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米兰吧 关注:2,983,241贴子:88,848,880

米吊最近都在看北平无战事 脑洞开了吗 我来给你们讲讲孔雀东南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不给看


IP属地:江苏1楼2014-10-28 11:02回复
    本剧中建丰同志下达的代号孔雀东南飞任务中,两个关键人物为代号焦仲卿的方孟敖和代号刘兰芝的梁经伦。然而,夹在他们中间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便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秦罗敷。我猜想,刘和平必定对孔雀东南飞有所研究。‘秦罗敷’便是何孝钰和谢木兰这两个女人。


    IP属地:江苏2楼2014-10-28 11:08
    回复
      我还以为你要讲五里一徘徊那个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10-28 11:13
      收起回复
        大家都学过孔雀东南飞这个诗文吧。有些是老师不曾讲过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是殉情而死。
        东汉末年,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刘兰芝是富贵人家。刘兰芝本就是只孔雀,为何焦母令焦休她?
        庐江当时属孙策,然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秦罗敷的真是身份又是什么?
        下面先引用一些段落,给大家看看


        IP属地:江苏4楼2014-10-28 11:13
        回复
          :这篇诗篇虽然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但故事却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建安年间,那正是三国鼎立前最热闹的二十几年,《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是否会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发生奇妙的交集呢?


          IP属地:江苏5楼2014-10-28 11:14
          回复
            《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雀》)的序里提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可见这个故事发生在庐江,而且能称府的,只能是庐江郡的治所。后汉时期庐江郡的治所在舒城,一直到建安年间,才迁到了皖城。《孔雀》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皖城。这个后面会有解释。按照诗里描述的情节,刘兰芝被休回家之后,先是县令来向刘兰芝求亲,被拒绝之后,太守又派了郡丞和主簿做说客,为自己第五个儿子求亲。刘兰芝的哥哥说嫁给焦仲卿和嫁入太守家里相比,是“否泰如天地”,所以焦仲卿可能是郡府直属的诸曹掾史中的一员,职位在功曹、督邮、都尉、诸曹掾之下,很可能只是一个上计吏,拿的是最低级的工资——佐史奉,一个月八斛。因此他家境比较贫寒,还得让老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每天织布以补贴家用。


            IP属地:江苏6楼2014-10-28 11:14
            回复
              这个“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所以欲娶刘兰芝作儿媳妇的太守,是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他是《孔雀》一诗与外部世界连接的一座重要桥梁。虽然诗里没有明确提出太守的名字,但是我们有充分的史料可以找出可能的人选来。简单地查了一下,建安年间按照先后顺序担任庐江太守的,有陆康、刘勋、李术(述)、孙河、孙绍、朱光、吕蒙——中间其实还有个雷绪,但他只是盘踞,并没正式获得任命,不算在内。 建安年间的庐江太守演变历程大略如下:


              IP属地:江苏7楼2014-10-28 11:14
              回复
                由此可见,娶刘兰芝给自己第五个儿子的太守,应该就是这七人之中的一位。首先,陆康可以排除。他在改元建安之前就死掉了。通读《孔雀》一诗可知,故事发生的时候,庐江还是个太平地方,老百姓不为战乱所苦,日子过的尚算温饱,大家吵吵嚷嚷为琐事烦恼。太守尚有闲情逸致给自己第五个儿子娶媳妇,婚礼大操大办,十分隆重。这样一来,吕蒙、孙河、孙绍、三位也被排除了。


                IP属地:江苏9楼2014-10-28 11:15
                回复
                  那么,最后只剩下两个人:刘勋和李术。也就是说,《孔雀》的故事基本可以认定发生在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之间。刘勋在任时间是建安元年到四年;而李术在任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到底他们两个,谁才是《孔雀》里的太守呢? 看来我们还是要从诗中去找证据。焦仲卿回去与母亲诀别的时候,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庭兰就是白玉兰,一般于农历二月中至三月初开花,是以又名“望春花”。长江流域的白玉兰花期一般在农历一月。根据竺可桢的观点,汉末正处于中国历史第二个寒冷时期,平均气温比现代要低一到二摄氏度,所以位于江南的庐江,花期也会和今黄河流域相同。因此,从焦仲卿所描述的情景来看,所谓“大风寒”正是一岁之初倒春寒之际,大概就是二三月间。


                  IP属地:江苏12楼2014-10-28 11:15
                  回复
                    从诗中描述可知,就在焦仲卿说这句话的时候,太守正在高高兴兴筹备着婚礼。“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也就是说,刘兰芝的婚礼,是定在了三十日。结合焦仲卿家的“庭兰”被风霜摧折的情形来看,当为三月三十日。那一天是太守亲自确定的良辰吉日,焦、刘二人殉情,也是在这一天。接下来,让我们推算一下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这五个三月三十日的天干地支。年和月份都比较清楚,一查便知: 建安元年为丙子年,三月辛辰 二年为丁丑年,三月甲辰 三年为戊寅年,三月丙辰 四年为己卯年,三月壬辰 五年为庚辰年,三月庚辰日子较难推算,因为在灵帝末年,朝廷改用《九章算术》的作者刘洪改进过的四分历,因此我设定了一个基准点:《后汉书献帝传》传载:“(建安元年)秋八月辛丑,幸南宫杨安殿。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 同一个月内出现了辛丑、癸卯、辛亥、庚申、己巳五个日子。辛丑和己巳一头一尾,两者相差二十九天。同传又说“秋七月甲子,车驾至洛阳……丁丑,郊祀上帝……己卯,谒太庙。”以此为参照,可以确定辛丑当为建安元年八月一日。接下来就是冗长而单调的推算,从略:总之从建安元年到五年,这五个三月三十日里,惟有建安五年的三月三十日,是符合太守所谓“六合相应,良吉三十”的标准,其他几个日子,按照传统都不算吉日。


                    IP属地:江苏13楼2014-10-28 11:15
                    回复
                      建安年前,庐江太守陆康深孚人望,与孙坚原来关系还不错,孙坚还曾经救过陆康的儿子。可当袁术派遣孙策攻打庐江的时候,急于获得地盘的孙策采取了激进的手段。“围城数重。康固守……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后来东吴的中流砥柱陆逊陆伯言,当时也在城里,在围城前被送去了吴中,才得以幸免。陆康被孙策逼死之后,陆氏宗族也大受波及。庐江变成了孙策搁在江东大族心头上的一根刺。后来孙策、孙权两代极力拉拢陆康的儿子陆绩、从孙陆逊,也是存了舒缓抚慰之心。值得注意的是,庐江被围的时候,“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这可以与臧洪被杀时“洪遣司马二人出,求救于吕布;比还,城已陷,皆赴敌死”相比较。可见陆康麾下对陆康的爱戴忠诚,不逊于“烈士”臧洪。如此忠诚之士,看到自己主人因孙策而死,主家残破,会有什么举动?不言而喻。《孔雀》诗里,焦仲卿描述与刘兰芝新婚燕尔,“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而那时候他早已经是府吏。也就是说,在陆康为太守时期,焦仲卿就在太守府供职,可以称得上深蒙陆康知遇的“庐江故吏。” 于是在建安五年的两件大事,刺曹与袭曹,在看似毫无关联的庐江郡发生了相交。其中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与反曹先锋种辑有姻亲关系的秦罗敷,一个是和主人愤死的“庐江故吏”焦仲卿。 仔细读《孔雀》一诗可以发现,焦仲卿是很忙碌的。刘兰芝就曾经抱怨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几句抱怨提供了两个重要线索。第一,焦仲卿非常忙碌,很少回家;第二,他是个“守节情不移”的人。作为府吏,工作忙碌是可以理解的,可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为何刘兰芝要用“守节”这个词呢?陈寿在评价吕凯的时候,用了同样一个词“守节不回”,表彰其面对雍闓等人的威胁,仍旧忠诚于刘备、刘禅的行为。可见“守节”是指忠诚故主,坚定不移。庐江是袁术授意孙策攻下来的,又派来了麾下大将刘勋做太守,焦仲卿与他谈不上什么故主之情,那么刘兰芝说的“守节”,只能解释焦仲卿为陆康守节情不移。可陆康当时已死,而为死去的故主守节,惟有殉死与报仇两种方式。比如臧洪的两位司马,就是选择了第一种方式,而焦仲卿,可能选择的是第二种。他平日在家里长吁短叹,也向妻子透露过内心的志向,刘兰芝知道丈夫的心思,才会说他“守节情不移”。那么焦仲卿整天忙碌而不回家,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暂时把视线放回到许都。


                      IP属地:江苏17楼2014-10-28 11:16
                      回复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这是暗示许都那边即将有事发生,有人派我联系你,这个人是长水校尉。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这五句是暗示除了长水校尉以外,还有许多朝廷高层参与。鹿卢剑代表决断、可直千万余代表着珍贵,意即皇帝。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四句通过描述升迁履历,来强调每一个衣带诏阴谋的参与者都是一步步升迁而来的汉室忠臣,他们无不感念汉室拔擢之恩。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这两句是描述种辑的外貌,因为许都必然会派人来与庐江联络,便于互相辨认。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四句是详细交代董承诛杀曹操的计划。计划将在曹操日常办公的司空府内发动,趁曹操“冉冉府中趋”,跟随的卫士比较少的时候骤然发难。然后,秦罗敷还为焦仲卿壮胆,说参与政变者多达数千人。通过《陌上桑》的交谈,秦罗敷与焦仲卿初步接上了头。董承、种辑和秦罗敷当然不会指望焦仲卿能起到什么作用,他们希望的是通过焦仲卿与李术初步接上了头。从孙策后来的举动来看,这根线确实地搭上了,形成了董承-种辑-秦罗敷-焦仲卿-李术-孙策这么一条复杂的情报链条。秦罗敷失算的是,她少算了焦仲卿对孙策的仇恨。焦仲卿既然为庐江故吏,对孙策的仇恨是相当深重的。而秦罗敷则是为了确保孙策成功袭许,两人的目的完全是背道而驰。而在两人接头时,焦仲卿却完全看不出任何异常,他奔走于李术和秦罗敷之间,勤劳地传递着信息,似乎全然忘记了故主陆康的遭遇。唯一的解释,焦仲卿是在隐忍,是在伪装。他意识到,与秦罗敷搭上线,会更好地完成郭嘉交给他的任务。他扮演了一个双面间谍的工作,一方面在秦罗敷的协助下传递情报,为董承、孙策筹谋计划,一方面把计划原原本本通知给郭嘉。有了如此情报不对称的优势,郭嘉便可以轻易破坏董承衣带诏政变,然后精确定位孙策,实施暗杀,完全让对手没有任何反击余地——这都要归功于焦仲卿的存在。董承在内,肘腋之变最为危险,因此郭嘉或者曹操率先出手,在正月诛杀董承。至于远在江东的孙策,一直要到四月,才落入许贡门客的弓箭射程之内。这一前一后的时差,让史书和后世治史者产生了错觉,认为两者是彼此孤立的事件。我们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看,才能觉察到其中矛盾,进而推断出隐藏在幕后的神秘推手焦仲卿。 至此,这个阴谋的蓝图已经被勾勒得很完美了。可我重新审视整个推论的因果链时,却猛然发现,这一串推理看似合理,可始终缺少一个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缺失,让整个推论都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整个事件中,无论是焦仲卿、孙策、种辑还是郭嘉,他们都拥有鲜明的动机、明确的立场和清晰的身份。可是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却显得面目模糊。这个关键人物就是秦罗敷。我们既不知道她在庐江的来历,也不知道她帮助种辑、联络孙策的动机何在,她曾经宣称种辑是她的夫君,这多半也只是托词。她就像是横空出世一般,在历史夹缝里惊鸿一现,然后彻底消失。就像是**不找出杀人犯的真实动机,就不能算破案一样。不找出秦罗敷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和动机,我们就无法宣称发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真相。


                        IP属地:江苏20楼2014-10-28 11:1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10-28 11:16
                          收起回复
                            严象在庐江意外地被李术杀死,种辑接替了他的位置,这条线仍旧维持着运作。曹操对于严象的被杀,态度很是暧昧,证明他对于严象的效忠程度,也心存怀疑。这也从反面证明,严象效忠的对象究竟是谁。于是,经过严象的联络,二桥游走于许都与庐江之间,按照夫君(也可能是周瑜)定下的策略,积极筹划与北方保皇势力的联系,最终促成了袭许与刺曹的终极计划。问题来了,如果二桥与孙策关系如此亲密,为何还要寻求焦仲卿和李术的协助呢?二桥留在庐江这件事,对于孙策来说,应该是绝对的机密,不能轻易泄露。于是二桥在联络时便隐瞒了自己的身份,种辑也罢,董承也罢,严象也罢,他们只知道居住在庐江的“秦罗敷”,而不是孙策、周瑜的妻子“二桥”。如果“秦罗敷”亲自为许都联系孙策,、无异于自曝身份,为了不暴露真实底细,如我前面推测的一样,“秦罗敷”只能大费周章地通过焦仲卿-李术,来为许都与孙策牵线。这是二桥自我保护的措施,同时也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当孙策被刺之后,计划彻底夭折,二桥便彻底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了。无论是魏书还是吴书,对这一对姐妹的下落讳莫如深,只留下了极少的资料,这恐怕是当权者为了掩盖她们身后秘密的缘故吧。最后很堪玩味的,是当时的太守李术的态度。焦仲卿同时为两条线奔走,忙得一定脚不沾地。他是个有公职在身的人,长久不履行职责,居然没有遭到任何责罚。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李术本人也参与了针对孙策的刺杀,并默许了焦仲卿在私底下的一系列活动。这从李术在孙策死后立刻据兵自立的举动来看,不无可能。他盼望自立太急切了,急切到已经无法等待。而李术杀严象,也变得顺理成章。严象忠于汉室,来到庐江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能与孙策联手,这是李术所不愿意见到的。而最妙的是,严象本人的官方身份,又是曹操委任的扬州太守,于是李术便可以毫无顾忌地杀死严象,对外则可以解释说是防止曹操势力在江东的扩张,不必招致怀疑。由此来看,李术替自己儿子向刘兰芝求亲,不过是为了控制焦仲卿的一个手段罢了。他用这种方式告诉焦仲卿:“你的老婆在我手里,可不许出去乱讲话。”这实在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李术以自己的心思去揣摩焦仲卿,却永远理解不了这些“为主守节”义士的决心。等到三月三十日焦仲卿安排完刺杀,赶回庐江,满心以为大仇得报,可以安心过日子了。等待他的,是李术的屠刀。李术为了灭口而杀掉了他,为了掩人耳目又杀掉了刘兰芝,把现场伪装成自杀,对外宣布两人是殉情自杀。而这时候,周瑜已经把二桥及时转移出了皖城,否则孙权将面临极大的被动。老百姓们不知道其中险恶的内幕,一般更倾向于相信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于是,通过对《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两首诗结合历史上若干疑点与矛盾的分析,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真相:建安年前,孙策攻破庐江,太守陆康因此而死。忠心耿耿的府吏焦仲卿决意为陆康报仇,却一直有心无力,只得隐忍不发。在这期间,他娶到了新婚妻子刘兰芝,两人相敬如宾。只是焦仲卿偶尔会跟妻子透露自己的心愿,感叹不能酬志。建安四年,孙策第二度攻破庐江,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这时候,孙策或者周瑜见到了桥家的两位女儿,大张旗鼓地娶走了她们,然后又偷偷送回到庐江,以“秦罗敷”的身份隐居下来,两人共饰一角,以便可以随时外出联络。在许都,曹操的势力和汉献帝的势力都为江东突然崛起的孙策而感到惊讶。汉献帝阵营认为这是制衡曹操的好机会,而曹操以郭嘉为首的幕僚们则认为孙策将会是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在这两方面的努力下,扬州太守严象前往庐江,而为两家结亲的报聘使者也络绎不绝。很快严象来到庐江,他表面属曹党,却忠心汉室。他与“秦罗敷”建立了联系,并商定出了袭许刺曹的计划雏形。李术很快发现了严象的真实企图,心怀野心的他将严象杀掉,而“秦罗敷”则幸运地逃脱了,并与长水校尉种辑重新设立了管道。与此同时,曹操派来江东报聘的使者团也路过庐江。其中一个人是郭嘉暗藏的密使,他成功地联络上了一心想为陆康报仇的焦仲卿。 “秦罗敷”应种辑的要求,以采桑为名,与李术第一次做了接触。李术身份敏感,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派出了焦仲卿与之联络。“秦罗敷”向焦仲卿和盘托出了董承、种辑的计划,希望他能联系孙策,与董承配合反曹。可她(们)没想到的是,焦仲卿一听到孙策这个名字,复仇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在李术的默许下,焦仲卿一面与“秦罗敷”虚与委蛇,为孙策和董承的配合穿针引线,一面与许都联系,向郭嘉汇报了这件事。郭嘉将计就计,委托焦仲卿联络江东豪族,准备刺杀孙策。焦仲卿还从“秦罗敷”那里得到许都密谋的详细情报,他把这些都传给了郭嘉。到了建安五年初,曹操根据郭嘉的情报,先发制人,董承等人被杀,刺曹计划夭折。这个消息传到江东,让太守李术有些惊慌,他唯恐孙策知道自己暗中的勾当,就唆使焦仲卿的母亲挑拨焦仲卿和爱妻刘兰芝的关系。不明真相的焦母这时还想为“秦罗敷”和焦仲卿说亲,反被焦仲卿一口拒绝。“秦罗敷”意识到,形势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程度。可她们还没意识到焦仲卿的异心已经对孙策产生了威胁。李术故意为自己的第五个儿子求亲,并定了婚礼的日期,三月三十日。


                            IP属地:江苏23楼2014-10-28 11:17
                            回复
                              太长没人看吗?
                              北平的确是部难得一见的好片子。仅仅表面就能吸引无数看客。更深层次的暗喻值得再三推敲。


                              IP属地:江苏25楼2014-10-28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