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历代民族分布、人口迁移与土地开发
一定数量人口为改变居住地而进行的一定距离的迁徙谓之人口迁移。它是区域开发的过程和人文现象空间扩散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过程。
(1)中国历史人口迁移与区域土地开垦趋向
第一,游牧民族向中原内迁。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羯、氐、羌等族大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渗透到黄河流域。辽宋夏金元时期,尤其是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大量内迁中原,甚至江南地区。 第二,汉族人口由北向南和由西趋东迁移。中原广大人民由于黄河流域战乱和少数民族入侵大量向长江流域迁移。中原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分别是:两晋之际、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
第三,中原人口由内地向边疆迁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封建中央政府为开发边疆,充实边防,不断迁徙内地人民到边疆地区,如秦朝对匈奴作战夺取河套地区后迁徙内地居民到这里发展生产,政府越族后迁徙内地居民到这里,促进了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人民自发的向边疆地区迁徙,如唐朝末年,许多中原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四,中国人逐渐向海外迁移,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向南洋地区迁移并为那里的开发做出了巨大共享。
(2)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一是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即汉族居住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差异:以长城——祁连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为界域,即司马迁《史记》中提到的农牧界限:龙门——碣石——山西中部——河北北部——秦皇岛。
二是汉族居住区内部的南北差异。南北人口居住地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人口的比例:
年代 北方著籍户口比例 南方著籍户口比例
西汉元始二年 81% 19%
唐贞观十八年 45.4% 54.6%
天宝元年 55.5% 44.5%
北宋初年 40% 60%
元代 10% 90%
明嘉靖年间 29% 71%
安史之乱是重要的界限。战乱前北方保持过半数的优势,战乱后南方超过50%,并始终保持了优势。汉初4700万的北方人口最高数字,一直保持到清中期,说明北方人口发展缓慢。从漕粮看, 唐安史之乱前,漕粮主要来自北方,乱后则来自南方,如北宋开封年需550万石,南方占72%,末期达到90%。北方人口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北方地区长期遭受战乱,二是自然环境恶化,三是南方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