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奇山异墙
“汪达尔人”一词的原意是“流浪者”,他们是在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从波罗的海沿岸迁徙到今波兰西南部的西里西亚地区的。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它都是附近强大民族的附庸,时而追随哥特人,时而为马考曼人卖命,真可谓朝秦暮楚。公元前72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随同施瓦本王阿里奥维斯特入侵高卢,最后于公元前58年被恺撒全部歼灭了。还没有从这次毁灭性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的汪达尔人,很快又被他们的新盟主马波德国王拖入了西日耳曼内战的泥潭,损失十分惨重。但马考曼王国在战后的衰败,也使得他们从此过上了一段独立自主的好日子。
大体上,公元1世纪的汪达尔人可分为两个主要部落:阿斯林人和西林人,西里西亚之名就来自于后者。由于此处山林密布,平地较少,又没有出海口,所以汪达尔人没有像其它东日耳曼民族那样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渔业,而是主攻手工业,兼营农业和狩猎。当时,日耳曼民族之间的贸易是相当活跃的:在格皮德人控制的维斯瓦河三角洲,有一座盛产琥珀的岛屿,惹得四面八方的商人都定期前来拜访,逐渐成为了整个东北欧的期货集散地,近水楼台的汪达尔人更是此处的常客。考古发掘证实,他们的陶器远销丹麦的日德兰半岛,皮革制品、石雕、木雕和金属首饰在周边地区也广受欢迎,它们往往带有浓郁的凯尔特艺术风格。
在西里西亚的中心地带(即今波兰的普泽沃斯克城附近)有一座形如金字塔,名叫兹伦斯的山岗。这是它在现代波兰语中的名字,在拉丁语里,它叫做西里西山或萨伯图斯山,而日耳曼人则管它叫做周不特山,而它最早的名字则是汪达尔山。这座汪达尔传说中的众神之山,直到1000多年后,还被斯拉夫人奉为圣地。认为高山上居住着神灵的传统思想,最早来自今于公元前1460——1340年统治今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和土耳其东部山区的米塔尼王国。也许是当地的山太多,阻挡了他们通往独一无二的天父那里的视线,这些人认定,每个山头上都住着一个神,而且山越高,它顶上的那位神法力就越大。这个思想后来为希腊人所接受,宙斯于是就住在希腊的最高峰——2911米高的奥林匹斯山上了。相对高度达718米的兹伦斯山是西里西亚的最高峰,站在山顶就可以把大半个西里西亚收入眼底。关于它的传说很多,而近代考古学家们在此附近的发掘更是让后人大开眼界。公元1875年,一个德国农民在山脚下挖出了好几袋罗马帝国金币,其铸造时代涵盖了到东西分治为止的几乎整个罗马帝国时代,显然是在此期间为罗马帝国充当雇佣兵的汪达尔人所获的报酬。后来这里的考古发掘越来越频繁,汪达尔人当年的大批陶器作坊、房屋、坟墓、器皿纷纷出土。公元1934年,即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的第二年,兹伦斯山附近的布莱斯劳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师生们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调查。他们首先测量了在此出土的、于公元1——3世纪死亡的所有人类骨骼的大小、长短、比例情况,然后又在西里西亚800个村庄的现有居民中作了同样的调查,接受测量的共有67000名成年人。在几年后,他们公布了令人震惊的分析结果:西里西亚的现住民中,竟有相当一部分与此地公元1——3世纪的原住民(即汪达尔人)长得一模一样!汪达尔人的外貌特征很容易辨认:他们个头很大,骨骼粗壮,头骨较长,颅骨和颧骨较高,鼻翼较窄,和其它日耳曼民族及后来的斯拉夫人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发现雄辩地证明:至少有一部分汪达尔人后来没有跟大队人马向西南方迁徙,而是一直留在西里西亚原地生活。向来不肯买德国人帐的英国报刊以嘲讽的标题报导此事说:《在西里西亚发现了活化石》……不久,该研究项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止,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可惜,现在在西里西亚已经没有几个汪达尔人的后代了:在二战之后,苏联为了把波兰东部据为己有,将包括西里西亚在内的德国东普鲁士地区作为报偿划给了波兰,大部分德意志原住民都被赶到奥德河西岸,布莱斯劳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去了千里之外的美因兹大学。
和当时东方的那些游牧民族相比,汪达尔人的文化风俗显然要先进得多,比如说给死者建庙,以示纪念(这点类似古代的中国人和埃及人)等。他们一个不同与其它日耳曼民族的重要特征是:和佛教徒一样,他们习惯于火葬,这就给人类学研究工作带来了难度:出土的汪达尔人遗骨都支离破碎,尤其是在骨盆等几处比较容易破损的部位,一直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标本。有些学者甚至为此感慨说,上帝当年为什么不让几个汪达尔人掉进泥潭,这样他们的遗体就能像西伯利亚的猛犸象那样,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他们还掌握了一门中国人直到19世纪还掌握不了的技术——造玻璃,而且还是彩色的玻璃,出土的很多金银餐具和装饰品工艺也都极其精巧。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辽阔的西徐亚草原。东日耳曼人中最强大的民族——哥特人在抵达黑海之滨后,又继续好奇地向东西两面展开探险活动。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处在两条宽阔的大河当中:西面是第聂斯特河,而东面则是第聂伯河。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俄罗斯人给它们起的新名字了。这两条大河都是从西北方向东南方流淌,相距大约有300公里左右。比较浅的第聂斯特河很容易渡过,而第聂伯河的水面则非常宽阔,肯定是游不过去的。自从在维斯瓦河上出现交通事故以来,哥特人就一直对造浮桥心有余悸。他们暂时也还没有特地为此造船的必要:第聂伯河的西岸平原上草场丰美,土地肥沃,河水清洁(现在可不是这样,在苏联工业化后,受两岸工厂排污影响,第聂伯河水再也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了),盛产鱼类,自然条件相当舒适。心满意足的他们于是在那里定居下来,其主要活动范围就是今基辅到摩尔多瓦一带。他们在那里的统治没有受到多少挑战,仅有的抵抗来自波斯人的近亲斯帕莱人,以及几个微不足道的斯拉夫民族。但这附近也不全是野蛮人:在黑海沿岸,星罗棋布着几十个希腊人的城镇。
奇山异墙
“汪达尔人”一词的原意是“流浪者”,他们是在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从波罗的海沿岸迁徙到今波兰西南部的西里西亚地区的。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它都是附近强大民族的附庸,时而追随哥特人,时而为马考曼人卖命,真可谓朝秦暮楚。公元前72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随同施瓦本王阿里奥维斯特入侵高卢,最后于公元前58年被恺撒全部歼灭了。还没有从这次毁灭性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的汪达尔人,很快又被他们的新盟主马波德国王拖入了西日耳曼内战的泥潭,损失十分惨重。但马考曼王国在战后的衰败,也使得他们从此过上了一段独立自主的好日子。
大体上,公元1世纪的汪达尔人可分为两个主要部落:阿斯林人和西林人,西里西亚之名就来自于后者。由于此处山林密布,平地较少,又没有出海口,所以汪达尔人没有像其它东日耳曼民族那样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渔业,而是主攻手工业,兼营农业和狩猎。当时,日耳曼民族之间的贸易是相当活跃的:在格皮德人控制的维斯瓦河三角洲,有一座盛产琥珀的岛屿,惹得四面八方的商人都定期前来拜访,逐渐成为了整个东北欧的期货集散地,近水楼台的汪达尔人更是此处的常客。考古发掘证实,他们的陶器远销丹麦的日德兰半岛,皮革制品、石雕、木雕和金属首饰在周边地区也广受欢迎,它们往往带有浓郁的凯尔特艺术风格。
在西里西亚的中心地带(即今波兰的普泽沃斯克城附近)有一座形如金字塔,名叫兹伦斯的山岗。这是它在现代波兰语中的名字,在拉丁语里,它叫做西里西山或萨伯图斯山,而日耳曼人则管它叫做周不特山,而它最早的名字则是汪达尔山。这座汪达尔传说中的众神之山,直到1000多年后,还被斯拉夫人奉为圣地。认为高山上居住着神灵的传统思想,最早来自今于公元前1460——1340年统治今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和土耳其东部山区的米塔尼王国。也许是当地的山太多,阻挡了他们通往独一无二的天父那里的视线,这些人认定,每个山头上都住着一个神,而且山越高,它顶上的那位神法力就越大。这个思想后来为希腊人所接受,宙斯于是就住在希腊的最高峰——2911米高的奥林匹斯山上了。相对高度达718米的兹伦斯山是西里西亚的最高峰,站在山顶就可以把大半个西里西亚收入眼底。关于它的传说很多,而近代考古学家们在此附近的发掘更是让后人大开眼界。公元1875年,一个德国农民在山脚下挖出了好几袋罗马帝国金币,其铸造时代涵盖了到东西分治为止的几乎整个罗马帝国时代,显然是在此期间为罗马帝国充当雇佣兵的汪达尔人所获的报酬。后来这里的考古发掘越来越频繁,汪达尔人当年的大批陶器作坊、房屋、坟墓、器皿纷纷出土。公元1934年,即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的第二年,兹伦斯山附近的布莱斯劳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师生们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调查。他们首先测量了在此出土的、于公元1——3世纪死亡的所有人类骨骼的大小、长短、比例情况,然后又在西里西亚800个村庄的现有居民中作了同样的调查,接受测量的共有67000名成年人。在几年后,他们公布了令人震惊的分析结果:西里西亚的现住民中,竟有相当一部分与此地公元1——3世纪的原住民(即汪达尔人)长得一模一样!汪达尔人的外貌特征很容易辨认:他们个头很大,骨骼粗壮,头骨较长,颅骨和颧骨较高,鼻翼较窄,和其它日耳曼民族及后来的斯拉夫人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发现雄辩地证明:至少有一部分汪达尔人后来没有跟大队人马向西南方迁徙,而是一直留在西里西亚原地生活。向来不肯买德国人帐的英国报刊以嘲讽的标题报导此事说:《在西里西亚发现了活化石》……不久,该研究项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止,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可惜,现在在西里西亚已经没有几个汪达尔人的后代了:在二战之后,苏联为了把波兰东部据为己有,将包括西里西亚在内的德国东普鲁士地区作为报偿划给了波兰,大部分德意志原住民都被赶到奥德河西岸,布莱斯劳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去了千里之外的美因兹大学。
和当时东方的那些游牧民族相比,汪达尔人的文化风俗显然要先进得多,比如说给死者建庙,以示纪念(这点类似古代的中国人和埃及人)等。他们一个不同与其它日耳曼民族的重要特征是:和佛教徒一样,他们习惯于火葬,这就给人类学研究工作带来了难度:出土的汪达尔人遗骨都支离破碎,尤其是在骨盆等几处比较容易破损的部位,一直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标本。有些学者甚至为此感慨说,上帝当年为什么不让几个汪达尔人掉进泥潭,这样他们的遗体就能像西伯利亚的猛犸象那样,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他们还掌握了一门中国人直到19世纪还掌握不了的技术——造玻璃,而且还是彩色的玻璃,出土的很多金银餐具和装饰品工艺也都极其精巧。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辽阔的西徐亚草原。东日耳曼人中最强大的民族——哥特人在抵达黑海之滨后,又继续好奇地向东西两面展开探险活动。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处在两条宽阔的大河当中:西面是第聂斯特河,而东面则是第聂伯河。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俄罗斯人给它们起的新名字了。这两条大河都是从西北方向东南方流淌,相距大约有300公里左右。比较浅的第聂斯特河很容易渡过,而第聂伯河的水面则非常宽阔,肯定是游不过去的。自从在维斯瓦河上出现交通事故以来,哥特人就一直对造浮桥心有余悸。他们暂时也还没有特地为此造船的必要:第聂伯河的西岸平原上草场丰美,土地肥沃,河水清洁(现在可不是这样,在苏联工业化后,受两岸工厂排污影响,第聂伯河水再也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了),盛产鱼类,自然条件相当舒适。心满意足的他们于是在那里定居下来,其主要活动范围就是今基辅到摩尔多瓦一带。他们在那里的统治没有受到多少挑战,仅有的抵抗来自波斯人的近亲斯帕莱人,以及几个微不足道的斯拉夫民族。但这附近也不全是野蛮人:在黑海沿岸,星罗棋布着几十个希腊人的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