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沙龙吧 关注:364贴子:9,472
  • 37回复贴,共1

〔文化版〕张冠李戴话三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doge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8-26 10:02回复
    说到三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大部分的回答恐怕都是“魏得天时,吴得地利,蜀得人和”。然而,这种说法毕竟是罗老先生的小说之言。如果我们认真的分析一下的话,真的是这样吗?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8-26 10:05
    回复
      我觉得你可以直接发三国的长篇了


      4楼2014-08-27 21:43
      收起回复
        就没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9-04 06:32
        收起回复
          楼主的文字每次看都津津有味,令人渴望下文。


          6楼2014-09-06 19:18
          收起回复
            曹魏的人和体现在哪呢?简单的说就是——曹操基本没怎么输过,就算输了也还有底牌,不至于把老家都让人端了。我们可以看到,曹魏集团的主要成员大体上都是中原人,虽然细致的来说也分颖川、河洛等不同地区,但是确实都来自中原。换言之,曹操的幕府里面,大部分都是老乡。
            相对吴蜀,我们惊人的发现——通常被认为是得“人和”的蜀汉,其实是三国里面人和最差的。因为蜀汉大体上可以分为荆州(随刘备入蜀)、东州(随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益州(本土人士)、凉州(随马超入蜀)、北方(从曹魏倒戈)这五个集团。其中大多数时期,蜀汉都是由荆州集团来治理的,是为第一梯队。东州集团和北方集团辅佐,是为第二梯队。益州集团和凉州集团闲置,是为替补梯队。
            当然,刘备作为蜀汉集团的老板,荆州集团跟他的时间最长。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的ceo,本身就是荆州人。他们重用荆州集团,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那为什么会失去人和呢?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9-16 19:22
            回复
              我们再说说吴郡的士人。
              吴郡士人很多,主要有四个大家族:顾、陆、魏、虞。
              顾家的代表人物是顾雍,这个人有大才,但是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过也因此从不得罪人,结局最好。
              陆家的代表人物是陆逊,也是很有本事的,而且是做到了三国仅有的出将入相的人物。然而陆逊的叔祖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太守,而当年孙策曾受袁术之命攻打庐江,两家不仅刀兵相向。战败后陆家还曾经度过了极为悲惨的一段时光,因此孙家和陆家可以说是世仇。而事实上,陆逊的晚年在愤懑中抑郁去世。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9-17 21:51
              回复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陆逊的悲剧或许还和孙策孙权兄弟的关系有些许联系,不过和这里没什么关系,我们放到下次再讲。
                魏家的代表人物是魏腾,这个人有多大才能倒是没什么记载,但是据《三国志》注引《会稽典录》记载这个人性格直率、刚毅不阿,办事坚持原则,决不会以长官的意志行事。当然耿直的人也有毛病,那就是不太讲语言艺术——说话不好听。有一次把孙策气的是火冒三丈,当时就像下令处死魏腾……还好,孙策虽然年轻,但是吴夫人很冷静。大家出身的吴夫人敏锐的察觉到,以他儿子现在的势力,没有吴地的士族帮助是难以成就大业的。于是以死相逼,救下了魏腾。但是我们想一想,魏腾会怎么想?或许会对吴夫人是心存感激的,但是和孙家,也是结了仇的。
                最后一家,虞家的代表人物是虞翻,这个人就更厉害了。不仅比魏腾更刚直,而且还有孔融的傲、祢衡的狂,弄得孙权不止一次的想杀他。说实话,虞翻每次批评孙权都是对的,比如要少饮酒、不要迷信神仙等。但是虞翻有一个毛病,就是得理不饶人,而且说话难听,一点面子都不给孙权,有一次气的孙权说“曹操能杀孔融,孤为什么不能杀虞翻。”要不是当时大司农刘基劝了孙权不要学曹操,虞翻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看的出来,虞家似乎也不怎么亲近孙氏。
                这里我们综合起来看看,就会发现吴地四个大家族中,除了顾家保持沉默(事实上后来顾雍的孙子顾谭也和孙氏很不愉快)之外,其他三家基本都和孙氏有仇。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9-18 11:21
                收起回复
                  话题太大了,真不好写……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4-09-19 11:17
                  回复
                    大作,分析的很有理据。三国三家内部矛盾贯穿始终。只是就个人而言,在下认为最重的还是蜀。


                    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4-09-24 08:56
                    收起回复
                      按明代的记载,蜀地可用耕地大约有三千万亩。《后汉书·南蛮传》里记载,蜀地的产量为亩产一石半。而按《汉书》记载,汉时的普通人的饭量为每五个人每年九十石。这样算来,蜀国在和平年代,每年消耗约两千万石,而产量则是四千万石,这还不够用么?
                      不够。
                      原因还是在于人口:抛出士卒和官吏以及老幼不算,蜀国的男性青壮年农民应该不会超过三十万。而这三十万人,在没有工业革命的自然经济时代要负责三千万亩的耕地,困难可想而知。所以蜀汉的产量应该无法达到四千万石,如果有屯田兵的话或许会多一点,但是应该也只有三千万石左右。


                      来自手机贴吧25楼2014-09-28 21:05
                      回复
                        而这个产量的概念就是,和平年代的蜀汉能有一定盈余,但是按照蜀汉一直以攻为守的北伐来看,大部分人连温饱可能都无法保证。
                        按照汉代与匈奴作战的情况来看,士兵出征时的粮食消耗量会增加二成,变成一石八。而驮运的牛马消耗的食料与普通士兵相当或略多。武帝时代,三十万守边将士一年的奉禄是二十二万七千万钱,需要的粮草是八百万石。然而,这还只是守军,而出征还需要考虑粮食运转冯成本和牛马所消耗的粮食,数量之大几乎难以计算。


                        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4-09-28 21:26
                        收起回复
                          越细节的东西资料越多越散碎,写起来好累……


                          来自手机贴吧27楼2014-09-28 21:35
                          回复
                            楼主辛苦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4-09-30 08: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