悉的事物,未触发你的灵感火花,别人却大放光芒。灵感是思维的导火索,如同电脑密码,密码点破,继而豁然开朗。灵感不是凭空就有的,它是人们认知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感悟和思考的瞬间体验。“没有想到这层意思”就是没有悟出事物本身的内涵,灵感或者还在休眠之中。所以,写作者要勤观察,多思考,细品味,巧联想,说不定什么时候灵感会出现,于无声中听惊雷。而思想懒汉恐怕是不容易得到灵感的,也永远提炼不出一个好的主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01 20:39
      回复
        三、微型诗的语言技巧
        微型诗篇幅精短,文字了了,却能瞬间激发读者的情感振奋,甚至大彻大悟。原因不仅仅在于微型诗字字矶珠,更赖于其长情短发,一语中的,耐人回味。动之情,晓之理,过目不忘。一首好的微型诗,往往是通过为数不多的意象创设感人的意境,我们简直可以把微型诗比作美术作品中的人体艺术,乍看赤裸裸的司空见惯,细琢磨竟是美术作品的极致。微型诗集中了诗之所长,高度凝炼、精粹的反映社会生活。自由体的微型诗,可以说就是剔除了其他要素的单纯意境的标准化造型。“凝炼、精粹”不仅指立意,更是对语言技巧的要求。
        语言技巧是指诗歌创作中语言表达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一般如:象征,对比,比兴,衬托,悬念;拟人,夸张,比喻,排比,对偶,反语,双关,反诘,通感等,以及行文的排列和句读的定夺。
        微型诗要求语言一定精炼准确,创设意境要形象灵动,情境要极度到位,达到投一石而激千层浪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作者字斟句酌,潜心推敲,借助语言技巧获得新意和深意,进而感动读者。三句诗并不是朦胧诗,不是意境欲朦胧,用词愈偏僻愈艰涩愈好,也不是把长句割裂回车凑三行即妥。我们坚持朴实中蕴含深意,灵动中妙趣横生,精短中余味悠长,闪烁中撼动人心的创作和评鉴底线。
        语言技巧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故弄玄虚,夺人耳目,而是要匠心独到,别具一格的创设意境和情境,使其水到渠成,锦上添花。即使同一题材,同一位作者,由于作品的立意不同,写作的定位不同,把握事物的闪光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不同,运用的语言技巧就不尽相同。语言技巧运用得恰如其分,将会使意境清晰明朗,熠熠生辉;情景动人心弦,一鸣惊人。
        如写故乡之类的诗很多,凡夫的几首这样写:《过故乡》“匆匆折叠故乡的山水/装上西行的列车/情思洒了一路”;《老家》“砍下一截城里的繁华/植入老家的土地/一定会长得山明水亮”;《乡情》“装满锅子旱烟/猛抽一口/还是家乡那个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创设意境与情境,运用比喻,夸张,通感等修辞方法,注意了语言技巧的运用。怎样使语言技巧运用得恰如其分呢?视具体情况而定,“文无定法”罢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01 21:14
        回复
          首先应把握所写内容的内涵,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将抽象具体形象化,将哲理情感化。如凡夫的《儿子》“挑着太阳/担着月亮//晚霞铺满老娘的呼唤”.意在写年轻人生活的艰辛和母子间的相互牵念,就用夸张和视角转移的方法来处理。《残年》“将落日塞进灶膛/熬尽苦难的岁月”则用夸张和拟物描绘风烛残年的苦痛。其次,让诗活起来,有生命力。这就要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如《诗人》“拔下自己的羽毛/做一个简陋的小窝/孵出些唧唧喳喳的文字”运用了拟物,还注意了动词、形容词和象声词的使用,才达到了醒人耳目的效果。再次,微型诗篇幅精短,行数字数都有相对的要求,这就给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提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文字提炼一定要“稳、准、狠”,即稳妥,准确,不惜修改舍弃。
          微型诗创作中,由于作者的立意角度和语言技巧各异,便会出现作品的情理侧重差别。有的重于抒情,有的重于说理。微型诗的抒情的确是不易把握的,难得洋洋洒洒、痛快淋漓。想用有限的文字激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感情,产生雷霆万钧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它只能引发读者瞬间情感的火花,并在火花闪现的顷刻,触发心灵的颤动,以至余波经久不息。不要小瞧这瞬间的火花,同样光辉灿烂,动人心弦。抒情诗大都借景或托物,并不直抒胸臆。通过对原型景物的描绘和渲染,寄情于景,托情于物。其中滋味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获得美的愉悦。如:老李飞雪的《客在异乡》:“夜半几声犬吠咬破梦境/乡愁喷涌而出/溅湿趴在窗口的那弯瘦月'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成功。全诗要写客在异乡的游子那种思乡之苦,作者浓墨重彩的描绘特定的景物:夜半犬吠,乡愁喷涌,溅湿瘦月。虚实相映成趣,明知言过其实,却又不觉荒唐,反而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诗中的动词用得尤为巧妙:“咬破','喷涌”,“溅湿”,“趴”,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激发了感情的升华。
          三句诗创作中,大家一不小心就写成哲理诗,难怪不少人认为,三句诗不宜抒情,只适合写哲理诗。其实,让三句诗健康地向抒情方面发展,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01 21:18
          回复
            抒情类的三句诗常用一些语言技巧,《客》诗中就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哲理诗是大家熟知的一类三句诗,闪烁着智慧火花。作品往往由事物或事件的某方面的特征,特性或现象入手,或一针见血,或旁敲侧击,或热嘲冷讽,或请君入瓮等等手法以物寓理,以事寓理。这种哲理诗,常常选取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意象,结论虽说不上石破天惊,却也让人出乎意料,或别开生面,不得不心悦诚服。如余薇野的诗:《赤橙黄绿青蓝紫......》不是虹,是人脸!一针见血的道破世事的险恶。顾城的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柳笛的诗:《枝头》繁华落尽/孤零零地/举着一串空荡荡的日子。指出过度奢侈的繁华将意味着冷落。凡夫的《手术刀>哪里有隐患/就在哪里下手.以物寓理,指出解决问题应抓住主要矛盾。
            无论抒情还是哲理,都必须在创设意境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技巧,才不至于苍白无味。
            另外,三句诗还常常扩大词语的外延,偷换概念等等。在语言的表达上,尽量多一些幽默,诙谐或讽喻,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01 21:22
            回复
              4、自由体三向诗。只要求具备诗素这一基本要素即可,所以这一类三句诗最多,比比皆是。<蚯蚓>拼命的钻营/竟未想到/为人做饵.《端海泼墨》端海泼墨/扯来今世五丈云/狂书天翻地覆。《过故乡》匆匆折叠故乡的山水/装上西行的列车/情思洒了一路.
              平时,大家说的三句诗,一般都是指自由体微型诗,其实应该是狭义的说法,忽略了其它类型的三句诗。
              人们还以其他的标准分类,如: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分为三句叙事诗,三句抒情诗,三句哲理诗等;以涉及的文体为标准,可分为三句小说诗,三句散文诗,三句寓言诗等。无论如何分类,它们的基本要素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相互交叉的部分,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不同形式。
              三句叙事诗,即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三句诗。如:冯异的《饥饿》“八亿人民,十年中/只吃了/八个样板戏”。凡夫的《乡路》“沿着小河是弯弯的乡路/我挑着太阳担着月亮/黄昏的风送来老娘的呼唤”。
              三句抒情诗,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如:张绍民的《房租》“在娘身上十个月/我一生也交不起这房租/母亲给了我最为美好的人生空间”;凡夫的《那晚有月亮》“你没有在身旁/天上那颗好大的相思泪/淹没我的心房”。
              三句哲理诗,以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如:秋原的《影子》“一万个影子也叠不起一毫米的高度”;凡夫的《陀螺》1、“生命在于运动/不倒/才是硬道理”2、“忙得团团转/还不是为了坚强的站立”。
              三句小说诗,大致具备小说要素。如:郁汀的《村头》“古槐树下人们端着碗/咀嚼一个寡妇的情事/昨晚帮工的二狗从她家醉醺醺走出”;凡夫的《庄稼汉》“镰刀挥散朝雾/山梁上壮汉挺身扶起二寡妇/二嫂你看一亩两亩三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01 21:53
              回复
                六、三句诗与格言及其它
                请看下面几段文字:1、《陀螺》“生命在于运动/不倒才是硬道理”;2、《智斗》“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3、《考试》“分分/学生的命根”;4、《人前背后》“门缝里看人/高山上点灯/各有不同;5、《春》"雪化了/流出一个亮丽的春”。我们都不能说是好的微型诗。1是格言型,是由两条名言演化组成;2、3是熟语型,借大家耳熟能详的熟语说明道理;4是歇后语型,除歇后语的点子外没有什么新意;5倒是微型诗,不过多少人已经说腻了,拾人牙慧罢了。还可以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说明我们有些写手创作中忽略了三句诗与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的区别,有必要讨论一番。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宋史•吴玠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在内容上它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因此,格言与谚语、名言、警句、箴言等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精练语句,都可以称为格言。而名言则大多数出于名人之口。警句就是劝戒,警告别人的话.只是谚语来源于民间无名氏之口,或经众人加工而成,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规律和道理的句子。如“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前一部分说完后,停顿后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无论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都能给人智慧,启人思考,但就诗歌的角度讲,却不是一回事,尤其是三句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01 22:13
                回复
                  三句诗是微型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微型诗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一般诗歌的所有特性,另外加了篇幅和字数限制罢了。它注重意境和语言技巧,甚至还要有和谐的节奏及铿锵的音律韵律。而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就不能满足这么多语言效果,所以它们就都不属于三句诗。尽管它们与三句诗有许多相近之处,如语言都要简洁,语意都要深刻,富于一定的哲理性和趣味性,但是,它们区别于微型诗的根本在于抛却了意境。它们没有将哲理和智慧蕴含在意境中,将理念转化为情境,将直白的说教脱俗于形象的感悟。微型诗要求“朴实中蕴含深意;灵动中妙趣横生;精短中余味悠长;闪烁中撼动人心”。而对于格言、警句、熟语、歇后语、谚语等来说就相差甚远。有些人创作的三句诗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了格言熟语的形式,借以增强诗的感染力,岂知非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连三句诗最起码的要求都忽略了。还有人惯于抄袭或加工人们熟知的语句,如上文4的例子,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另外,也有人把三句诗写成对事物诠释性的语句,或公布谜面的游戏。凡此种种,都有悖于三月诗,是创作的误区,应规范到紧扣意境写诗的轨道上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01 22:19
                  回复
                    再次,三句诗中的哲理诗和寓言诗也应重在描绘。这种类型的三句诗,一不小心就写成警句或广告语,但警句或广告语不能算是三诗。如:“发展,才是硬道理。”“你来吃饭,我才有饭吃”(饭店)。凡夫的《轮胎》这样写“憋足这口气/天不会塌下来”。意在告诉人们:坚持就是胜利。却模仿人的自语或相互间的鼓励,针对轮胎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就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另外,三句诗并非字数愈少,语意愈朦胧愈显精美。本来三句诗的体例篇幅就限制了内容的铺陈和张扬,不可能让读者通过简短的文字信息获取波澜壮阔和经久不息的情感起伏,如果我们刻意的臆造,独词或独字成诗,往往不能收到力举千钧的最佳效果。
                    三句诗创作与鉴赏
                    三句诗古而有之,提出由八十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在全国(重庆、四川、山东为基地)展开研究与创作,至今二十五年了,尤其网络平台的出现给三向诗带来勃勃生机。我们庆贺,欢欣鼓舞!但高兴之余,再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三句诗应再向精、美、纯的方向发展。质量,是三向诗的生命线。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轻易成功的。三句诗的推进和发展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还要靠论坛和纸刊。自开辟中国论坛以来,人气很旺,召集了许许多多的三句诗爱好者和探索者,除了“乐”的成分之外,大家都在积极地尝试和探索三句诗的为文之道,上乘作品层出不穷。《诗海淘金》----华文微型诗精品500首等微型诗专著及《中国微型诗》刊的连续出版就是微型诗,更是三句发展道路上的一面面旗帜。
                    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大家都在摸索,偏颇和不足总不可避免,如有些诗友不小心就把三句诗写成警句,箴言,格言形式;有的过于注重文字技巧,甚至不惜混乱逻辑,莫名的加大语言跨度,致使文字晦涩,表意不清;更多的立意不明,意境不清,平铺直叙,玩弄三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文学领域的追求和探索遥无止境,不少的人对微型诗的研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虽然各有千秋,实则大同小异,基本达成共识。比如三句诗的体例确定在除题目外只允许不多于三行正文,全文字数控制在30字以内为宜等。这些约定是直观的,好掌握。在内容与技巧方面就不好规定,究竟什么样的才是三句诗?什么样的不是?是否三行体的文字都是微型诗?创作和鉴赏三句诗应把握哪些要点?等等。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2-01 22:35
                    回复
                      三句诗也是诗,再加了篇幅和字数的限制。因此提出三句诗创作与鉴赏的四项原则,供诗友们参考探讨,这就是:“朴实中蕴含深意;灵动中妙趣横生;精短中余味悠长;闪烁中撼动人心”。
                      说起来这几条要求,并不是专门针对三句诗的,也适用于一般的诗歌,只不过了突出“精短”“闪烁”罢了。前两句的要求等同于其他类型的诗歌,强调了诗的立意、意境,情境及语言特色;后两句特指三句诗,虽“精短”并非无意象,并非无哲理,并非无情感,并非无余味,并非不能激发读者理智的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闪烁”指三句诗创设的意境和情境,虽然不一定壮阔或达到绕梁三日的效果,但同样要求得读者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朴实中蕴含深意”,是说三句诗在构思和语言上,要走大众化的道路,雅俗共赏,好学,易记,便于交流。朴实,并不是语言直白,内容庸俗,更不是口水式的白话,空话,大话,假话。这种朴实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而不是直白的翻版复制生活。朴实中通过对意象的生动刻画与描述,载以或沉重,或轻松,或豪放,或婉约,或通达,或曲折,或玲珑剔透,或坚韧厚重的意境,融入作者或喜悦,或哀伤,或恬静,或寂寥,或张扬,或压抑,或风风火火,或苍苍凉凉的情境。那种直白的表达,如“发展才是硬道理”,决不是诗歌的语言,尽管有哲理性,现实性,指导性,也很大众化。倒是“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有几分诗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2-01 22:43
                      回复
                        “灵动中妙趣横生”,是说诗的意境和语言要讲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灵动,指作品具有鲜活的质感,动感,立体感和外张力,而不是刻意的刁钻,故作姿态的耍弄花样。来自生活中的题材要经过精心的梳理或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可一踹而就。作者在感悟事理的基础上,要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善于联想和想象,善于选取准确的字眼和词汇恰如其分的表达,并且能够将意象描绘的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和可感性。语言注意趣味性,幽默感和征服力。绝不是刻意的追求什么技巧,玩文字游戏,哗众取宠,似是而非。构思要合乎逻辑,技巧要平中见奇,即使达不到拍案惊奇的程度,也应让人叹服,有“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呢”的感觉,读来给人留下莫名的快感或沉思。
                        “精短中余味悠长”,大凡诗歌都讲究留有余味。一首好诗,读后往往让人激动不已,荡气回肠,余音绕耳。微型诗虽然精短,也要耐品,给人爱不释手,情不可抑的美感。不要只考虑作者自己的心态,一吐为快。要琢磨读者的感受和意志反应,直接一点就是注意效果。能得到强烈的共鸣,能让读者品味中回味余香,便是微型诗的上品。不要生怕别人不明白,“竹筒里倒豆子",读者一览无余,结果索然无味。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品味和思维空间。在相当有限的文字里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看作者的功力修养了。
                        “闪烁中撼动人心”,那就绝不是故弄玄虚或无病呻吟。无可讳言,微型诗的思想情感火花是非常短暂的,这闪烁的一瞬,应该是作者和读者心灵的激烈碰撞。而粗制滥造的微型诗不要说动人心弦,让人反而恶心,是不会给人美感,令人振奋的。只有以骨作笔,有血有肉,收则若游丝,张则如密网的三勺诗才能灵犀通心。
                        总之,创作和鉴赏微型诗的要点在于作品是否能够成功的运用描绘,叙事,抒情,说理,并把握好语言技巧。
                        愿诗海里更加大含金量,愿三句诗创作的路子愈走愈宽,直达光辉灿烂的诗歌殿堂,成为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12-01 22:58
                        回复
                          后记:本人才疏学浅,仅对诗歌有点偏好,犹其对三句诗更为喜欢,因此在诗歌的微型诗中又特别将三句(行)诗提来,对三句诗的概念并不一定全面,许多均借鉴甚至套用了微型诗的概念,欢迎大家补充及探讨。至于三句诗与微型诗以及诗歌的关系,相信诗友已经明白,这里就不赘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12-01 23:15
                          回复
                            @临淮关城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4-12-01 2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