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吧 关注:196,673贴子:3,576,534

[科普]霹雳某些人物情节的联想·第68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0-26 20:20回复
    2楼2014-10-26 20:22
    回复



      这是《开天记之创神篇》第14章的内容,原无乡察觉倦收天神思不属,开始用语言开导他,并带他去永旭之巅。
      这里,原无乡引用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一句非常有名,出自王国维的《蝶恋花》。


      3楼2014-10-26 20:26
      回复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10-26 20:27
        收起回复
          从来没有过这么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10-26 20:27
          收起回复
            蝶恋花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que]。汉族,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逐渐老去,照镜子的时候再找不到年轻时候的“朱颜”;花谢了,纷纷从树枝上掉落下来,这些才最最是人世间所不可挽回的自然规律的表现。
            这是王国维著作词句中很是出名的一句。王国维学贯中西,深受叔本华(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的影响,对生命有着一种深刻的悲观体认。


            6楼2014-10-26 20:29
            收起回复
              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之二六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
              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7楼2014-10-26 20:33
              收起回复
                绿毛王,我来鸟


                IP属地:上海9楼2014-10-26 20:37
                收起回复
                  王国维是清末一代文学大师,但是,王国维的生命却终结于他的投湖自沉。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照常去清华办公(时任清华教员)。下班后,王国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王国维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清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
                  1927年6月3日,王国维入殓,停灵于成府街之刚秉庙,7日,罗振玉来京为其经营丧事,16日举办悼祭。
                  1927年8月14日,王国维被安丧于清华园东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之原。
                  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这些人无一不是清末明初的大家)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殉清”说:王国维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
                  “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10楼2014-10-26 20:38
                  收起回复
                    还有几种猜测,比较偏门,一个是家中小妾受辱,死节。
                    一个是欠债难偿(出自溥仪口,owner是罗振玉),死困。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10-26 20:47
                    收起回复



                      这是《开天记之创神篇》第14章的内容,燹王根据君权神授的建议,在万山飞雪种植”相思花“,借以向哑女表白心意。
                      查了一下”相思花“是什么花,结果据说是秋海棠,但是秋海棠和剧里的花完全不像,剧里的更像玫瑰一些。


                      12楼2014-10-26 20:48
                      收起回复
                        不知从何时开始,送花似乎成了情人节传情达意的必需品。
                        根据西方送花的说法,玫瑰代表男方对女方的情感,如:
                        红色代表热情,因此致送红玫瑰,代表男女双方的关系经十分密切;白色代表纯洁;粉红是初恋、求爱;紫色是梦幻;黄色虽然是分手的颜色,但也代表细心与关怀。
                        说到花的数目,传统多送11朵或3朵;3朵代表“我爱你”;11朵则代表一心一意。
                        当然,想下重注的话,也可以选择送99朵“长相厮守”。


                        13楼2014-10-26 20:50
                        收起回复
                          让人想起花语……花语最早出现在希腊,流行在英法,当时有专供贵族妇女翻阅背诵的花语集,还有专门的作家写这个……
                          各个国家的花语会有差,有的还会差很多,也不知道他们那个时候是怎么沟通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10-26 20:53
                          收起回复
                            此外,在送给情人的花类中,还有一类花也很受欢迎,那就是勿忘我。

                            在德国传说中,当上帝给所有的花朵命名完成的时候,一朵没有被命名的小花叫道:“哦,我的上帝,请不要忘记我(Forget-me-not)!”
                            于是上帝欣然回答:“这就是你的名字。”
                            ********
                            也有说法认为,勿忘我制成干花后颜色长久不褪,很适合夹在书中或作为定情信物,因此得名。
                            ********
                            勿忘我(Forget-me-not或Don*t-forget-me)还有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故事:
                            相传一位德国骑士与他的恋人漫步在多瑙河畔。偶然瞥见河畔绽放着蓝色花朵的小花。骑士不顾生命危险探身摘花,不料却失足掉入急流中。自知无法获救的骑士说了一句“Vergiss mein nicht!(Don*t forget me!)”,便把那朵蓝色的花朵扔向恋人,随即消失在水中。此后骑士的恋人日夜将蓝色小花配戴在发际,用以显示对恋人人至死不渝与坚贞不移的爱。而那朵蓝色花朵,便因此被称作“勿忘我”,其花语便是“不要忘记我”、“真实的爱”、“真爱”。
                            在德国、意大利、各地,都有许多散文、诗词和小说作家以forget-me- not来描述相思与痴情。人们认为只要将forget-me-not带在身上,恋人就会将自己铭记于心、永志不忘。


                            15楼2014-10-26 20:56
                            收起回复

                              在不同的风俗习惯里,同一品种的花,但在寓意上根本不同。选送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民俗寓意,不能弄巧成拙。
                              比如,中国人喜欢菊花;而在西方,菊花代表死亡,通常在丧葬活动中使用,也就等同于中国献花圈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忌讳送菊花。
                              白色的百合花对加拿大人来说,也是追悼会上才能使用。
                              在日本,荷花却表示死亡。
                              在广东、海南、港澳地区,金桔、桃花表示“吉”、“红火”的意思;而梅花、茉莉和牡丹花却表示“霉运”、“没利”、“失业”的意思。
                              ********
                              数量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喜庆活动中送花要送双数,意思是“好事成双”。在丧葬上要送单数花,表示“祸不单行”。
                              而西方国家里,送花讲究单数,但“13”这个数字是不可以用的。
                              ********
                              颜色上也有区别。
                              在西方,黄色被认为有断交的意思。
                              巴西人对紫色素有反感,认为紫色是死亡的象征。
                              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


                              16楼2014-10-26 21: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