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是云南鲁甸6.5级地震第10天。连续1天2夜的降雨,让灾区生活更加艰难,增加了救灾工作的难度。前线指挥所的驻点救灾人,深入到所覆盖区域进行实地灾情评估,持续发放救灾物资,陪伴孩子们,让笑容回到灾区人们的脸上。
包谷垴乡前线指挥所:半数人生病,老人和孩子占绝大多数

8月12日,壹基金设置在巧家县包谷垴乡医院的临时站点人员爆满,超过100人。
从8月10日晚上开始连续下雨,感冒生病的人数巨增,还有部分人得了疟疾。仅是新坪村就有50%的人生病,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
新坪村处在山坡,没有空地来搭建帐篷,人们在山坡上挖开并整理出平地作为搭建帐篷的场地,平整出来的平地与帐篷底部之间不可能做到密封。也正是因为山地,下雨时,雨水顺着山坡流进了帐篷,流进去之后,又无法顺利排出来,积累在帐篷里的水,把老乡们的地铺全部浸湿。
“没有床的老乡们,有些地铺只垫了一层编织袋或者其他塑料薄膜,有些架了一层木板而已。晚上根本没法睡觉,所有人都蹲在帐篷里,屁股都不敢沾地,也不敢靠着地铺。”壹基金联合救灾的伙伴高勇说。
老人和孩子基本都感冒了,新坪村距离包谷垴乡大概半个小时车程,基本都前往包谷垴乡看病,导致包谷垴乡医院人员爆满,连7顶帐篷占地132平米的临时站点都挤满了100余人。
“其他村委会生病情况还不知道,比如说,周家坪村,道路不通,距离包谷垴乡非常远,也不到包谷垴乡来看病,所以无法统计。”高勇说。
壹基金包谷垴乡前线指挥所的救灾伙伴,于8月12日晚前往新坪村,实地了解情况,发现村民虽然已经挖好了帐篷的排水沟,但雨水量太大,湿气太重,地面渗水严重,即便是挖好了排水沟,帐篷内进水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只得等待天气好,状况才能好转。
包谷垴乡前线指挥所,由壹基金川南联合救灾网络和川北联合救灾网络2个省伙伴支持开展工作,接下来的时间,将以指挥所为中心,持续为巧家县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
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是什么打湿了我的眼帘
下了一天一夜的雨,鲁甸县城通往龙头山镇翠屏村方向的路又多处塌方,道路再次堵塞,物资车辆运送不进去。
8月12日天蒙蒙亮,驻扎在位于翠屏村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的陕西兴平救援队的刘文虎队长,睡不着了。听了一夜的雨,从翠屏村往龙井村的路更难走了,龙井村的老百姓怎么样了?是否还缺物资?

8月12日清晨6时49分,刘队和2名队员,背起背包,徒步前往龙井村,也顾不上帐篷里的被子已经被打湿,顾不上身上只穿着短裤短袖,就往龙井村冲,而当地的老乡们穿上了外套或毛衣御寒。

泥泞的山路,又湿又滑,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徒步。步行20分钟后,当地的老乡听说刘队他们要去龙井村看看受灾情况,坚持要用摩托车载刘队进去。摩托车在路面上摇摇晃晃地行走了15分钟后,也无法前行,刘队和2名队员只能再次徒步前行。
中午11时,3个小时艰难徒步近30里路后,刘队抵达了龙井村。
据龙井村的村长说,龙井村有5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00人、1300户,其中孩子800人,整个龙井村都受灾严重,因为道路垮塌和堰塞湖造成的危害,只有少量的物资进入。
自地震发生后,每户只领到了7斤6两大米和1桶半方便面,面临断粮的困境。现在据村长估算,急需棉被被3000床、大米7000斤、食用油2600桶、帐篷200顶。
而8月9日,壹基金为龙井村运送的450床棉被,50件彩条布,126个炒锅,面对巨大的物资缺口,远远不够。

(龙井村房屋与受损情况)
在龙井村,刘队发现:龙井村处地震中心龙头山的边缘地带,本就贫困,主要经济来源是花椒,房屋大多数是土房,地震中房屋都出现了裂缝和垮塌,无法居住,地震让这个贫困的山村恢复起来尤其艰难,村民过渡安置阶段的生活还需更多支持和关注。
地震后,龙井村的水源地遭到了破坏,目前饮用水依靠屋顶收集天上的雨水。

(黄正艳一家目前过渡安置状况)

黄正艳,12岁,家里的房子被毁,幸好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牛,幸存下来了。她的妈妈忙着从倒塌的房屋中整理能用的物品,小正艳要负责去山上割草回来喂饱牛,一次能背50多斤的她,需要来回5趟。在地震中,小正艳失去了自己的书包,她希望等到9月1日开学,她能够有个书包上学。而她家还没领到帐篷。

“看到龙井村目前受灾老百姓生活的情况,我心里很难过。”刘队说:“我碰到一位阿婆,她家房子也损毁,耳朵和眼睛都不好使,但听到我们送物资过来,阿婆拉住我的手,看到她的眼泪,心里真的好酸。”
接下来,壹基金将持续为龙井村运送救灾物资,
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由贵州联合救援以及陕西兴平救援队联合支持开展工作。
火德红镇前线指挥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更珍贵
8月11日晚20时,驻扎火德红前线指挥所的救灾伙伴,刚吃过晚饭,回到帐篷里,发现来了6个小客人,她们是住在火红德镇中学安置点的小女孩。
6个小女孩手里拿着画好的彩色画,来找救灾伙伴,要把画送给他们。
“我太惊讶了,这事发生得太不可思议了,我第一次碰见这样的场景,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心情。”救灾工作人员郑菲说。
原来,小女孩是在8月5日收到壹基金夏季儿童温暖包(简版)之后,用里面的画笔画的,画纸是从书本里剪出来的白纸。
在火红德镇中学安置点,帐篷与帐篷之间很拥挤,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一个帐篷里基本上住了8个人左右,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基本上是呆坐着或者睡觉。孩子们也是三三两两地安置点玩泥巴,抓虫子,几乎没有人管。”郑菲说。

6个小女孩在前线指挥所里不肯走,见状,救灾伙伴刘昱君带着孩子们在帐篷面前玩起了老鹰捉小鸡。
孩子们的欢笑,划破了火德红镇中学安置点的夜空,“我感觉到天都热了起来,其实,飘着雨的夜晚站岗的战士都穿着棉大衣。”郑菲说。
渐渐地,聚集的孩子越来越多,大概十三、四个。救灾伙伴刘昱君组织孩子们,玩起了“萝卜蹲”的游戏,谁输了就唱歌。就这一个游戏,孩子们玩了1个半小时,已经晚上10点了,“赶也赶不走。”郑菲说。
孩子们玩游戏的欢笑声和歌声,也吸引来了住在安置点的大人们,渐渐地,看着孩子们欢笑的大人们,也跟着笑了起来。
“在这么压抑的地方,有这些笑声太不容易了。”郑菲说。
壹基金火德红镇前线指挥所,由云南志愿救灾联盟、湖南民间联合救灾小组、新疆志愿公益救援联盟3个省联合救灾伙伴支持开展工作。
光明村前线指挥所:我们觉得那样不公平
震中龙头山镇光明村六社的侯社长,因为社里人找他来说救灾物资发放不公平的事,整夜睡不着觉。
没有办法的侯社长,到壹基金设立在鲁甸的救灾指挥部来商量办法。
“6号晚上,你们给我们发过了救灾物资,但是,我没得办法,只好再来找你们。”60多岁的侯社长,长满皱纹的脸上愁云密布。
原来,自地震发生后,光明村六社只收到过壹基金和另外一家基金会发放的大米等物资,目前帐篷已经够住了。“家家户户都有帐篷了,不用住在危房里和路边边上了,这就算解决住的事了,但吃的问题还没解决。”侯社长说。
在地震72个小时黄金生命救援时间过去后,第一时间紧急运送救灾物资成了最重要的事,在紧急情况下,灾情信息不通畅,救灾物资按照户口数量快速发放。
按照《环球计划-人道主义宪章与人道救援响应最低标准》中粮食保障和营养的最低标准中规定,受灾人群的一般口粮最低每人每天2100大卡,换算成大米在每人每天8两—1斤。
然而光明村六社总共有130户475人,但是每家每户的人口不一样。在六社,8口人一户的有3户,大多数一户有5-6人。前期,六社每户收到壹基金等基金会的大米共120斤,一户一口人的,自然是不愁了,120斤可以维持4个月左右,8口人的却只能维持10天左右。
8月12日,距离发放物资已经过去6天,眼看粮食不够了。8口之家的,开始找到侯社长说不公平的问题。
“我现在是没得办法了,没得饭吃也难搞,就想来找你们商量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侯社长难为情地说。
壹基金鲁甸地震救灾指挥部,邀请光明村前线指挥所共同商议解决。
“那我们可以再给你们六社发点大米和油,我们按照人口发放?”壹基金鲁甸地震指挥部副指挥长严培文说。
“可以嘛”侯社长见问题有解决的可能,眉头松了点,
“1个人再发20斤大米,1个户口再发1桶油,3户8口人的,再增加1桶油,你看行不。”严培文说
“行,行,行!”侯社长连连点头。
“那1个户口1个人的,已经领到120斤的,还发吗?”严培文问。
“还是发点,别人有,我没有,会闹情绪。”侯社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算是和壹基金达成了物资发放方案的共识。
“发放前做好名册,并且按照每户多少人领多少物资先写好,征求六社全体村民的意见,大家不反对,咱们再发?”光明村前线指挥所的负责人广园提出发放流程的方案。
侯社长同意了以上的流程。
8月11日晚,光明村前线指挥所将9500斤大米和133桶油(5L装),按照广园和侯社长事先想好的流程,发放到了六社村民手中。
6日晚,壹基金在六社发完第一批5000斤大米,500升油和100床棉被。
壹基金光明村前线指挥所,由辽宁公益救灾联盟和盘县义工联合会支持开展工作。
壹基金鲁甸救灾行动进展播报-013(截至8月12日16时30分)
往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调运:40袋大米(25kg装)、300桶食用油(5L装)、1488瓶冰露水、600床棉被、100件彩条布、92顶12平米的帐篷、47口锅。
往火德红镇前线指挥所调运:40袋大米(25kg装)、300桶食用油(5L装);282袋洗衣粉(2.2kg装)、162口锅、1008块香皂、32箱卫生巾。
往光明村前线指挥所调运:90袋大米(25kg装)、154口锅。
在光明村六社发放9500斤大米和133桶油(5L装)
在巧家县包谷垴乡包谷垴村赵家社和唐家社发放79口锅,158桶油(5L装)。
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需要支援,我们壹起行动:
【腾讯乐捐】

【天猫店】

【支付宝平台】

【新浪微公益】

包谷垴乡前线指挥所:半数人生病,老人和孩子占绝大多数

8月12日,壹基金设置在巧家县包谷垴乡医院的临时站点人员爆满,超过100人。
从8月10日晚上开始连续下雨,感冒生病的人数巨增,还有部分人得了疟疾。仅是新坪村就有50%的人生病,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
新坪村处在山坡,没有空地来搭建帐篷,人们在山坡上挖开并整理出平地作为搭建帐篷的场地,平整出来的平地与帐篷底部之间不可能做到密封。也正是因为山地,下雨时,雨水顺着山坡流进了帐篷,流进去之后,又无法顺利排出来,积累在帐篷里的水,把老乡们的地铺全部浸湿。
“没有床的老乡们,有些地铺只垫了一层编织袋或者其他塑料薄膜,有些架了一层木板而已。晚上根本没法睡觉,所有人都蹲在帐篷里,屁股都不敢沾地,也不敢靠着地铺。”壹基金联合救灾的伙伴高勇说。
老人和孩子基本都感冒了,新坪村距离包谷垴乡大概半个小时车程,基本都前往包谷垴乡看病,导致包谷垴乡医院人员爆满,连7顶帐篷占地132平米的临时站点都挤满了100余人。
“其他村委会生病情况还不知道,比如说,周家坪村,道路不通,距离包谷垴乡非常远,也不到包谷垴乡来看病,所以无法统计。”高勇说。
壹基金包谷垴乡前线指挥所的救灾伙伴,于8月12日晚前往新坪村,实地了解情况,发现村民虽然已经挖好了帐篷的排水沟,但雨水量太大,湿气太重,地面渗水严重,即便是挖好了排水沟,帐篷内进水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只得等待天气好,状况才能好转。
包谷垴乡前线指挥所,由壹基金川南联合救灾网络和川北联合救灾网络2个省伙伴支持开展工作,接下来的时间,将以指挥所为中心,持续为巧家县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
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是什么打湿了我的眼帘
下了一天一夜的雨,鲁甸县城通往龙头山镇翠屏村方向的路又多处塌方,道路再次堵塞,物资车辆运送不进去。
8月12日天蒙蒙亮,驻扎在位于翠屏村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的陕西兴平救援队的刘文虎队长,睡不着了。听了一夜的雨,从翠屏村往龙井村的路更难走了,龙井村的老百姓怎么样了?是否还缺物资?

8月12日清晨6时49分,刘队和2名队员,背起背包,徒步前往龙井村,也顾不上帐篷里的被子已经被打湿,顾不上身上只穿着短裤短袖,就往龙井村冲,而当地的老乡们穿上了外套或毛衣御寒。

泥泞的山路,又湿又滑,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徒步。步行20分钟后,当地的老乡听说刘队他们要去龙井村看看受灾情况,坚持要用摩托车载刘队进去。摩托车在路面上摇摇晃晃地行走了15分钟后,也无法前行,刘队和2名队员只能再次徒步前行。
中午11时,3个小时艰难徒步近30里路后,刘队抵达了龙井村。
据龙井村的村长说,龙井村有5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00人、1300户,其中孩子800人,整个龙井村都受灾严重,因为道路垮塌和堰塞湖造成的危害,只有少量的物资进入。
自地震发生后,每户只领到了7斤6两大米和1桶半方便面,面临断粮的困境。现在据村长估算,急需棉被被3000床、大米7000斤、食用油2600桶、帐篷200顶。
而8月9日,壹基金为龙井村运送的450床棉被,50件彩条布,126个炒锅,面对巨大的物资缺口,远远不够。

(龙井村房屋与受损情况)
在龙井村,刘队发现:龙井村处地震中心龙头山的边缘地带,本就贫困,主要经济来源是花椒,房屋大多数是土房,地震中房屋都出现了裂缝和垮塌,无法居住,地震让这个贫困的山村恢复起来尤其艰难,村民过渡安置阶段的生活还需更多支持和关注。
地震后,龙井村的水源地遭到了破坏,目前饮用水依靠屋顶收集天上的雨水。

(黄正艳一家目前过渡安置状况)

黄正艳,12岁,家里的房子被毁,幸好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牛,幸存下来了。她的妈妈忙着从倒塌的房屋中整理能用的物品,小正艳要负责去山上割草回来喂饱牛,一次能背50多斤的她,需要来回5趟。在地震中,小正艳失去了自己的书包,她希望等到9月1日开学,她能够有个书包上学。而她家还没领到帐篷。

“看到龙井村目前受灾老百姓生活的情况,我心里很难过。”刘队说:“我碰到一位阿婆,她家房子也损毁,耳朵和眼睛都不好使,但听到我们送物资过来,阿婆拉住我的手,看到她的眼泪,心里真的好酸。”
接下来,壹基金将持续为龙井村运送救灾物资,
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由贵州联合救援以及陕西兴平救援队联合支持开展工作。
火德红镇前线指挥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更珍贵
8月11日晚20时,驻扎火德红前线指挥所的救灾伙伴,刚吃过晚饭,回到帐篷里,发现来了6个小客人,她们是住在火红德镇中学安置点的小女孩。
6个小女孩手里拿着画好的彩色画,来找救灾伙伴,要把画送给他们。
“我太惊讶了,这事发生得太不可思议了,我第一次碰见这样的场景,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心情。”救灾工作人员郑菲说。
原来,小女孩是在8月5日收到壹基金夏季儿童温暖包(简版)之后,用里面的画笔画的,画纸是从书本里剪出来的白纸。
在火红德镇中学安置点,帐篷与帐篷之间很拥挤,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一个帐篷里基本上住了8个人左右,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基本上是呆坐着或者睡觉。孩子们也是三三两两地安置点玩泥巴,抓虫子,几乎没有人管。”郑菲说。

6个小女孩在前线指挥所里不肯走,见状,救灾伙伴刘昱君带着孩子们在帐篷面前玩起了老鹰捉小鸡。
孩子们的欢笑,划破了火德红镇中学安置点的夜空,“我感觉到天都热了起来,其实,飘着雨的夜晚站岗的战士都穿着棉大衣。”郑菲说。
渐渐地,聚集的孩子越来越多,大概十三、四个。救灾伙伴刘昱君组织孩子们,玩起了“萝卜蹲”的游戏,谁输了就唱歌。就这一个游戏,孩子们玩了1个半小时,已经晚上10点了,“赶也赶不走。”郑菲说。
孩子们玩游戏的欢笑声和歌声,也吸引来了住在安置点的大人们,渐渐地,看着孩子们欢笑的大人们,也跟着笑了起来。
“在这么压抑的地方,有这些笑声太不容易了。”郑菲说。
壹基金火德红镇前线指挥所,由云南志愿救灾联盟、湖南民间联合救灾小组、新疆志愿公益救援联盟3个省联合救灾伙伴支持开展工作。
光明村前线指挥所:我们觉得那样不公平
震中龙头山镇光明村六社的侯社长,因为社里人找他来说救灾物资发放不公平的事,整夜睡不着觉。
没有办法的侯社长,到壹基金设立在鲁甸的救灾指挥部来商量办法。
“6号晚上,你们给我们发过了救灾物资,但是,我没得办法,只好再来找你们。”60多岁的侯社长,长满皱纹的脸上愁云密布。
原来,自地震发生后,光明村六社只收到过壹基金和另外一家基金会发放的大米等物资,目前帐篷已经够住了。“家家户户都有帐篷了,不用住在危房里和路边边上了,这就算解决住的事了,但吃的问题还没解决。”侯社长说。
在地震72个小时黄金生命救援时间过去后,第一时间紧急运送救灾物资成了最重要的事,在紧急情况下,灾情信息不通畅,救灾物资按照户口数量快速发放。
按照《环球计划-人道主义宪章与人道救援响应最低标准》中粮食保障和营养的最低标准中规定,受灾人群的一般口粮最低每人每天2100大卡,换算成大米在每人每天8两—1斤。
然而光明村六社总共有130户475人,但是每家每户的人口不一样。在六社,8口人一户的有3户,大多数一户有5-6人。前期,六社每户收到壹基金等基金会的大米共120斤,一户一口人的,自然是不愁了,120斤可以维持4个月左右,8口人的却只能维持10天左右。
8月12日,距离发放物资已经过去6天,眼看粮食不够了。8口之家的,开始找到侯社长说不公平的问题。
“我现在是没得办法了,没得饭吃也难搞,就想来找你们商量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侯社长难为情地说。
壹基金鲁甸地震救灾指挥部,邀请光明村前线指挥所共同商议解决。
“那我们可以再给你们六社发点大米和油,我们按照人口发放?”壹基金鲁甸地震指挥部副指挥长严培文说。
“可以嘛”侯社长见问题有解决的可能,眉头松了点,
“1个人再发20斤大米,1个户口再发1桶油,3户8口人的,再增加1桶油,你看行不。”严培文说
“行,行,行!”侯社长连连点头。
“那1个户口1个人的,已经领到120斤的,还发吗?”严培文问。
“还是发点,别人有,我没有,会闹情绪。”侯社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算是和壹基金达成了物资发放方案的共识。
“发放前做好名册,并且按照每户多少人领多少物资先写好,征求六社全体村民的意见,大家不反对,咱们再发?”光明村前线指挥所的负责人广园提出发放流程的方案。
侯社长同意了以上的流程。
8月11日晚,光明村前线指挥所将9500斤大米和133桶油(5L装),按照广园和侯社长事先想好的流程,发放到了六社村民手中。
6日晚,壹基金在六社发完第一批5000斤大米,500升油和100床棉被。
壹基金光明村前线指挥所,由辽宁公益救灾联盟和盘县义工联合会支持开展工作。
壹基金鲁甸救灾行动进展播报-013(截至8月12日16时30分)
往龙头山镇前线指挥所调运:40袋大米(25kg装)、300桶食用油(5L装)、1488瓶冰露水、600床棉被、100件彩条布、92顶12平米的帐篷、47口锅。
往火德红镇前线指挥所调运:40袋大米(25kg装)、300桶食用油(5L装);282袋洗衣粉(2.2kg装)、162口锅、1008块香皂、32箱卫生巾。
往光明村前线指挥所调运:90袋大米(25kg装)、154口锅。
在光明村六社发放9500斤大米和133桶油(5L装)
在巧家县包谷垴乡包谷垴村赵家社和唐家社发放79口锅,158桶油(5L装)。
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需要支援,我们壹起行动:
【腾讯乐捐】

【天猫店】

【支付宝平台】

【新浪微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