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义”裹挟教众的手段,是“房屋俱要放火烧之”
太平天国之开端——金田举事——长期被冠以“起义”之名,被视作一场自发的反压迫的农民运动。但揆诸史实,绝大多数前往金田村为教主“洪先生”祝寿的拜上帝教民众,并不清楚此行乃是要“举旗造反”。有李秀成自述为证:
“(拜上帝教)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除此六人(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外,并未有人知道天王欲立江山之事。其各不知,其各因食相随,此是真实言也。”①
换言之,除了几个高层头目外,绝大多数教众,丝毫不知道“立国”、“立江山”之事。他们入教,乃是“因食相随”,只是为了吃饭;他们去金田村,只是为了祝寿。而当高层头目们精心设计了一场太平天国大旗“自动竖起”的神迹,再把大刀塞进教众手中时,事情就起了本质的变化。
但即便如此,祝寿现场的狂热,仍不足以煽动周边村民,“愿去者少,不愿去者多”。所以,又有了如下一幕:
“西王、北王带旱兵在大黎里经过,屯扎五日,将里内之粮食衣服逢村即取,民家将粮谷盘入深山,亦被拿去。西王在我家近村居住,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寒家无食之故而从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而何不畏?”②
简言之,当日“金田举事”后,为筹措到足够的粮饷,杨秀清等人逐村进行地毯式扫荡掠夺;为裹挟到足够的信众,对信众采取房屋焚烧殆尽之手段,以断其退路。待到裹挟出百里之外,这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乡民,找不到回头路,就只好死跟着造反到底了。
天国自起事至灭亡,从未真正收获民心,故只能靠掳掠维系
类似纵火焚屋以掳掠、裹挟民众参与造反之情形,时人留下了相当多的记载。如杜文澜在《平定粤匪纪略》里写道:“贼自金田出发,……纵火焚大黄墟,悉掳其众,分扰桂平……等县。”游历两广的法国传教士加勒利·伊凡在《太平天国初期纪事》中写道:“(起事初期)他们足迹所至,都掳掠烧杀,……叛党剧增。”③
事实上,自起事至灭亡,天国从未真正收获民心。故其维持战斗力的主要手段,始终只能是残暴的焚屋掳掠。如天国晚期北伐军统帅李开芳在被俘后供称,“所到各处,裹胁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④
如滚雪球般,被焚屋掳掠者,转身又再去焚屋掳掠他人:
“保安周生曾问数贼曰:‘尔在彼中掳来乎?投来乎?’曰‘掳来, 且焚抢殆尽’。复问曰:‘尔恨掳尔之人及害尔之人乎?’曰:‘恨’。‘然则何以今日亦行掳人害人之事。’数贼众一词曰:‘因自家焚掳一家, 己身复被掳, 每见完善之地人民, 以为我如是, 伊辈何独安处。愤慈不平, 必将其人掳来, 同我一样, 我心始快。’”⑤
此种掳掠模式,已注定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必然失败。1853年4月的扬州之役,太平军伤亡13万余人,另逃亡约5万人;1854年4月湘潭之役,太平军伤亡7万余人,另逃亡约7万人。⑥军心若此,能无败乎!
太平天国之开端——金田举事——长期被冠以“起义”之名,被视作一场自发的反压迫的农民运动。但揆诸史实,绝大多数前往金田村为教主“洪先生”祝寿的拜上帝教民众,并不清楚此行乃是要“举旗造反”。有李秀成自述为证:
“(拜上帝教)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除此六人(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外,并未有人知道天王欲立江山之事。其各不知,其各因食相随,此是真实言也。”①
换言之,除了几个高层头目外,绝大多数教众,丝毫不知道“立国”、“立江山”之事。他们入教,乃是“因食相随”,只是为了吃饭;他们去金田村,只是为了祝寿。而当高层头目们精心设计了一场太平天国大旗“自动竖起”的神迹,再把大刀塞进教众手中时,事情就起了本质的变化。
但即便如此,祝寿现场的狂热,仍不足以煽动周边村民,“愿去者少,不愿去者多”。所以,又有了如下一幕:
“西王、北王带旱兵在大黎里经过,屯扎五日,将里内之粮食衣服逢村即取,民家将粮谷盘入深山,亦被拿去。西王在我家近村居住,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寒家无食之故而从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而何不畏?”②
简言之,当日“金田举事”后,为筹措到足够的粮饷,杨秀清等人逐村进行地毯式扫荡掠夺;为裹挟到足够的信众,对信众采取房屋焚烧殆尽之手段,以断其退路。待到裹挟出百里之外,这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乡民,找不到回头路,就只好死跟着造反到底了。
天国自起事至灭亡,从未真正收获民心,故只能靠掳掠维系
类似纵火焚屋以掳掠、裹挟民众参与造反之情形,时人留下了相当多的记载。如杜文澜在《平定粤匪纪略》里写道:“贼自金田出发,……纵火焚大黄墟,悉掳其众,分扰桂平……等县。”游历两广的法国传教士加勒利·伊凡在《太平天国初期纪事》中写道:“(起事初期)他们足迹所至,都掳掠烧杀,……叛党剧增。”③
事实上,自起事至灭亡,天国从未真正收获民心。故其维持战斗力的主要手段,始终只能是残暴的焚屋掳掠。如天国晚期北伐军统帅李开芳在被俘后供称,“所到各处,裹胁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④
如滚雪球般,被焚屋掳掠者,转身又再去焚屋掳掠他人:
“保安周生曾问数贼曰:‘尔在彼中掳来乎?投来乎?’曰‘掳来, 且焚抢殆尽’。复问曰:‘尔恨掳尔之人及害尔之人乎?’曰:‘恨’。‘然则何以今日亦行掳人害人之事。’数贼众一词曰:‘因自家焚掳一家, 己身复被掳, 每见完善之地人民, 以为我如是, 伊辈何独安处。愤慈不平, 必将其人掳来, 同我一样, 我心始快。’”⑤
此种掳掠模式,已注定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必然失败。1853年4月的扬州之役,太平军伤亡13万余人,另逃亡约5万人;1854年4月湘潭之役,太平军伤亡7万余人,另逃亡约7万人。⑥军心若此,能无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