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灵魂
由静和躁
由桃花与杏花之争而述
上善若水2014.4.9
老子颤颤巍巍,胆颤心惊,如履薄冰地从五台上一路下来,腾云驾雾,云蒸霞蔚地走了3000年,怀揣着刚刚出土的道德经。在混沌始初,顶礼膜拜三山五岳之后,一直缄默不语,手持悟道金禅持杖,默念:一道始祖混沌开,二道云天庙堂外,三道红尘雾靏里,四道苍海云天彩,五道道始道有自在自然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倒骑牧牛,慢条斯理,途径道始之祖,玄牝之门,一路溜达,闲情逸致,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系若存,用之不勤。牝: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天地交合之处,自然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功成圆满,功成事随。这就是自然之道。
忽如一夜桃花开,千唤万呼始出来。
时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一个阴雨淫霏,雾霁弥漫的春之午后,老子深情款款,笑拥春风。看土墙院落,柴扉不扣,久无人应。复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天,天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在人生的交际中,静曰复命的思维中,老子完成了一次认识的华美转身,一次认识的飞越和雀跃。正应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静的旗帜下,静与躁的对撞中,老子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以博大的胸襟,不凡的情怀,提炼着人性与自然,提炼着人性之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孔子也承袭了静的思想,发出了“静为生门,躁为死户”的感慨。
桃花是客体,而静是主体。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不识春风。杏花则处于静默之态,与世无争,无扰之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无人怜爱,无人过问。
老子的思想境界,由感慨,由豪情万丈而发出“道”“有道”“道常”“我自然”“常自然”“不道”之感。道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这是一个过程。天地同道,天、地、人、道、自然同出一堂,同出一理,同出一脉,同出一辙。
我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常自然: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常:道常无名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之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不道: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至此,老子的思想体系和脉络,源头已很清晰明白。
(因字数超标下回再续)